尼勃爾

尼勃爾,(1892~1971)美國新教神學家、政治活動家。為德國移民後裔。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賴特市。1910年大學畢業。1913年入伊甸神學院。1914年在耶魯大學研究神學,獲神學碩士和文學碩士學位。

基本信息

概述

1915~1928年在特律工業區任牧師,宣傳社會福音與和平主義。1930年曾以社會黨人身份當選國會議員,不久又退出該黨加入民主黨。還擔任過紐約州自由黨副主席。1928年起在紐約協和神學院執教,直至1960年退休。30年代中期曾竭力敦促美國政府放棄孤立主義立場,支持反納粹戰爭。1941年創辦《基督教與危機》雜誌,將流行於歐洲的基督教現實主義思潮引入美國,強調正視“人類世界之病”。戰後協助建立“擁護民主行動的美國人”組織,主張把共產黨人排擠出“自由民主事務”之外,並支持美國政府的冷戰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主張承認新中國。
尼勃爾早期傾向自由主義神學,後又轉而對它進行批判,成為美國新正統神學代表人物。他注意社會倫理問題,抨擊他本人過去曾宣傳過的社會福音,並稱其為“歷史的盲目樂觀主義”。認為人類自有犯罪根源。人類根本的罪有兩種:一為無視自己的自由和責任,追求個人的利益;二為否認自己的有限性而強求獨立於神,狂妄驕傲。可是他又否定《羅馬人書》第 6章23節保羅說的“罪的工價乃是死”,認為人雖有罪,但罪的工價不是死。宣稱:“人無法避免犯罪,但並非必然犯罪”,主張神學的要旨在於解決人的問題。人類因具有理性而高貴,也因有限、自私而卑賤。他認為,個人可能具有較高的道德水準,而人類社會則無道德可言。他還認為,歷史是人類活動的記錄,但真正的歷史乃是人的勢力與神的旨意之間的合作。神利用人來成就其計畫,而人總不免有自私的欲望,故歷史無法在人類社會中臻於完善。唯有超歷史的神國才能真正體現神意。這個神國就在基督里,也在基督的信徒里。基督徒順服神,信從基督,即為神國之彰示。他強調基督的救恩與聖靈在信徒的生命內應產生倫理約束的效果。基督的十字架向人們表明神的愛和人妄自稱義的不義。基督徒應儘量身體力行基督的倫理要求。對人來說,遵行基督的倫理是不可能的。但當神介入人類歷史時,這種不可能將變為可能。作為新正統神學家,他批評自由主義神學和社會福音“妄想”將人類社會改好。同時又認為歐洲新正統神學家們過於“消極”。他自認為更關心現實政治和社會問題,故以基督教現實主義相標榜。這樣形成了所謂美國新正統神學的特點。
主要著作有《文明需要宗教嗎?》、《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人的本性與命運》、《基督教與強權政治》、《信仰與歷史》和《基督教現實主義與政治問題》等。

相關條目

基督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