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亞薩龍

尼亞薩龍

尼亞薩龍(學名"Nyasasaurus")是三疊紀爬行動物的一屬,很可能是最古老的恐龍或者恐龍近親物種,生存於三疊紀中期的非洲,身長約2到3米。尼亞薩龍,這個名字是在1956年出現於艾倫·查理格(Alan J. Charig)的博士論文。尼亞薩龍的上臂邊緣處有一排隆起的骨頭;隆骨將原骨頭的長度延長了30%,這是明顯的恐龍特徵。尼亞薩龍的骶骨處有三塊椎骨,而恐龍的祖先只有兩塊。巴西聖保羅大學的古生物學家Max Langer認為憑上臂骨的碎化石就推測其邊緣隆起的骨頭的長度是“非常冒險的”,他也反對關於發現最古老恐龍的“武斷推論”。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尼亞薩龍尼亞薩龍

中文名: 尼亞薩龍

拉丁文學名: Nyasasaurus

模式種(TYPE SPECIES): N. cromptoni

時代(Period):侏羅紀晚期

食性(Diet): 植食

名稱由來

20世紀30年代,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艾倫·查理格(Alan J. Charig)發現了一組包括一個上臂骨和幾個椎骨的化石。他對這組化石研究了幾十年。

尼亞薩龍,這個名字是在1956年出現於艾倫·查理格(Alan J. Charig)的博士論文。它是以坦尚尼亞的尼亞薩湖來命名的,年代為三疊紀中期。但是他從未發表過結論表示這組化石是否屬於恐龍。

形態特徵

頭部到尾部的身長為2—3米,體重20—60千克。

尼亞薩龍的上臂邊緣處有一排隆起的骨頭;隆骨將原骨頭的長度延長了30%,這是明顯的恐龍特徵。

尼亞薩龍的骶骨處有三塊椎骨,而恐龍的祖先只有兩塊。

最新研究

2012年,Nesbitt的科考隊對保存於南非博物館的尼亞薩龍化石,連同其他恐龍及恐龍近親的化石進行了系統性的對比研究,並將研究結果發表在12月4日的《生物學快報》上。一種生活在2.43億年前的和拉布拉多犬差不多大小的生物,被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可能是已知最古老的恐龍。它生活的時期比之前所認定的最古老恐龍早1000萬年,這可能會改變之前研究者們對恐龍進化的看法。

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隊員Sarah Werning 對上臂骨進行了微觀研究,發現上臂骨在發育時期曾快速成長,這也是恐龍以及之後的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典型特徵。

在早期恐龍如阿根廷的始盜龍和伊奧卓瑪龍出現時,恐龍已經呈現出了很多種類,而這需要千萬年的演化才會形成。這意味著恐龍的進化一定是在這些恐龍出現的很久之前開始的,Nesbitt說。如此看來,尼亞薩龍很有可能是更早期的恐龍。這一結論與之前一些研究者認為最早期的恐龍在出現初期就快速進化的觀點相悖。

科考隊員們“嚴謹”地表示,尼亞薩龍很可能,但不能確定是一種恐龍,因為上臂骨的化石並不完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古生物學家Michael Benton說。不過即使科考隊不能“100%確定”它是真正的恐龍,Benton補充說,一個如此古老的恐龍近親物種的存在“會保證恐龍也一定起源於那個時期”。

巴西聖保羅大學的古生物學家Max Langer認為憑上臂骨的碎化石就推測其邊緣隆起的骨頭的長度是“非常冒險的”,他也反對關於發現最古老恐龍的“武斷推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