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艷樓

尹艷樓

尹艷樓,從事舞台生涯 50多年的山西省著名晉劇演員,她與筱金枝,王正魁等在五、六十年代名噪三晉菊壇,曾為葉劍英、黃鎮等中央領導人匯報演出,在晉、冀、蒙等地極具美譽。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唱生去吧 注定人生

1955年8月尹艷樓出生在汾水河畔蘇家莊的一個窮人家裡。父親尹有生排行老三,從小聰明伶俐,極其懂事,深受父母疼愛,但為生存被賣身學藝,來到了太谷縣小萬福園的娃娃班。在戲班裡不斷骨也得脫層皮,但他聰明勤勞,贏得師兄弟的喜愛。不久便進入正式科班專攻小旦,以扮相俊美、身段俊俏和唱腔響脆而深得班主器重。十三歲那年以《曬鞋》、《殺惜》、《春秋配》等劇目一炮走紅而成為當地的名旦,深受民眾的喜愛,並稱作“我們的毛毛旦”。

日本人入侵後,科班解散。尹有生閒賦在家,天性豁達開朗的尹艷樓為給家裡少一張嘴,背著父母來到了只管吃不管住的汾陽劇團,這裡有 20多個和她上下年齡的孩子,這些小孩有後來成為我省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的馬玉樓等。

半年後,來了,劇團解散了。不久,八路軍趕走了,建立了根據地。八歲的尹艷樓盡情地唱啊、跳啊,成天價往部隊駐地跑。駐軍為活躍當地民眾的文化生活,成立了“戲曲社”,她不時地在社裡領了角,一天價海唱。

一天,她唱罷剛下台,被叫到老師面前,老師又仔細一看,便對她說:“唱的不賴,你去唱生吧”。這位八路軍老師的一句話改變了尹艷樓的一生。

母親牛巧英和父親一樣,也是唱小旦的,當小艷樓高興地告訴他們後,身為過來的父母很不同意,深知學戲艱辛和苦楚。但是,不僅沒有管住,反而把他父母也拽進劇社,與她一起隨部隊轉戰晉中各地。而只有在這段日子裡,尹艷樓才真正開始得到父母親在藝術上的“調教”,此前,只是偷偷地學戲,父母從不教她學。

戰火橫飛 演出不斷

1948年7月汾陽縣解放,尹艷樓隨部隊給已解放的文水、交城、清徐、祁縣的當地民眾演出,時常遭太原敵人飛機的掃射。“立秋”後輾轉到徐溝、晉源、晉祠給野戰軍慰問演出。在晉祠演出兩場後被敵人探子告密。大約下午 5時太陽快落山時,先是敵人的偵察機在舞台周圍盤鏇多圈,後是轟炸機扔下炸彈,野戰部隊迅速撤離駐地,劇社和地方部隊也分頭轉移,尹艷樓和一群年齡小的娃娃兵坐馬車向徐溝鎮撤退。可敵人的飛機亂掃射,竟把馬驚炸了,馬車亂奔把她們摔到田野。找不見馬車,看不見人,尹艷樓一個在高梁地串來串去,乃至爬過地埂跌到水坑中,也不敢大聲呼救,爬出水坑一摸,鞋沒有了,八角帽子也不見了,可背在身上的道具一件也沒少,她高興的偷偷一笑,“道具在我照舊能演。直到天明,才被大人們一個個找回到劇社,當時她才十三歲。 1949年 2月太原外圍戰在激烈的進行中,演出的任務更多了,白天給野戰部隊演,黑夜給百姓唱,三個月也沒休息一天。

父母同台 獻藝奪冠

太原解放後,地方部隊編入野戰軍,在野戰部隊南下時,把她們留下演出。一天,她與王貴英演《七星廟》,卸妝後她看到桂單的演員名冊上寫有尹艷樓,而以往的演出都寫她原名尹來鳳。原來按行規,她是屬於“樓”字輩的,遂為尹艷樓,和馬玉樓同屬一輩。

1954年在省城太原進行匯報演出,父女倆同台獻藝,演出父親出道時的成名作《曬鞋》,父親扮演劇中的丫環,顧盼流離,風姿綽約,風采不減當年,而女兒出演小生,剛勁雄渾、行腔遏雲、可謂珠聯璧合,滿堂生輝,一時傳為佳話。該劇鏇即被評為全省首屆戲曲匯演的優秀節目及優秀表演獎。那年,父親 42歲,尹艷樓 19歲。

藝路相識 共度人生

1952年尹艷樓,莜金枝等從太原丁果仙劇團調到大同的日新劇團,從事晉劇事業的組織發展工作,並擔任了團支書。在這裡結識了左雲縣一個貧農的兒子,時任劇團編輯和導演的楊玉山。一個導、一個演,相同的人生遭遇,共同的藝術追求,使她們成為共度人生的風雨伴侶,楊玉山先後導演了《孟姜女》、《白毛女》、《三上桃峰》等八十多出古代和現代劇目,而尹艷樓出演了《破洪洲》、《十五貫》及《紅燈記》等上百出傳統和現代劇目,塑造了諸多舞台藝術形象。 1961年葉劍英、黃鎮等中央領導來大同視察,她主演的節目受到中央、省、市領導的高度評價。

這對正直善良的夫妻也沒逃出“文革”劫難,一夜之間面目全非。舞台小天地,人生大世界,使他們看到了戲裡戲外的人和事。從此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態度,名利淡出,沉靜做人。 1974年楊玉山平反後,又重新回到舞台,然而,劫後餘生的他已是重病纏身, 1980年調入藝校任藝術指導,不久臥病在床,尹艷樓也暫離她奮鬥的舞台和喜愛她的觀眾,悉心照料病床上的楊玉山, 1996年二月的一天,扔下妻子和兒女終於撒手而去。丈夫的逝去,對尹艷樓的打擊很大,這位汾水岸邊長大的女兒,徹底告別了為她帶來聲望和不幸的舞台,淡泊市井名利,從此再不出場靜度晚年。

鄉親鄉音 煥發和諧

時隔八年後的 2002年冬,悉知籌備大同汾陽鄉親聯誼會後,在“擴大思路,煥起下代,關心家鄉,共奔小康”感召下,她不僅帶頭資助,而且精神喚發,到處串聯,積極為聯誼會出謀劃策。 2003年正月大同聯誼會正式成立,在會上她清唱多曲或盪氣迴腸,或委婉低迥,不愧當年名生。在一年一度大聚會,一年兩次理事擴大會上,她都主動獻藝。年已七旬的她步履驕健壯氣貫丹田、噴口有力,滿堂生輝。贏得鄉親們的一片喝彩聲,為大同汾陽鄉親聯誼會的發展,壯大獻出了一片丹心,如今大同汾陽鄉親聯誼會已發展到 200多人,捐款 1萬多元。她說:“一聽見你是何地兒的咧鄉音,我的心靈馬上就放開了,我要年年給鄉親們美美地唱,把咱汾陽人唱起來,亮起來,發起來,為家鄉貢獻出餘熱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