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林平

尹林平

尹林平(1908.7-1984.9.8)原名尹先嵩,曾用名尹利東、尹林平、林平。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高興鎮蒙山村人。1984年9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人物簡介

尹林平尹林平

1927年春,參加尹家村農民協會和赤衛隊。

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歷任赤衛隊小隊長、中隊長、大隊長。

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2年至1937年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副團長、團長,閩南紅軍第二支隊支隊長,中共廈門臨時工委書記。

1937年7月,調到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工作,任軍事部部長。

1938年4月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兼軍事委員會書記。主持廣東抗日武裝鬥爭的準備工作,領導東莞、增城區、惠陽區、南海區、順德區、中山、從化區等縣區,利用合法形式,建立中共廣東地方黨掌握的民眾抗日武裝。

1939年2月任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書記,領導東江各縣的黨組織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1940年7月任中共東江前線特別委員會書記。9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成立,任政治委員,兼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第五大隊的政治委員。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根據中共中央和南方局的指示,配合廖承志把800多位滯留香港的著名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國際友人,從香港秘密轉移到內地安全區。這一搶救行動的成功,不僅受到黨中央來電錶揚,而且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讚揚。

1942年2月,東江軍政委員會成立,統一領導東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抗日游擊區的軍政工作,尹林平任書記。同時,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梁鴻鈞任總隊長,尹林平任政治委員。

尹林平尹林平

1943年1月任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書記,負責廣東黨組織的全面工作和部隊工作。

1943年12月至1946年6月,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政治委員。

1945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委書記。毛澤東曾於1945年2月12日在關於廣東問題的電報批示中稱林平“此人似很有辦法”。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副書記、中共粵贛湘邊區委員會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副書記等職。他領導的粵贛湘邊縱隊發展成為華南一支實力最強的部隊,創建了粵贛湘邊根據地,為迎接南下大軍入粵作戰和廣東的解放作出了貢獻。

廣州解放後,歷任廣東軍區副政治委員,廣東省支前司令部司令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州市軍管會委員,華南軍區黨委常委、幹部部長,中南軍區公安軍兼廣東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等職,同時擔任中共華南分局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交通廳長等黨政職務。

1956年6月到“文化大革命”前,一直在中共廣東省委工作,歷任省委常委、候補書記、書記、書記處書記和廣東省副省長等職,主管廣東省的農業和公、檢、法系統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迫害,被監禁6年之久。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恢復了工作,歷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書記處書記。

1978年任廣東省政協第四屆副主席、主席。

1979年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

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4年9月8日在北京逝世。

是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一和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廣東省第一、二、三、五屆省人大代表。

生平經歷

尹林平生於貧苦農家。父親尹成玉是個老實儉樸的農民。他從小聰明懂事。1919年入私塾蒙山書院讀書,勤勉苦學加上天資聰慧,他深得老師的誇獎。17歲時,他挑百斤貨擔赴廣東梅州,又從梅州挑貨回高興墟。近兩年的長途挑運生涯,使他鍛鍊出了吃苦耐勞、堅毅頑強的良好素質。

1927年春,他參加本村農民協會。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編入紅軍補充師第五團第一連任教官。同年12月,參加贛西南遊擊隊,歷任班長、副排長、紅三軍團七師二十一團三連排長。第三次反“圍剿”戰鬥中,尹林平英勇殺敵,立下戰功。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隨毛澤東指揮的紅一、五軍團攻打福建漳州。戰後,尹林平被留下參與組建閩南紅軍游擊隊獨立大隊,任副大隊長。隨後,獨立大隊改編為閩南紅軍第三團,任副團長、團長。尹林平率領紅軍轉戰於閩南、閩西邊區,開創了閩南遊擊區。1934年1月,調閩南紅二支隊,任支隊長。尹林平率領紅二支隊縱橫馳騁於安(溪)、南(安)、永(春)、德(化)邊區及晉江一帶,不到一年時間恢復和開闢了許多新區,紅二支隊本身也由幾十人發展到500多人。作戰近百次,牽制了國民黨一個正規師和保全團的兵力,為保衛土地革命成果、配合中央紅軍反“圍剿”鬥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尹林平率部在閩南獨立堅持游擊戰爭一年多,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多次“清剿”。國民黨當地政府發出告示:殺死尹利東(即尹林平)提頭來見者,賞光洋(銀元)五千元,知情來報者,賞光洋三千元。後來形勢惡化,部隊及地方黨組織遭到破壞,他堅持鬥爭,聯繫失散人員,在廈門恢復黨組織。任中共廈門臨時工委書記後,在當地推動各界人士成立抗日團體,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積極開展民眾救亡運動。

1936年冬,尹林平從福建來到廣東,參加中共南方臨委和廣東省委領導工作,任南方臨委委員兼軍事部長,廣東省委委員、常委,兼任省委軍事委員會書記。1938年11月,尹林平被中共廣東省派往東江,任東江特委書記。1940年7月,任中共東江前線特委書記,兼任東江游擊總隊第三、第五大隊政治委員。他很重視地方工作,大力開展抗日宣傳,深入發動民眾,取得了人民民眾的大力支持,加緊部隊訓練,提高作戰能力,不斷與日寇周鏇戰鬥,打掉了日寇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鬥志,使人民民眾增強了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抗日游擊隊得到空前壯大。

1941年12月,當日寇進攻香港時,他從廣東抗日游擊隊抽調精幹隊伍,組成武工隊挺進香港九龍地區,建立港九游擊基地,成立港九游擊隊。日軍占領香港後,許多知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在港被困。在廖承志領導下,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尹林平指揮東江抗日游擊總隊,發動東江黨組織,營救出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等文化界和民主進步人士,美、英、印軍官及國民黨官員的家屬及國際友人共800餘人。這一場秘密大營救行動,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得到中共中央的嘉獎。

1942年10月,成立廣東軍政委員會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尹林平任委員會主任兼政治委員,統一指揮東江、珠江兩區的武裝鬥爭。東江、珠江兩支游擊隊在尹林平的指揮下,廣泛深入敵後,主動出擊敵人,取得累累戰果。1943年初,中共廣東臨時省委成立,尹林平任書記。從此,尹林平負起廣東黨組織的重任,領導全省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為建立華南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創了新局面。同年12月2日,廣東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東江縱隊是共產黨領導下華南敵後戰場一面鮮紅的抗日旗幟!曾生任司令員,尹林平任政治委員。東縱成立後,許多青年、學生、知識分子以及港澳同胞,積極投奔這支抗日部隊,部隊迅速壯大。在尹林平領導下,東江縱隊加強部隊建設,並在東江根據地進行政權建設。在敵後廣泛開展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日寇。至1945年1月,東江縱隊由百餘人擴建到9個支隊4個獨立大隊共1䲁1萬多人槍;建立了東江、北江共6萬餘平方公里的革命根據地和游擊區;人口達450萬。成為中外聞名的華南抗日戰場的一支堅強的武裝力量。毛澤東稱讚尹林平“是一位很有辦法的人”。電視劇《東江縱隊》真實再現了這段歷史,劇中主人公以尹林平的真名出現。

1945年7月,中央指示撤銷省臨委和廣東軍政委兩機構,合併成立中共廣東區黨委,尹林平任書記。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共中央委任他為華南抗日游擊隊的代表,並授予他少將軍銜,參加同國民黨當局談判,勝利解決了東江縱隊北撤山東問題。

解放戰爭時期,尹林平擔任中共香港分局(後改稱華南分局)副書記,同時兼任粵贛湘邊區黨委書記、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三年多的解放戰爭中,粵贛湘邊縱隊在尹林平的指揮下,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在鬥爭中不斷發展壯大。作戰部隊由1946年東縱北撤前夕留下的470人發展到3䲁8萬餘人,共進行大小戰鬥800多次,合計殲敵2䲁5萬餘人,為解放戰爭譜寫了輝煌壯麗的篇章。

新中國成立後,尹林平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華南軍區黨委常委、幹部部部長、廣東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廣東省副省長、公路修建委員會主任、華南國防公路修建指揮部副總指揮兼海南指揮、廣東省委交通部部長、組織部部長、候補書記、書記處書記。“文化大革命”中,被投入監獄達6年之久。“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入中央黨校學習。1978年7月後,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廣東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他是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一屆和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共中央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