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瑟納爾

尤瑟納爾是一名出生於20世紀法國女作家。

簡介

尤瑟納爾(MargueriteYourcenar,1903年6月8日-1987年12月17日),為20世紀法國女作家。

作家生涯

尤瑟納爾於1903年6月8日生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本名瑪格麗特·德·凱揚古爾(MargueriteCleenewerckdeCrayencour),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為姓氏Crayencour字母重組成Yourcenar的筆名。父親是法國外交家,母親是比利時人,在她出生十天母親便產後感染不幸逝世,從尤瑟納爾《世界迷宮:虔誠的回憶》一文中,她談起她的母親,她的外公,外婆,只是覺得他們的陌生,她寫到“他們和我全無關係。”母愛的缺失,對於她是一種幸運,沒有母親來按照上流社會的要求把她培養成為一個淑女;也沒有這樣甜膩的愛來軟化她,所以她按照自己最天然的勢態成長,不遵循任何準則。雖然失去母愛但尤瑟納爾受到父親加倍的疼愛,童年時代在歐洲旅遊,於法國北部、南部和巴黎度過優裕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她從未上過學校念書,早年接受私人教育,修習希臘文及拉丁文,並得到多位女管家的呵護和家庭教師的悉心指導。開明的父親在尤瑟納爾的人生扮演重要角色,可說是她的老師、知己和朋友,從小他便邀女兒和自己一同飽覽豐沛的藏書,並鼓勵她寫作。面對女兒的教育,他沒有領她走入傳統女性的框架,反而留給她和自己一樣樂於漂浪冒險的興趣。12歲時,就已經將古代英雄故事讀的滾瓜爛熟;20歲時,就已經擬好日後主要作品裡各主人翁的輪廓。
16歲即以長詩《幻想的樂園》嶄露頭角的尤瑟納爾,隨後將自己姓氏Crayencour重組成為Yourcenar作為筆名。她在半個多世紀裡曾遍游歐美多國,專研歷史和神話,累積寫作能量與素材厚度,如詩歌般的中世紀長篇小說也由此萌芽。尤瑟納爾一生創作有大量詩歌、劇本、長篇小說、散文和論文,擁有多種才華。她既是詩人(《幻想的樂園》(1921年),《眾神未死》(1922)年)、劇作家(《埃萊克特或面具的丟失》(1954年),《阿爾賽斯特的秘密》(1963年)),又是長短篇皆佳、蜚聲文壇的小說家(短篇小說集《死神駕車》(1934年)和《像水一樣流》(1982年);長篇小說《哈德良回憶錄》(1951年),《苦煉》(1968年))和傳記作家(《世界迷宮:虔誠的回憶》(1974年),《北方檔案》(1977年)),除此之外,她還是一位文筆優美的翻譯家(曾經翻譯過希臘詩人、英語作家亨利·詹姆斯和維吉尼亞·伍爾芙等人的作品,《深邃的江,陰暗的河》(1964年),《王冠與豎琴》(1979年))和思想深刻的文論家、批評家(《時間,這偉大的雕刻家》(1983年))。並在1937年時專門為此事前往倫敦拜見維吉尼亞·伍爾芙這位當時已成名的女作家。兩者都留下了記述這次見面的文字,尤瑟納爾稱伍爾芙“閃耀且羞怯”、“(臉上)精緻地蝕刻了思考和倦怠的痕跡”;而伍爾夫儘管連尤瑟納爾的名字都沒有記清楚,卻用驚人的洞察力和敏感寫下了她的特徵,“紅嘴唇;精力充沛”,還寫道,“這個女人肯定是有過去的。我覺得她把自己交給了愛情和智慧”。在晚年來到了日本,寫過研究三島由紀夫的文章。她自己也構想過,如果青年時期真的來到印度生活,那么人景和文學創作可能會發生很大不同。尤瑟納爾對紫式部非常欣賞,《東方奇觀》中就有改編自《源氏物語》的故事,《暮年的戀情》。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改編,尤瑟納爾對紫式部和源氏物語也有著很東方、很地道的理解。
少女時代尤瑟納爾曾與泰戈爾通信,想去印度遊學,她的寫作曾得到泰戈爾的讚賞,但這種成長曆程並不妨礙她在自己的第一部小說《阿利克西,或徒勞的搏鬥》里,是從一個藝術家的視角進行寫作,這個藝術家想要獻身於自己的事業,卻遭到家庭的反對,描寫一個有同性戀傾向的青年的愛情生活而驚世駭俗,被評論界視為“膽大妄為”之作。她對義大利的訪問促使她寫下《九隻手中的一枚硬幣》,(1934年,1982年出版英譯本),這是一本關於夢想和現實之間差別的小說。
1934年,尤瑟納爾在美國遇到了格雷絲(GraceFrick),她們成為非常親密的夥伴(註:她們是生活中的終身伴侶,相伴50年,及其作品主要的英譯者)。1937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離開法國前往美國定居,這次旅行原本預計為期半年,她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12年後自己才得以重返歐洲。從事記者、翻譯和教師等工作,但初到美國的那些年仍然是她生命中最為黯淡的一段時光。遠離古老的歐洲,她不僅失去了經濟來源,更令她痛心的是,她還失去了自己的出版商和讀者。1947年獲得美國及法國雙重國籍,定居美國東北海岸的芒特德塞島·(1’iledeMountDesert)。迫於生計,她在莎拉·勞倫斯學院(SarahLawrenceCollege)教授比較文學,在這裡前後工作了8年,這是她一生中惟一一段靠薪水謀生的經歷。在世界和個人的命運都飄搖不定的歲月里,格雷絲始終用忠誠的友誼支撐著尤瑟納爾。期間,她於1937年將維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Woolf)的《海浪》(TheWaves)譯成法文,1947年又出版了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梅齊知道什麼》(WhatMaisieKnew)的法文譯本。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前夕,小說《苦煉》出版。這部作品以16世紀動盪不安的歐洲社會為背景,但透過歲月的多稜鏡,卻折射出了人類命運始終面臨的一些根本問題。1971年,尤瑟納爾被比利時皇家學院接納為外籍院士。正當她穩步走向榮譽的頂峰時,格雷絲的病情卻無可挽回地每況愈下。1979年11月,格雷絲經過21年與疾病的頑強搏鬥後去世。
在格雷絲去世之前的差不多10年時間裡,尤瑟納爾被迫過著“靜止不動的生活”,但她對旅行始終懷有一種焦灼的期待。她重新出發的第一站是加勒比海群島,格雷絲死後,陪伴她的是一個30歲的同性戀男子。1980年3月6日,就在即將啟程之際,她獲悉自己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女性院士。這個訊息並沒有阻擋尤瑟納爾遠行的腳步。在生命的最後10年裡,年已八旬的尤瑟納爾表現出令人吃驚的旺盛精力。她不僅多次重遊歐洲舊地,還探訪了埃及、肯亞、印度和日本等新的國度;同時她的新作也源源不斷地問世。
1981年1月,尤瑟納爾於法蘭西學院發表了院士就職演說,致答辭的讓·端木松(Jeand'Ormesson)用浪漫的語言將這位綠袍加身的女作家的生平、作品、氣質和個性做了精彩的介紹和評價,而其中的一段話別耐人尋味:“夫人,您今天來到這裡並不是因為您是女人,而是因為您是大作家……如果您是男性,我們也會選您也許更容易,更快,這我承認。但願三百五十年來我們所選出的男性都具有您這位女性的超人才華。……我們不願意屈從於當今盛行的女權主義的風頭或潮流。我們只是努力忠實於我們的傳統使命:在法蘭西文學方面尋找儘可能地最優秀、最有價值、最持久的東西。您使我們成功了,夫人。”這番自陳,把這個兩性構成的世界裡的某種矛盾誠懇地表達了出來,性別對於生命而言確是偶然,但這種偶然所帶來的影響無法被抹煞和忽視。
其作品以《苦煉》(1968年費米娜文學獎)和《哈德良回憶錄》為代表作,並使她風靡國際文壇。1951年尤瑟納爾在法國出版了小說《哈德良回憶錄》,並立即取得極大的成功,獲得1951年法蘭西學院大獎及費米娜文學獎兩項法國文學大獎,更於2002年入選諾貝爾學院和挪威讀書會策畫的“所有時代最佳百部經典”名單。1986年,她被授予法國第三級榮譽勛位(Frenchaward,CommanderoftheLegionofHonour)和美國藝術家俱樂部的文學獎章(theAmericanArtsClubMedalofHonorforLiterature)。
1987年尤瑟納爾準備行裝又一次遠行時,不幸腦溢血突發,於1987年12月17日卒於美國緬因州的東北港。
2003年是尤瑟納爾誕辰一百周年,歐洲多個國家的相關研究機構紛紛舉行學術紀念活動。

作品年表

Lejardindeschimères(1921年)《幻想的樂園》(詩集)
LesDieuxnesontpasmorts(1922年)《眾神未死》(詩集)
Alexisouletraitéduvaincombat(1929年)《阿利克西,或徒勞的搏鬥》(小說)
(英文)Alexis,translated1965,ISBN0-374-51906-4
LanouvelleEurydice(1931)《新歐里狄克》(小說)
Pindare(1932)
Denierdurêve(1934年,1958–59年修訂)《九隻手中的一枚硬幣》或譯為《默默無聞的人》(小說)
(英文)ACoininNineHands
Lamortconduitl'attelage(1934年)《死神駕車》(短篇小說集)
Feux《火》(散文詩)(1936年)
(英文)Fires《火》(散文詩)(DoriKatz翻譯成英文版),ISBN0-374-51748-7
Nouvellesorientales(1938年)《東方奇觀》(短篇小說集)
(英文)OrientalTales,ISBN1-85290-018-0
Lessongesetlessorts(1938)
Lecoupdegrâce(1939)《一彈解千愁》(小說)
(英文)CoupdeGrace,ISBN0-374-51631-6
Mémoiresd'Hadrien(1951年)《哈德良回憶錄》(小說)
(英文)MemoirsofHadrian《哈德良回憶錄》英文版,格雷絲GraceFrick翻譯
ÉlectreouLachutedesmasques(1954年)《埃萊克特或面具的丟失》(戲劇)
Lescharitésd'Alcippe(1956)《阿爾西帕的慈悲》(詩集)
ConstantinCavafy(1958)
Sousbénéficed'inventaire(1962)《遺存篇》
(英文)DarkBrainofPiranesiandOtherEssays(1984)
Fleuveprofond,sombrerivière:lesnegrosspirituals(1964)
L'Œuvreaunoir《苦煉》(小說)(1968年)1968年費米娜文學獎
(英文)TheAbyss,translatedbyGraceFrick(1976)ISBN0-85628-127-1,ISBN0-374-51666-9
Yes,Peut-être,Shaga(1969)
Théâtre,兩卷戲劇集(1971年)
Souvenirspieux(1974)
(英文)DearDeparted:AMemoirtranslatedbyMariaLouiseAscher
ArchivesduNord(1977年)《北方檔案》(傳記)
(英文)HowManyYears:AMemoirtranslatedbyMariaLouiseAscher
Lelabyrinthedumonde(1974-84年)《世界迷宮:虔誠的回憶》(傳記)
Mishimaoulavisionduvide(1980年)《三島由紀夫:或者空虛的視野》(論文)
(英文)Mishima:AVisionoftheVoid,ISBN0-226-96532-5(1981年)《三島由紀夫:或者空虛的視野》的英文版
Anna,soror...(1981年)《安娜姐姐》(小說)
Commel'eauquicoule(1982年)《像水一樣流》(短篇小說集)
Letemps,cegrandsculpteur(1984年)《時間,這偉大的雕刻家》(文論集)
(英文)ThatMightySculptor,Time
Quoi?L'Éternité(1988)《何謂永恆?》(小說)
註:《何謂永恆?》為尤瑟納爾最後的遺著,但最後一章餘50餘頁未及時完成,由於幾近完成,因此這對整個作品無關大局,雖不能按原定計畫完成全部著作,前面已經完成的各章也可以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