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初祖庵

初祖庵,位於少林寺西北約一公里,五乳峰下的小山丘上。這是宋人為紀念初祖達摩面壁而修建的一座庵院,又稱“面壁庵”。三面臨澗,古木掩映,為山中勝境;佇立院中,可仰望五乳峰頂達摩洞及達摩大型雕像。現庵院主體建築有山門、大殿和千佛閣。山門,創建年代無考,當在金、元時代,現山門,1986年按舊制重建。大殿,創建於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歷代每有修葺,主要構件仍為北宋原物。它是河南省現在最古老的一座木石結構建築,在建築學術上具極高價值。

初祖庵介紹

少林寺初祖庵照片
置身初祖庵山門前時,你會有置身世外、心曠神怡的感覺。這裡三面臨壑,背依五乳峰,建築群雖不算大,卻給人以深刻印象。除了這深藏群山之間的神奇環境外,那古老而精美的寶剎更是令人留連忘返。
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之塔”,塔毀額存。蔡京所書“面壁之塔”石額今存於寺內。另有古碑四十餘通。1983至1986年初祖庵全面整修時,建圍牆二百餘米,恢復了完整的院落。現在初祖庵庵中建築有山門、大殿、面壁亭、千佛閣等。

初祖庵山門

初祖庵山門又稱三門、迦藍祠。創建於明初前,今山門是在1985——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通高6.876米,為單檐懸山式建築。前後檐不施斗拱,用中柱式構架,中間開門。在山門內、大殿前的甬道東側‘有參天故柏一棵,傳說為六祖慧能所種植。

初祖庵大殿

大殿:

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琉璃瓦剪邊。根據殿內東間前金柱上端廣東劉氏施柱的石刻題記可知,該殿建於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後歷代多次修葺,但主要構件仍為宋代原物。檐下置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斗拱,補間鋪作施真昂。明間安板門兩扇,兩次間辟直欞方窗,前檐立4根八角形石柱,柱面浮雕海石榴、卷草、飛禽和伎樂等。
殿內石柱4根,上面浮雕天王、盤龍和嬪迦等。殿上樑架為徹上明造,後金柱用移柱造。殿內明間置佛龕1座。大殿東、西、北三壁下部內外砌石護腳,刻雲氣、流水、龍、象、魚、蚌、佛像、人物和建築物等。大殿建在石砌高台上,前後青石踏道,大殿後壁辟門。

彩色壁畫

彩色壁畫
殿內東西山牆和後牆壁均有彩色壁畫,東山牆和後壁東面繪10幅壁畫,為十三祖修法像;西山牆和後牆西南繪二十二祖至三十五祖修法像,各像均有題榜,記各祖法號、俗名、籍貫等。
殿內個別拱眼壁上繪釋迦說法像。殿中部亦有雕刻,各面多雕纏枝花卉,花卉之中雕麒麟、獅子、山水、古剎、海水、渡舟、小橋、流水、人物故事等。
四角各雕1力士支撐。佛龕系木雕而成,上檐雕斗拱,龕內供達摩塑像,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脫紗塑像侍立左右。初祖庵大殿是河南尚存最早木結構建築之一,有重要的建築價值和藝術價值。

千佛閣

為明代初祖庵住持福元創建。內供達摩,並供觀音菩薩像。千佛閣前有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舍利石函一具,四面有線刻畫,圖中天王怒目圓睜,或持劍,或執杵;仕女手托花果,姿態優美;鬼王披頭散髮,凶相畢露。刀法流暢自如,堪為上品。

碑石

碑石
庵院內尚有碑石40多通,其中著名的有:宋黃庭堅《達摩頌碑》、宋蔡汴《達摩面壁之庵》,明刻《達摩面壁圖》等。
初祖庵後五乳峰中峰之頂下10米之山坡有達摩洞一處,此為天然石洞,傳說是初祖達摩面壁九年之修行處。洞外有明萬曆甲辰(1604年)建的石牌坊一座,為二柱單間廡殿頂形式。檐下用四攢斗拱,南面額枋題“默玄處”,北面額枋題“東來肇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