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關大街

“小關”的“關”,天津人習稱帶兒話韻,不同於西關街、北大關的稱呼法。 這兒也設了一個“鈔關”,兩關相比,西北處為“大關”,故此地稱“小關”,又稱“硝關”。 “小關”得名很早,但起初尚未形成村落。

現中山路與元緯路交叉口至金緯路與獅子林大街交叉口之間,以前有一條路,叫小關大街。“小關”的“關”,天津人習稱帶兒話韻,不同於西關街、北大關的稱呼法。當初這條街西北起自金鐘路,經錦衣衛橋大街,南至獅子林大街,路呈弓形,全長880米。
小關大街的歷史至少也有700多年了。街名源於鹽硝稅關而得名。元朝初年,這裡地處北運河與金鐘河之間,三面環水,水運十分發達。元世祖在金鐘河今賈家大橋附近(小關大街與中山路相交處)設關,徵收鹽硝稅,此處稱“硝關”,“硝”與“小”同音,訛讀“小關”。明朝初年,天津建城,在城北門外的南運河岸設定“北大關”稅衙和“鈔關”。這兒也設了一個“鈔關”,兩關相比,西北處為“大關”,故此地稱“小關”,又稱“硝關”。爾後“小關”則逐漸演變成為這一帶的地名。
“小關”得名很早,但起初尚未形成村落。“小關”附近出現最早的村落是錦衣衛橋村和周喬莊。錦衣衛橋村以橋得名,橋名起於官衙名。周喬莊的出現稍晚於錦衣衛橋。相傳錦衣衛中的兩個姓周和姓喬的都尉告老後,就在附近居住下來,後來建立村莊,即以周、喬兩姓為村名,叫周喬莊。
從現有文獻、碑記上看,小關村落的形成當在明中期以後。1982年6月9日有人在小關街上的小關第一國小的石台階上發現了許多刻字,經考證,這是小關地方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創建關帝廟時的勒石刻碑,小關一小就是關帝廟舊址。據傳小關大街的三元庵、玉皇廟也是明萬曆年間建起來的,後來廟已不存,但一直當作胡同的名稱。
入清以後,當局沿襲明制,繼續在這兒設定稅卡,徵收往來運鹽船的鹽稅,“小關”一帶人口逐漸增多。《續天津縣誌》在記述“城東北之小關口”時稱:“其小關口當北河之沖,北場坨鹽盡堆於此,倘有衝決,商本盡傾。”可見“小關”地理位置的重要和歷史的久遠。
幾經滄桑,至清末民初,“小關”一帶已是住戶叢集,村落連成一片,逐步形成了里巷交錯、街道縱橫的居民區。自賈家大橋至土地廟(元通觀胡同)形成一條街道(小關大街西段),除建有三元庵、玉皇廟、元通觀、土地廟等廟宇外,街道兩旁店鋪林立,有榨油坊、藥鋪、米麵莊、醬園、理髮店等,大街西口還有金鐘戲園。民國初年,據官府統計,當地有居民361戶,已經形成一條頗具規模的街道。當年街口立有“小關公村”牌坊,整個小關大街,過去沒有統稱,僅是按段稱呼:小關街、土地廟、吹風口、韋馱廟、關帝廟,1952年接順統稱小關街。1958年改稱小關大街。
當年的“小關”關卡設在何處?父老們回憶,就在賈家大橋橋口那個地方。賈家大橋是金鐘河上的一座老橋,該橋於1953年填河築路時被拆除,其址就在早先河北區文化館禮堂。今日的金鐘路當年為金鐘河,系北運河的支流。作為水陸要衝,又處於小關大街之頭,這裡在半個世紀前顯得尤其熱鬧。據老人們講:“那時橋口很繁華,坐西是山泉涌豆腐房,還烤芝麻燒餅,炸果篦、油條(長劈)、套環等,現炸現賣,吃著方便,還制售豆腐,豆漿。這裡的豆漿,汁濃味醇,豆腐鮮嫩可口,顧客來吃早點,一碗豆漿端上來放一會,便浮起豆腐皮,用筷子挑起,就著香油炸的果子,吃著新烙出的燒餅,那白里透黃的豆漿,喝起來真是又香又甜又糊嘴。豆漿房對過是乾貨鋪,這家賣的乾貨十分齊全;從花生、果仁、黑白瓜子、葵花籽到榛子、核桃、烏棗、柿餅、杏乾、桃乾以及脆棗等一應俱全。貨既全,價又廉,生意作得很紅火。乾貨鋪前有炒鍋,剛炒熟的花生米,個個帶著小紅皮,“買到手裡您品嘗,準保個個脆又香。”如今在這裡已看不到往日的喧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