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鑑賞

小說鑑賞

《小說鑑賞(雙語)(修訂第3版)》這是美國新批評派學者布魯克斯和沃倫合編的一部短篇小說鑑賞集,是新批評(the new criticism)理論觀點和方法在小說批評與理論領域的體現。作者選用各種題材和多種風格的短篇小說,加以分析討論和互相比較,提出鑑別好小說的一些原則,闡述小說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為我們提供了小說批評與賞析的範例;目的是為了加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提高其鑑賞力,使讀者更接近於成功小說的真諦。作為新批評派細讀式(close reading)批評和理論闡述的名著,本書幫助新批評派在美國大學的文學講壇中確立了“文學批評”的地位,也是文學愛好者的自修讀物。《小說鑑賞(雙語)(修訂第3版)》採用中英文對照模式,對於廣大具有一定英語基礎的文學愛好者和英文專業的師生來講,它又是一部難得的英語閱讀材料。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小說鑑賞(雙語)(修訂第3版)》編輯推薦:經典著作,美國新批評派里程碑性質的著作,全世界大學都在使用的經典文學教科書,同時也被認為是最好的文學自修讀物。兩位作者站在世界文學的前沿,從內部到外部對小說進行研究,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小說審美,是新批評理論觀點和方法在小說批評與理論領域的全新體現。雙語呈現,既可欣賞信達雅致的中文譯文,又能品嘗原汁原味的英文文獻,使《小說鑑賞(雙語)(修訂第3版)》既是一部絕妙的小說讀本,同時又是一部難得的英語學習素材。

《小說鑑賞(雙語)(修訂第3版)》作者布魯克斯和沃倫同為新批評派的領軍人物,耶魯大學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家,享有世界聲譽。沃倫曾兩獲普利茲獎,是美國第一位桂冠詩人。二人共同創辦了當時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學雜誌《南方評論》。我國著名翻譯家草嬰、主萬、汝龍、馮亦代、豐子愷、雨寧等聯手獻上絕佳譯文。著名作家、小說理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曹文軒教授,著名翻譯家、《世界文學》主編李文俊審閱;海外著名華人女作家聶華苓女士傾力推薦。

後記

出版後記

什麼是小說?什麼是成功的小說?什麼是成功小說的真諦?這些就是《小說鑑賞》要給讀者解答的問題。

本書是新批評派“細讀”(close reading)式批評和理論闡述的名著,與《詩歌鑑賞》共同推動了新批評的觀念和批評方法在美國大學裡的普及,對文學教學與批評實踐影響深遠。新批評(New Criticism)是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三四十年代蓬勃發展、四五十年代在美國文壇和大學占據霸主地位、50年代末開始衰敗的一個批評流派,其批評特色是以作品為中心,以作品細讀為基本方法,以維護作品的獨立的審美價值為原點。

新批評提倡細讀式的文本分析,把對文學作品本體的研究當作文學研究的主要任務,認為文學研究可以不考慮文學自身之外的其他一切因素,而應通過語言分析、通過細讀法去尋繹作品的本意。它摒棄了前人觀點的不足,將文學看成是一個以文本為中心的獨立自足的世界,為推進文學本質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擺脫了過去著重探討作家思想、背景以及作品思想、歷史、社會政治意義的傳統批評方式。他們認為,一部真正好的文學作品應具有連貫性和完整性的語言結構,其各個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有機統一的。“有機論”的觀點使新批評家拒絕了對作品做“形式”和“內容”這樣傳統的二分法。在他們看來,所謂“形式”正是作品的生命所在,形式就是意味,形式和內容是不可分的。與“有機論”緊密相連的,是新批評對文學作品“真實性”、“合理性”的要求。從這樣的文學觀念出發,新批評家們對作品展開了“細讀”,考察詞語的細微差別、修辭手段以及意義的微小差異,追蹤這些不同的成分如何相互作用以實現作品的意圖。新批評的“細讀法”常常能夠幫助讀者即使在對作者所知甚少的情況下,也能成功地解讀其作品(哪怕是晦澀難解的作品),發掘其深刻的內涵。

本書在美國與世界其他地方是一本供大學教學使用的文學教科書,其特殊之處在於,所選小說是按照理論研究的概念或範疇來分類的。全書共七個章節,每個章節摘選若干篇小說,前五章的每篇小說後還附有討論和思考題,具體分析每章的論題在這篇小說里是怎樣體現的,有何特色或者不足,並對讀者提出若干問題以引發讀者的思考。於是,抽象、枯燥的理論概念便通過小說的具體敘述,化為容易理解的感性對象了。第六章則在每一篇小說之後接有該作家關於那篇小說的創作過程和體會的文章。第七章的12篇小說則是供讀者自己獨立閱讀思考用的。全書所收錄的51篇短篇小說,題材廣泛,風格多樣,都是名家的短篇小說佳作,很有代表性。因此,在閱讀過小說以及文後的討論之後,讀者不僅能夠領略小說創作的真諦,學會鑑別好小說的原則,而且更能夠品嘗到英美著名作家的作品風采。

其實在中國很多讀者早就聽過本書的大名,國內的一些大學已經將本書列為教材或者教學參考讀物。1986年,由海外著名女作家、耶魯大學教授聶華苓推薦,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中文譯本,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但因為時隔已久,致使讀者難覓蹤跡。外研社於2004出版過本書的英文影印版,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還是有很多障礙與不便。這次我們的新版是在《小說鑑賞》英文版第3版基礎上採用中英文對照出版的形式,中文譯文則採用1986年版主萬等人翻譯的中文譯本,這箇中文譯本多為名家譯作,讀者可以從本書前面的譯者簡介看出。在新版當中,我們邀請曹文軒和李文俊先生對譯文進行了審閱並作序,對中文譯本進行了重新修訂,讓譯文更為精準。翻譯家李文俊先生在譯者序言中說:“即使光從學習英語的角度來說,這些作品可以說都是值得細讀的範文。作者們(包括英譯者們)的語言都是既準確而又優美的。所附的中譯文,據我判斷,我自己譯的姑且不論,也都譯得嚴謹而又相當流暢。我相信,原來就有一定英語水平的朋友,在參照中譯讀過這部集子後,再閱讀一般的英語小說原著,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中英文雙語設計,既可以讓專業讀者看到作品的英文原貌,也方便普通的英美文學愛好者閱讀這些小說精品,更能夠讓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提高英文水平。

另外在新版中,我們在每篇小說之前加入了對小說作者的簡短介紹,對每位作家的生平、代表作品及其寫作特色加以概括性的介紹,方便讀者對作家有更清晰的了解,而且也為讀者進一步閱讀作者的其他作品起到引介作用。此部分由吳興培編寫,馬昕校訂。並由馬昕譯出了1986年版未譯的術語表,這裡叫“重要辭彙”,對一些常用的小說術語做了清楚的解釋,便於讀者的查找和理解。精選世界版畫名作並配文為每一章做了輯封,以便於讀者對各章節的主題有形象而清晰的認識。

希望我們在這些細節上所下的功夫,能有助於讀者朋友們更好地理解和閱讀;也希望這箇中英雙語版本能夠讓讀者在欣賞名家名作的同時,更加了解小說,更加接近成功小說的真諦。

另外,我們希望凡是我們未聯繫上的譯者或譯者的著作權繼承人見到本書後能主動跟我們聯繫,以便奉上稿酬;同時請你們諒解我們未能與你們取得聯繫,雖然我們努力過。此次增訂版較之前的版本,又有新的變化。在此次增訂版中,除了小說正文部分的中英對照以外,我們還為書前的原序,每一章開頭的前言,前五章每一篇小說之後的討論和思考題,以及最後的重要辭彙表添加了對應的英文原文。這一版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中英文對照版。我們希望新添加的內容能讓各位讀者更全面地領略這本國外優秀文學教科書的風貌,也能為各個層次的英美文學愛好者提供更多閱讀和研習的空間。

歡迎採用本書做教材的老師與我們或培生教育出版集團北京辦事處聯繫,以便得到我們為您提供的教學資料和相關服務。

作品目錄

小說鑑賞小說鑑賞

審閱者序

譯者序

原序 Preface

第一章 小說的意圖與要素 Intentions and Elements of Fiction

001 進攻堡壘 The Attack on the Fort by Francis Parkman

002 艾賽亞·塞勒斯船長 Captain Isaiah Sellers by Mark Twain

003 格拉米格納的情人 Gramigha's Lover by Giovanni Verga

004 沃爾特·米蒂的隱秘生活 The Secert Life of Walter Mitty by James Thurber

005 年輕的布朗大爺 Youngman Goodman Brown by Nathaniel Hawthorne

第二章 情節 What Plot Reveals

006 帶家具出租的房間 The Furnished Room by O.Henry

007 萬卡 Vanka by Anton Chekhov

008 埋葬 De Mortuis by John Collier

009 鷹溪橋上 An Occurence at Owl Creek Bridge by Ambrose Bierce

010 進入波蘭 Crossing Into Poland by Isaac Babel

011 項鍊 The Necklace by Guy de Maupassant

012 戰爭 War by Luigi Pirandello

013 國王迷 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 by Rudyard Kipling

第三章 人物性格 What Character Reveals

014 田納西的夥伴 Tennessee's Partner by Bret Harte

015 阿拉比 Araby by James Joyce

016 縣城的醫生 The District Doctor by Ivan Turgenev

017 僑民 The Sojourner by Carson McCullers

018 醉漢 The Drunkard by Frank O'Connor

019 請買票 Tickets, Please by D.H.Lawrence

020 理髮 Haircut by Ring Lardner

第四章 主題 What Theme Reveals

021 愛情:某獵人筆記上的三頁 Love:Three pages from a Sportsman's Book by Guy de Maupassant

022 愛情 Love by Jesse Stuart

023 殺手 The Killers by Ernest Hemingway

024 林中之死 Death in the Woods by Sherwood Anderson

025 人,差點兒 The Man Who Was Almost by Richard Wright

026 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A Rose for Emily by William Faulkner

027 好人難尋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by Flannery O'Connor

第五章 新小說 What Theme Reveals

028 花園余影 Continuty of Parks by Julio Cortazar

029 相遇 The Meeting by Jorge Luis Borges

030 密室 The Secret Room by Alain Robbe-Grillet

031 二十九條臆想 29 Inventions by Joyce Carol Oates

032 愛瑪琴的手 The Hand of Emmagene by Peter Taylor

033 氣球 The Ballon by Donald Barthelme

第六章 小說與人生經驗 Fiction and Human Experience

034 沒有你的位置,我的愛 No Place for You, My Love by Eudora Welty

035 我怎樣寫作?How I Write by Eudora Welty

036 中午酒 Noon Wine by Katherine Anne Porter

037 《中午酒》的源流 "Noon Wine":The Sources by Katherine Anne Porter

038 春寒 Blackberry Winter by Robert Penn Warren

039 《春寒》:一段回憶 "Blackberry Winter": A Recollection by Robert Penn Warren

第七章 閱讀材料 Stories for Reading

040 芙恩 Fern by Jean Toomer

041 拳擊大賽 The Battle Royal by Ralph Ellison

042 遠和近 The Far and the Nearby Thomas Wolfe

043 狗 The Bitch by Colette

044 魔桶 The Magic Barrel by Bernard Malamud

045 戴米合 Dermuche by Marcel Ayme

046 黑聖母 The Black Madonna by Doris Lessing

047 A和P A&P by John Updike

048 伊凡·伊里奇之死 The Death of Ivani Ilych by Leo Tolstoi

049 新娘來到黃天鎮 The Bride Comes to Yellow Sky by Stephen Crane

050 冬夢 Winter Dreams by F.Scott Fitzgeraid

051 岩石 The Rockpile by James Baldwin

重要辭彙 Glossary

出版後記

目錄

審閱者序曹文軒

譯者序李文俊

原序主萬譯

Preface

第一章小說的意圖與要素 主萬譯

進攻堡壘(美)弗朗西斯·帕克曼著 主萬譯

艾賽亞·塞勒斯船長(美)馬克·吐溫著 主萬譯

格拉米格納的情人(意)喬萬尼·維爾加著 姚梅琪譯

沃爾特·米蒂的隱秘生活(美)詹姆斯·瑟伯著 馮亦代譯

年輕的布朗大爺(美)納撒尼爾·霍桑著 主萬譯

帶家具出租的房間(美)歐·亨利著 劉文榮譯

萬卡(俄)安東·契訶夫著 汝龍譯

埋葬(英)約翰·科利爾著 潘慶舲譯

鷹溪橋上(美)安布魯斯·比爾斯著 江錫祥紀鋒譯

進入波蘭(俄)艾薩克·巴貝爾著 潘慶舲譯

項鍊(法)蓋伊·德·莫泊桑著 鄭克魯譯

戰爭(意)路易吉·皮蘭德婁著 潘慶舲譯

國王迷(英)路德亞德·吉卜林著 潘慶舲譯

第三章 人物性格 王秋榮譯

田納西的夥伴(美)布雷特·哈特著 主萬譯

阿拉比(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著 宗白譯

縣城的醫生(俄)伊凡·屠格涅夫著 豐子愷譯

僑民(美)卡森·麥卡勒斯著 彭嘉林譯

醉漢(愛爾蘭)弗蘭克·奧康納著 彭嘉林譯

請買票(英)D.H.勞倫斯著 邢歷譯

理髮(美)林·拉德納著 雨寧譯

第四章 主題 劉文榮譯

愛情:某獵人筆記上的三頁(法)蓋伊·德·莫泊桑著 劉家有譯

愛情(美)傑西·斯圖爾特著 劉家有譯

殺手(美)厄內斯特·海明威著 海觀譯

林中之死(美)舍伍德·安德森著 劉文榮譯

人,差點兒(美)理察·賴特著 劉家有譯

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美)威廉·福克納著 楊豈深譯

好人難尋(美)弗蘭納里·奧康納著 屠珍譯

第五章 新小說 劉文榮譯

花園余影(阿根廷)胡里奧·科塔薩爾著 劉文榮譯

相遇(阿根廷)喬治·路易斯·博爾赫斯著 劉文榮譯

密室(法)阿蘭·羅布·格里耶著 劉文榮譯

二十九條臆想(美)喬伊斯·卡羅爾·歐茨著 藍仁哲譯

愛瑪琴的手(美)彼得·泰勒著 劉文榮譯

氣球(美)唐納德·巴塞爾姆著 劉文榮譯

第六章 小說與人生經驗 劉文榮譯

沒有你的位置,我的愛(美)尤多拉·韋爾蒂著 劉文榮譯

我怎樣寫作?(美)尤多拉 韋爾蒂著 劉文榮譯

中午酒(美)凱薩琳·安·波特著 李文俊譯

《中午酒》的源流(美)凱薩琳·安·波特著 劉文榮譯

春寒(美)羅伯特·潘·沃倫著 鄭啟吟譯

《春寒》:一段回憶(美)羅伯特·潘·沃倫著 劉文榮譯

第七章 閱讀材料 雨寧譯

芙恩(美)吉恩·圖默著 雨寧譯

拳擊大賽(美)拉爾夫·艾利森著 雨寧譯

遠和近(美)托馬斯·沃爾夫著 萬紫譯

狗(法)科萊特著萬紫譯

魔桶(美)伯納德·馬拉默德著 董衡巽譯

戴米舍(法)馬瑟爾·埃梅著 萬紫譯

黑聖母(英)多麗絲·萊辛著 萬紫譯

A和P(美)約翰·厄普代克著 雨寧譯

伊凡·伊里奇之死(俄)列夫·托爾斯泰著 草嬰譯

新娘來到黃天鎮(美)史蒂芬·克萊恩著 萬紫譯

冬夢(美)弗·司各特·菲茲傑拉德著 雨寧譯

岩石(美)詹姆斯·鮑德溫著 萬紫譯

重要辭彙馬昕譯

出版後記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克林斯•布魯克斯 羅伯特•潘•沃倫 譯者:主萬 馮亦代 豐子愷 草嬰 等

克林斯•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1906-1994),美國著名的文化批評家,新批評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形式主義批評理論的創立者。任教於耶魯大學,曾為美國高等教育中的詩歌教學變革做出過突出貢獻。代表作有《現代詩歌與傳統》(Modern Poetry and the Trandition, 1939)和《精緻的瓮》(The Well Wrought Urn,1947)。與沃倫合著《詩歌鑑賞》(Understanding Poetry, 1938)和《小說鑑賞》(Understanding Fiction,1943),共同創辦了當時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學雜誌《南方評論》(Southern Review,1935-1942),推動新批評理論盛極一時。

羅伯特•潘•沃倫(Robert Penn Warren,1905-1989),美國著名詩人、小說家和評論家,新批評派代表人物之一,任教於耶魯大學。創作並發表了大量詩歌和9部長篇小說,其作品最擅揭示南方傳統鄉村價值腐蝕下的道德困惑。長篇小說《國王的人馬》(All the King's men,1946)和詩集《許諾》(Promises,1957)均獲得普利茲獎。《國王的人馬》為新批評派扛鼎之作。短篇小說集《閣樓馬戲團》(The Circus in the Attic,1948),其中包括著名的《春寒》(Blackberry Winner)。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和博林根詩歌獎等多種獎項,1986年成為美國第一位桂冠詩人。

譯者簡介(部分)

主萬(1924―2004),資深翻譯家,原名葉治,安徽桐城人。曾入復旦大學授翻譯課,後轉華東師範大學任教授,兼任中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及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為上海外文學會、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主要譯著有納博科夫《洛麗塔》全譯本、勞倫斯作品集、狄更斯《遠大前程》、海明威《危險的夏天》、亨利·詹姆斯《阿斯彭文稿》、蓋斯凱爾夫人《南方與北方》,還有美國索爾·貝婁、德萊賽、格林等人的作品。

馮亦代(1913―2005),翻譯家、著名作家、出版家和學者,原名貽德,浙江杭州人。主張以開放的態度譯介當代外國文學,並在美國文學的評介研究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其代表譯著有海明威《第五縱隊》等近20本書,是最早把海明威引介到國內的人。

豐子愷(1898―1975),現代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浙江崇德人。一生譯著30多種,多為日本藝術作品,文學作品主要有日本紫式部《源氏物語》和俄國屠格涅夫《獵人筆記》。主張譯者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但不必拘泥於原文的句法與結構;譯出的中文要自然、流暢,為中國讀者所習慣、愛讀。

草嬰(1923―),著名翻譯家,原名盛峻峰,浙江鎮海人。原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現任中國譯協副會長。從事俄語翻譯,主要譯著有《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全集》、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一個人的遭遇》、《處女地》(第一部、第二部)和萊蒙托夫長篇小說《當代英雄》等。

審閱者簡介

曹文軒,著名作家、小說理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

李文俊,著名翻譯家,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譯協理事、《世界文學》主編。

序言

二十多年前,翻譯家前輩雨寧先生找到我,要我“幫幫忙”參與一部小說集的翻譯工作。我了解後,才知道這部書即是聞名已久的《Understanding Fiction》。後來商定下來,讓我翻譯的是素以文筆細膩著稱的美國女作家凱薩琳•安•波特的《中午酒》。我譯完交稿,後來也拿到了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樣書,此後對這件事再沒有多想。想不到不久前,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的編輯吳興元先生找到我,說他們公司要出版此書的英漢對照本,而且表示,我是本書尚健在的譯者中最適合審閱並寫序的人。本來,以我的文藝理論素養,是沒有條件寫好這樣的一篇文章的。但是我面前仿佛出現了先我而去的一個個譯界師友的影子,這裡面有荒蕪、鹹榮、亦代、雨寧、樂山、紹武、主萬等等。他們走得匆忙,有些事沒能來得及做完,總得有人“幫忙”打點吧,於是便答應了下來。

美國著名作家、批評家克林斯•布魯克斯(1906-1994)與羅伯特•潘•沃倫(1905-1989)合編的這部書最初出版於1943年,後經多次修訂。這次出版的是1979年出版的第3版。在編這本書之前,他們就編過一本《詩歌鑑賞》,引起很大反響,於是便續編了這本《小說鑑賞》。這本書的體例比較特殊,它既是一部短篇小說鑑賞集,又是一本文學教科書。全書共收入作品51篇,除了英美的以外,還有歐洲、拉美等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編者從小說鑑賞與寫作的角度,把全書分為7章。每一章的開頭都有編者撰寫的前言,就優秀小說的一些總的原則和小說的基本要素做了深入淺出的論述。前5章所收的每一篇小說之後,還附有針對該篇小說的討論和思考題。我們通過對這些材料的閱讀與思考,不難對每一篇具體作品以及文學這一總的現象,都能有較深一步的了解。即使光從學習英語的角度來說,這些作品可以說都是值得細讀的範文。作者們(包括英譯者們)的語言都是既準確而又優美的。所附的中譯文,據我判斷,我自己譯的姑且不論,也都譯得嚴謹而又相當流暢。我相信,原來就有一定英語水平的朋友,在參照中譯讀過這部集子後,再閱讀一般的英語小說原著,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對於原書的兩位編者我倒多少有些了解。眾所周知,克林斯•布魯克斯也是一位研究福克納的專家,著有這方面的專著多種。我在翻譯與研究福克納的過程中曾一再學習與參考他寫的書。他雖然是“新批評派”文藝理論家,但是在評論福克納時仍然很注意聯繫作家的時代、地域與家族歷史。他在為1985年出版的《南方文學史》所寫的福克納專論中就很明確地指出:“福克納不僅僅在出生地上沾了‘地利’的光,他在降生時間上也得到了‘天時’的好處。”至於羅伯特•潘•沃倫,我除譯過他寫的一些詩歌外,也很清楚地記得他所寫的論福克納的文章里那個警句式的結尾。他是這樣寫的:“也許它(指考利的《便攜本福克納選集》)可以給福克納的名聲標誌一個轉折點。那對福克納關係倒不大,因為他能同我們這國家這時代的任何大作家一樣處之泰然。他能等待。但我們能等待嗎?”我感覺到,從他們二位那裡得到的知識要遠遠超過某些以某種怪異理論去硬套福克納的大部頭專著;而且我還覺得,“新批評派”所主張的“細讀”(close reading)與具體分析,倒正好能糾正我們這裡流行了多年的“時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思想性與藝術性”那種“三段論”式的外國文學講授程式呢。

李文俊

2006年深秋

原序

編選一部出色的短篇小說選集並不難。這首先因為有很多作品可以說都已成為名篇——事實上,比任何一部普通集子所能收入的都要多,甚至足夠為若干部特殊趣味的小說選集提供材料,如愛情小說選集、動物小說選集、兒童題材小說選集、種族關係小說選集,等等。英文anthology(選集)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一束採集起來的鮮花,而可供採集的花朵實在是太多了。

一部供教學用的選集——教科書——必須考慮到許多不同的因素。本書是一冊教科書。不過,就是教科書中選的小說,也應該和任何其他選集中的作品一樣,除非為了教學原因而選入一些不成功的例子,它也應當給讀者以樂趣。事實上,如果一冊教科書達到了加深理解力和提高學生鑑賞力這一目的,那么它最終應該可以比普通選集提供更多的樂趣。一個真正懂得足球或是棒球的看客觀看一場比賽,自然要比一個對比賽規則一竅不通的人更能欣賞。

然而,好的小說並沒有一定的章法。相反的,我們只有某些總的原則,這從本書第一章至第四章的標題上就表明出來了。不過,對這些原則的理解(在本書中是通過對一篇篇小說的研讀與討論而取得的),目的在於使讀者較為接近寫得成功的小說的真諦——接近一種意識,知道小說與過得富有意義的生活的關係。就連所選的那類情節或是人物個性的刻畫,雖然似乎只是從技巧方面出發,卻也有一個深遠的心理根據,如同我們試圖表明的那樣。當然,這種關係的一個方面在第六章中變得很明顯,第六章的標題為“小說與人生經驗”;在該章中,三位作家試圖說明他們的小說的根源——最初出現的一個萌芽或是最初出現的一個綜合因素,最終如何有了可能,成為對一次似乎偶然的經驗的一種較為深刻、較為詳盡的解釋。

在這一版中,我們徹底檢閱了過去幾版選入的全部材料。如果先前收入的某篇作品和我們所能找到的其他任何一篇作品收到同樣的效果,我們就保留下來。換言之,我們的準則絕不是單純追求新奇。幸運的是,我們找到了一些的確為各項不同的原則提供較為出色、較為有趣的實例的作品。儘管在第一章至第四章中我們繼續探討方法與意義之間的關係,我們在第七章中卻保留了(稍有改動)幾篇作品,不加評論,不提出問題,這樣,學生在接觸那些作品時,就可以像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到的那樣——獨立地、好奇地去領略其中的意義。概括起來,這次所做的改動就是:在這一版的全部51篇作品中,我們新收入了21篇。

第五章“新小說”是一個全新的內容。在20世紀,科學理論和社會變化自然會影響到一定數量小說的內在構想。空間與時間的嶄新的科學見解,以及心理學的持續發展,使人聯想到根本的差別。不論從何種來源,都重新強調了騷動不安與虐待狂式的人物——也就是有時稱為哥德式的那類作品。為此,我們選了巴塞爾姆、科塔薩爾、泰勒及其他人的作品,作為實例來說明這種變化。

《小說鑑賞》第2版有一篇附錄,題為《小說寫作中的技巧問題與原則》。顯而易見,這篇附錄是針對重點放在短篇小說寫作上的那些課程的(這類課程很多)。我們略去了這篇材料,把它收入《教師手冊》內,因為我們認為,倘若本書用作實際寫作的一種依據,那么教師作為一個對班級最了解的人,會知道特殊的問題應於何時提出並與哪些小說或章節聯繫起來。我們被迫多少以提綱挈領的形式處理這些原則,而教師個人對這些原則的套用和闡述,會證明對該班級是極有價值的。

最後再說一句:即便粗略地翻閱一下這一版本,也可以看出,我們在這一版中甚至比以前更嚴格地遵循我們的一般歸納法,認為這是給學生以置身事內之感,並使學習成為一種自然的擴張與發展的最佳方法。

我們深為感激凱薩琳•安•波特和尤多拉•韋爾蒂,她們為《小說鑑賞》中收入的她們的作品特地寫了背景情況。本書使用者的意見在修訂過程中對我們很有價值,他們的人數太多,這裡無法一一列舉。不過我們要特別提及耶魯大學的戴維•米爾奇、仔細校訂原稿的克勞德•科尼爾斯和Prentice Hall公司的羅布•里維爾,謹向他們表示謝意。

克林斯•布魯克斯

羅伯特•潘•沃倫

(主 萬 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