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族

小行星族是一些有相似的軌道要素,例如半長軸、扁率、軌道傾角的小行星。 家族的形成被認為是源自小行星之間的互撞。 像這類持續撞擊的家族,典型都會有一顆獨大的母體和為數眾多的小行星。

簡介

小行星族是一些有相似的軌道要素,例如半長軸、扁率、軌道傾角的小行星。族內的成員被認為是過去小行星碰撞所產生的碎片。

一般特性

大的、著名的小行星族包含數百顆被確認的小行星(為數更多的更小成員未被分析或是尚未被發現),小的、緊密的家族可能只有10顆被辨認出來的成員。在小行星帶大約33~35%的小行星分屬於不同的家族。
大約有20~30個小行星族已經被明確的辨認出來,不明確的則10倍於此數量。大部分的小行星族都存在於小行星帶內,但依然有些家族,像是智神星族、匈牙利族和福後星族( Phocaea family),有著很小的半長軸或相對於小行星帶有著較大的軌道傾角。還有些研究試圖發現在特洛依小行星中由碰撞形成小行星族的證據,但迄今仍沒有具有決定性的證據。

起源和發展

家族的形成被認為是源自小行星之間的互撞。有許多或多數小行星家族的母體已經被撞碎,但也有幾個家族的母體歷經撞擊之後未遭毀壞(例如灶神星族、智神星族、健神星族和馬賽族)。像這類持續撞擊的家族,典型都會有一顆獨大的母體和為數眾多的小行星。有些家族(像是花神星族)在同一個區域內有著目前還無法解釋的複雜內部結構,但也許可以歸結於在不同時間發生的幾次撞擊。
由於起源的方式,多數家族都有能緊密配合的結構(組成),要注意的例外(像是灶神星族)是從大到已經分化的母體分離所形成的家族。
小行星家族的生命期被認為在十億年左右的等級上,但還會依據各種各樣的因素改變(例如:越小的越容易失去)。這與太陽系的年齡比較明顯短了許多,只有少數可能是太陽系早期的遺物。家族崩潰的兩個主要原因,一是由於木星或其他較大天體的擾動造成軌道緩慢的散逸,另一則是小行星之間的互撞和磨碎成更小的個體。這些微小的個體則會受到亞爾科夫斯基效應的擾動,隨著時間不斷的被推擠向木星的共振軌道。而一旦進入,它們便會很快的從小行星的主帶中被拋射出去。試探性的估計得到一些家族的年齡範圍,從少於幾百萬年到數億年都有,例如密實的凱倫族。老的家族被認為只有少量的微小個體成員,而這也就是判斷年齡的依據。
非常老的家族則被假設已經失去所有的較小,甚至中等大小的成員,而剩下的成員只有少數最大的小行星,穎神星和羊神星就被認為是一對這樣的家族。進一步的證據來自對鐵隕石的化學成分分析,認為曾有為數眾多的家族(現在已經散逸)。這表示,必定有50至100顆已經分化的小行星,遭到撞擊碎裂而曝露出核心,並成為實際的隕石。(Kelley & Gaffey 20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