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香槐

小葉香槐是豆科、香槐屬植物。小葉香槐是豆目香槐屬的一種喬木。樹皮灰白色或棕褐色,具皮孔。幼枝綠色,後變褐色,無毛。圓錐花序頂生;花序軸纖細,被灰褐色毛;花梗短,被銹色短柔毛;花萼淺杯狀,與花梗近等長;花冠白色,旗瓣長圓形。花期10月。分布於廣西。

基本信息

植物信息

種中文名:小葉香槐

種拉丁名:CladrastisparvifoliaC.Y.Ma

中國植物志:40:054

毒性:小鼠腹腔注射莖、葉的水提取物1000mg/kg,20分鐘後活動減少,死亡[A-25]。

屬拉丁名:Cladrastis

科拉丁名:Leguminosae

本科概述

豆科是被子植物的三大科之一,它包括三個亞科,即含羞草亞科(Mimosoideae)、雲實亞科(Caesalpinoideae)、蝶形花亞科(Papilionoideae),共約650屬18000種,廣布於全世界。我國約150屬1200種以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該科很多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有重要食用和飼料作物及牧草,如大豆、花生、紫雲英、蠶豆、苜蓿等;還有不少植物是著名的藥用植物,如甘草、黃芪、槐米雞血藤等。其他在農藥、染料、木材等方面的用途不勝枚舉,和人類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有毒植物的領域中,豆科有毒植物的數量居於前列,其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成分複雜,並具有多種不同的毒性作用。據粗略統計,全世界豆科有毒植物約100屬290種[1]。月前我國發現的豆科有毒植物約50多屬120種以上,其中蝶形花亞科有37屬70多種,占半數以上。實際上,豆科中不少植物的毒性久已為人所知,《本草綱目》中記載相思子、雲實、黧豆、肥皂莢等有毒,如相思子食之可令人嘔吐,雲實花多食令人狂走等。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食用經加工處理去毒後的某些毒性不大的植物部分,或利用其營養成分作為牲畜飼料,但往往可因食用前處理不當而致中毒。這類中毒事故在我國南方廣大地區每年都有發生,如菜豆、海刀豆、狗爪豆和豬屎豆等種子造成人、畜食用中毒的報導屢見不鮮。因此,它們作為一類既可食用又具一定潛在危害的特定有毒植物是值得注意的。在華北、西北等牧區,豆科植物是一類普遍分布的植物或引種種植並有價值的放牧飼料。但應指出的是其中也有一些含有毒成分,在牲畜大量或長期食用時可能產生危害,出現各種急性或慢性中毒症狀。例如瘋馬豆、小花棘豆、甘肅棘豆、黃香草木樨、雜種車軸草和救荒野豌豆等均有一定的危害,其程度除了牲畜自身對毒物的吸收、解毒和排泄等因素外,還與植物的地理分布、季節和其他飼料的補充等多種因素有關,往往發現不及時或處治不當則可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2]。在豆科有毒植物中,還有一類對魚類和昆蟲有高毒性的植物,如毛魚藤是早已熟知的毒魚和殺蟲植物,所含有毒成分只為本科所特有。此外,還有許多豆科有毒植物一般不為人、畜所食用,只偶而有誤食中毒發生,但已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研究,證實其含有新的重要有毒成分或其他有藥用價值的活性成分,如相思於是目前已知最毒的植物之一,一粒種子即可使人迅速死亡,對其有毒成分及作用機制均正進行深入研究[3,4]。又如決明屬(CassiaL.)、野百合屬(CrotalariaL.)、金雀花屬(CytisusL.)、刺桐屬(ErythrinaL.)和羽扇豆屬(LupinusL.)等屬的部分種,因含有多種具生理活性的生物鹼而表現出具有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等多方面的毒性,對這類植物的有毒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研究也是很有意義的。豆科有毒植物中含有的有毒成分幾乎涉及到植物化學成分中所有重要類別,還有些成分僅為本科所特有。這些成分是植物毒蛋白、神經毒胺基酸、生物鹼、甙類、有毒黃酮、蒽醌類和其他有毒成分。一、植物毒蛋白:這類蛋白毒素主要存在於蝶形花亞科的一些植物種子中。重要的蛋白毒有相思子毒素(abrin)、相思子凝血素、刺槐素(robin)、菜豆毒素(phaseolotoxins)等。相思子毒素是植物界已知的最毒的細胞毒素之一,在人體組織中引起一系列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等中毒症狀,估計人口服MLD為7μg/kg,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200μg/kg[4,5]。二、神經毒胺基酸:它們較集中分布於蝶形花亞科的香豌豆屬(LathyrusL.)和野豌豆屬(ViciaL.)的某些植物中。這是一類具有神經系統毒性的變異胺基酸或其衍生物,它們是豆科植物中所特有的成分。已從上述兩屬中得到的神經毒胺基酸有了—谷醯基—夕—氨基丙腈、β—N—草醯基—L—α,β-二氨基丙酸(ODAP)(48—55)、r—谷醯基-β—氰基丙氨酸和β—氨基丙氨酸等。它們在結構上極相似於具神經傳遞作用的胺基酸,因此它們可.在神經系統的一個或多個受體部位上千擾正常胺基酸的作用,產生一系列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症狀,如興奮性增加、過度活動、震顫、全身僵直和癱瘓。ODAP是目前已知的胺基酸中最強的神經激動劑之一。還有一些胺基酸能損害骨骼肌結締組織,出現類似於遺傳:性膠原失調性疾病的症狀。此外,紫雲英屬(AstragalusL.)的某些植物還含有毒的硒代胺基酸。這類植物富集土壤中的無機元素硒,使之超過正常生長需要的一千倍以上,以可溶性或非可溶性的無機或有機硒化物存於體內,如甲基—硒代半胱氨酸(CH3—Se—CH2CHNH2COOH)等。有機硒化物在動物體內能鈍化琥珀酸脫氫酶和其他一些脫氫酶,其中棲茌體內與硫有競爭作用而代替硫的正常代謝,還可直接作用於細胞氧化的輔酶,抑制體內許多含硫胺基酸的巰基作用等[6]。動物因食人量多少而表現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不同的中毒症狀,如脫毛、脫蹄、溶血性貧血、白細胞減少、不育、實質器官的退化和變性以及視力障礙,興奮、步態蹣跚、癱瘓等神經系統症狀[2,6]。三、生物鹼:豆科植物中富含生物鹼,並存在著多類特有的生物鹼,它們在其毒理作用上也各不相同。

根據其結構主要為下列四類:1.雙稠吡咯啶類生物鹼(Pyrrolizidinealkaloids):分布於野百合屬植物札豆科含此類生物鹼約100餘種,此類生物鹼是本科植物重要成分之一。雙稠吡咯啶生物鹼主要具特徵性的肝臟毒性,如單豬屎豆鹼(即農吉利甲素)(monocrotaline)(48—17)等,在動物體內經烷塞化反應形成一種吡咯代謝產物,從而直接抑制肝微粒體的形成,導致肝硬化和壞死,有的甚至能致肝癌,同時它們還可造成肺的損害[7,8]。此外,具有這一結構母核的其它類型的生物鹼還具有多種其它的生理活性,有的具箭毒樣作用產生肌肉鬆弛,有的具降壓作用,有的則具有強烈的局部麻醉作用等。2.雙稠哌啶烷類生物鹼(quinolizidinealkaloids):這類生物鹼在本科的金雀花屬、羽扇豆屬、槐屬(SophoraL.)、和黃華屬(ThermopsisR.Br.)等中均有存在。分布較廣的有苦參鹼(matrine)(48—72)、野決明鹼(thermopsine)(48—78)、金雀花鹼(cytisine)(48—57)、鷹爪豆鹼(sparteine)(48—79)等。苦參鹼及槐屬的類似生物鹼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呼吸抑制、運動失調和驚厥。金雀花屬和羽扇豆屬等中生物鹼則屬於一類神經節毒物,其作用相似於菸鹼,但強度稍弱。3.刺桐生物鹼(erythrinaalkaloids):它們是刺桐屬所專有的具有特殊的四環叔胺生物鹼。它們主要作用於運動神經系統,其中有的以對外周神經系統的作用為主,表現出顯著的類似季銨生物鹼的箭毒樣活性,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非去極化類型的肌肉鬆弛劑,如二氫—β—刺桐鹼(dihydro—β—erythroidine)(48—37)的神經節阻斷作用劑量為0.5mg/kg,它對小鼠的LD50為4.5mg/kg;有的則以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為主,產生抑制和痙攣,如阿朴—β—刺桐鹼(apo-β—erythroidine)(48—36)等;還有一些鹼則兩種作用兼而有之,其作用強度相當[9,10]。4.二萜酯鹼類生物鹼:主要分布於雲實亞科的格木屬(ErythrophleumAfz.),我國種類不多。這類鹼以咖薩因(cassaine)(48—49)為代表,它們在結構上與甾體類毛地黃毒甙相似,因而也具強心作用和其他毒性,是一糞主要作用於心臟的毒物。此外,它還有持久的局部麻醉作用[11]。其他還有一些特殊生物鹼,如毒扁豆(PhysostigmavenenasumBalfour)所含吲哚類劇毒生物鹼毒扁豆鹼(eserine)是強膽鹼酯酶抑制劑,為重要的神經性毒素。又如紫雲英屬植物所含吲哚里西定鹼(indolizidinealkaloids)斯旺松寧(swainsonine)(48—1),在生源上與雙稠吡咯啶及雙稠哌啶烷類生物鹼有密切關係,是一類特殊和強效的甘露糖酶抑制劑,能使牲畜產生甘露糖病(mannosldosis)和神經細胞的生理突變[12,13]。四、甙類:豆科的三個亞科中都含有皂甙,特別是三萜皂甙最為豐富,這些皂甙的分布、結構和毒理已有專門評論綜述。皂莢屬(GleditsiaL.)和肥皂莢屬(GymnocladusLam.)中的三萜皂甙可強烈刺激黏膜,經消化道吸收後產生全身性中毒症狀,此外它們還有毒魚和殺蟲活性。扁豆屬(DolichosL.)的植物麻里所含有的大麻藥皂甙,有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野豌豆屬和菜豆屬中的部分植物能生物合成不同的氰甙,如野豌豆甙(vidanin)(48—81)、菜豆亭(phaseolunafin)等。各種氰甙在體內酶或微生物的作用下水解產生出有害的氫氰酸,能抑制細胞色素氧化酶,從而出現呼吸困難、喘息、瞞跚、衰竭、驚厥以致死亡。實際上,氰甙的產生與氣候、雨量、季節、生長階段等外界條件亦有很大關係。五、有毒的黃酮和異黃酮類:木犀黃素、櫟精等常見黃酮廣布於豆科植物葉、花中,也富含一些特有結構的黃酮和異黃酮化合物。有毒黃酮主要分布於蝶形花亞科的魚藤屬(DerrisLour.)、雞血藤屬(MilletdawightetArn.)、豆薯屬(PachyrrhizusRichexDC.)和灰葉屬(TephrosiaPers.)等植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毒素是魚藤酮(rotenone)(48—49)、灰葉素(tephrosin)(48—31)和豆薯酮(pachyrrhizone)(48—59)等。它們是一類色滿色滿酮類化合物(chromanochromanones)[14]。這一類毒素主要以對冷血動物如魚類的毒性而引入注目,對溫血動物亦有一定的毒性。魚藤酮是已大量生產的一種殺蟲農藥,它可以通過消化系統,甚至通過皮膚接觸而吸收中毒,主要作用於魚類等動物的呼吸中樞使之麻痹而死亡,五十萬分之一的濃度仍可造成魚類死亡,對溫血動物也有相當大的毒性。魚藤酮對人和狗的腸胃道有強烈刺激作用,產生劇烈的嘔吐和下痢。異黃酮類化合物,主要分布在車軸草屬(TrifoliumL.)等植物中,如紅車軸草素(pratenaein)等有雌激素樣作用,可導致牲畜的流產和不育等[2]。六、蒽醌及其甙類:主要分布於含羞草亞科的決明屬植物中,有大黃素(70—1)及蒽醌的多種衍生物,如1,8—二羥—2—甲基蒽醌、大黃酚—β-龍膽二糖甙等等。這一類化合物主要具有強烈的致瀉作用,並伴發一系列其他中毒症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