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樟

小葉樟

科拉丁名:Gramin 最低海拔:700 最高海拔:2500

基本信息

百科名片

中文名:小葉樟

小葉樟小葉樟
拉丁名:Deyeuxia langsdorffii (Link) Kunth
種別名 :小葉樟、大葉樟 [Calamanrostis lanysdorffii(Ltrin.) Trin.)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野青茅
屬拉丁名:Deyeuxia

分布地區

國內分布:產東北、華北、陝西(太白山)、新疆(阿勒泰、布爾津)、四川、湖北(巴東)。生於海拔700—3600米的山坡草地、林下、溝谷潮濕草地。
國外分布:歐亞大陸溫寒地帶都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堪察加。
海 拔:700-3600
命名來源:(大興安嶺植物群落)[Gram.Unifl. 225: Pl.4.F.10. 1824]
中國植物志:9(3):221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
最低海拔:700
最高海拔:2500
生 境:山坡林下、草地、溝谷潮濕地
是否栽培:野生
湖北分布:巴東

特徵簡介

小葉香樟圖冊(2張) 小葉樟多年生,具橫走根狀莖。稈直立,平滑無毛,高90—150厘米,徑1—4毫米,通常具分枝。葉鞘多短於節間,平滑無毛;葉舌長圓形,長6—10毫米,先端鈍或易破碎;葉片線形,扁平,長15—30厘米,寬3—8毫米,兩面稍糙澀。圓錐花序疏鬆開展,近於金字塔形,長10--20厘米,寬5-10厘米,分枝細弱,粗糙,開展或上升,長2—8厘米,中部以下常裸露;小穗長4—5毫米,黃綠色帶紫色或成熟之後呈黃褐色;穎片披針形,先端尖或漸尖,質薄,邊緣呈膜質,兩穎近等長或第二穎稍短,具1脈,第二穎具3脈,中脈具短纖毛;外稃膜質,長3—4毫米,頂端2裂,基盤兩側的柔毛近等長或稍長於稃體,芒自稃體背中部附近伸出,細直,長3—4毫米;內稃長為外稃的1/2或2/3,延伸小穗軸長約0.5毫米,與其所被柔毛共長達斗毫米;花葯長2—2.5毫米,淡褐色。花期7—9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