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五月茶

小葉五月茶

小葉五月茶,屬於中藥學領域,是一副對吐血等病症有療效的中藥材。灌木,高2-4米;小枝圓柱形,著葉較密集;幼枝、葉背、中脈、葉柄、托葉、花序及苞片被疏短柔毛或微毛外,其餘無毛。葉片近革質,狹披針形或狹長圓狀橢圓形,長3-10厘米,寬4-25毫米,頂端鈍或漸尖,基部寬楔形或鈍,葉緣乾後反卷;中脈和側脈在葉面扁,平,在葉背凸起,側脈每邊6-9條,彎拱斜升,至葉緣前聯結;葉柄長3-5毫米;托葉線狀披針形,長5-10毫米。總狀花序單個或2-3個聚生於枝頂或葉腋內;苞片卵形,長1毫米;雄花:花梗極短;萼片4-5,寬卵形或圓形,長和寬2-3毫米,頂端常有腺體;花盤環狀;雄蕊4-5,著生於花盤的凹缺處,花葯寬0.5毫米;退化雌蕊棍棒狀,與花盤等高;雌花:花梗長1-1.5毫米;萼片和花盤與雄花的相同;子房卵圓形,花柱3-4,頂生。核果卵圓狀,長約5毫米,直徑3毫米,紅色,成熟時紫黑色,頂端常宿存有花柱;果柄長1.5-2毫米。花期5 6月,果期6-11月。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灌木,高2-4米;小枝圓柱形,著葉較密集;幼枝、葉背、中脈、葉柄、托葉、花序及苞片被疏短柔毛或微毛外,其餘無毛。葉片近革質,狹披針形或狹長圓狀橢圓形,長3-10厘米,寬4-25毫米,頂端鈍或漸尖,基部寬楔形或鈍,葉緣乾後反卷;中脈和側脈在葉面扁,平,在葉背凸起,側脈每邊6-9條,彎拱斜升,至葉緣前聯結;葉柄長3-5毫米;托葉線狀披針形,長5-10毫米。總狀花序單個或2-3個聚生於枝頂或葉腋內;苞片卵形,長1毫米;雄花:花梗極短;萼片4-5,寬卵形或圓形,長和寬2-3毫米,頂端常有腺體;花盤環狀;雄蕊4-5,著生於花盤的凹缺處,花葯寬0.5毫米;退化雌蕊棍棒狀,與花盤等高;雌花:花梗長1-1.5毫米;萼片和花盤與雄花的相同;子房卵圓形,花柱3-4,頂生。核果卵圓狀,長約5毫米,直徑3毫米,紅色,成熟時紫黑色,頂端常宿存有花柱;果柄長1.5-2毫米。花期5 6月,果期6-11月。

產地生境

產於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區,生於海拔160-1200米山坡或谷地 疏林中。分布於越南、寮國、泰國和非洲東部。模式標本采自衣索比亞。

藥用相關

Antidesme micropyllum Gaerth
【藥 名】:小葉五月茶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大戟科植物小葉五月茶的全株。
【功 效】:溫中止血。
【主 治】:用於脾氣虛寒,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面色萎黃,四肢不溫。
【性味歸經】:辛、澀,溫。脾、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10克,上消化道出血可研未沖水服。
【別稱/考證】:小楊柳(雲南河口)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考 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