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纈草

小纈草

果卵狀橢圓形,長1.5-2毫米,寬1.0毫米,有時被疏柔毛。 高山纈草??矮小草本,高10-20厘米,無毛,莖不分枝。 花期5-7月,果期6-10月。

基本信息

?

概述?

?小纈草學名:Valeriana tangutica)為忍冬科纈草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寧夏青海內蒙古甘肅等地,生長於海拔1,200米至3,600米的地區,見於山溝以及潮濕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形態特徵

細弱小草本,高10-15 (-20) 厘米,全株無毛;根狀莖斜升,頂端包有膜質纖維狀老葉鞘;

小纈草小纈草
根細帶狀,根狀莖及根均具有濃香味。基生葉薄紙質,心狀寬卵形或長方狀卵形,長1-2-4厘米,寬約1厘米,全緣或大頭羽裂,頂裂片圓或橢圓形,長寬約1厘米,全緣,側裂片1-2對,小橢圓形或狹橢圓形,兩端均鈍圓,全緣;葉柄長達5厘米;莖上部葉羽狀3-7深裂,裂片線狀披針形,全緣。半球形的聚傘花序頂生,直徑1-2厘米;小苞片披針形,邊緣膜質。花白色或有時粉紅色,花冠筒狀漏斗形,長5-6毫米,花冠5裂,裂片倒卵形;雌雄蕊近等長,均伸出於花冠之外。子房橢圓形、光禿。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產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生於山溝或潮濕草地,海拔1200-3600米。模式標本采自甘肅西南部。
產於賀蘭山的某些標本(何業祺2476、2862),具有較短的雌雄蕊和短而寬的子房,略似 V. daghestanica Rupr., 但因標本量少,且標本不夠成熟,暫記於此,待日後查改。

功能用途

醫藥:【藏藥】知貝:根治骨折及流感等《青藏藥鑒》。札貝:全草清熱解毒,消散腫脹,接骨托膿;治流行性感冒,骨折,癰癤腫毒《藏本草》。
醫藥:帶根全草(香草仔):甘、微辛、苦,平。止血,止咳,止痛。用於崩漏,鼻衄,咳嗽,風濕關節痛,腰腿痛。

相關種類?

黑水纈草?

?植株高80-150厘米;根莖短縮,不明顯;莖直立,不分枝,被粗毛,向上至花序,具柄的腺毛漸增多。葉5-7-11對,羽狀全裂;較下部的葉長9-12厘米,寬4-10厘米,葉柄基部扁平;葉裂片卵形,通常鈍,偶銳尖,具粗牙齒,疏生短毛;較上部的葉較小,無柄,葉裂片甚狹,銳尖,具牙齒或全緣。多歧聚傘花序頂生,花梗被具柄的腺毛和粗毛;小苞片草質,邊緣膜質,披針形或線形,先端漸尖至急尖,具腺毛。花冠淡紅色,漏斗狀,長約3-5毫米。瘦果狹三角卵形,長約3毫米,被粗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黑龍江和吉林。生山坡草甸或落葉松和樺木林下。蘇聯,朝鮮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蘇聯。
本種與纈草 V. officinalis Linn. 在植株體態上最為近似,葉形的變異也很大,但以植株上部,特別是花序部分具腺毛而與後者有明顯區別。

髯毛纈草?

?細小草本,高5-15厘米,植株被疏短毛或僅節部有毛;根莖短而不明顯,根簇生,匍匐枝線狀,具鱗片狀葉。莖基部葉橢圓形至寬卵形,全緣或有波狀疏齒,長0.5-1.2厘米,寬0.5-1厘米,葉柄長約1厘米。莖生葉2-3對,3裂或羽狀5裂,頂裂片卵圓至寬橢圓形,長0.8-1.5厘米,寬0.5-1厘米,側裂片極小;葉柄長1-1.2厘米,漸向上柄漸短而至無柄,葉及葉柄邊緣有時有緣毛,葉背沿脈有疏毛。密集的頭狀聚傘花序頂生,直徑1-1.5厘米,果時稍增大。苞片近膜質,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約3毫米,背面有疏毛,邊緣具緣毛。花淡紅色,花冠長 (2.5-) 3-3.5 (-4) 毫米,花冠裂片寬橢圓形,長 (0.7) 1-1.5毫米,喉部有長柔毛或無,雌雄蕊幾與花冠等長。果實長卵形至長橢圓形,具毛或光禿。花期7-9月,果期8-9月。
產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西藏南部。生於高山草坡、石礫堆上和潮濕草甸,海拔3600-42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麗江。
據Hand-Mazz. 描述, V. trichostoma Hand. -Mazz. (在 Sit. Akad. Wiss. Wien. 60: 117. 1923) 與髯毛纈草 V. barbulata Diels 最相似,其中主要以花冠喉部具毛、子房被毛,以及具有單性雌花等特徵與髯毛纈草相區別,但作者在檢查髯毛纈草的標本時發現,花冠喉部被毛與否的情況均存在,子房被毛與否的情況也均存在,具喉部被毛與子房被毛的情況並不相關,這兩點似難以作為這兩個種的區分標準,而單性雌花則需解剖較多標本方可確定,作者推測 V. trichostoma Hand. -Mazz. 極可能是髯毛纈草的同物異名,暫記於此,以備進一步研究。

瑞香纈草?

?植株高15-40厘米;根簇生,有時稍粗;莖纖細直立,不分枝,稍被短毛。莖基部葉圓形至寬橢圓形,不裂或基部有一對小裂片,葉片或中裂片全緣或頂部有不等疏齒;莖中上部葉卵形,長1.5-2厘米,寬0.8-1厘米,羽狀分裂,裂片3-5,中裂片長1-1.2厘米,寬0.4-0.6厘米,大於側裂片,裂片菱狀卵形至線形,有不等疏齒,兩面被疏毛或無毛;莖中下部葉有細長葉柄,向上柄漸短而至無柄。聚傘圓錐花序頂生,通常二歧分枝,枝細長,弧弓狀上升,花疏,苞片紙質,細條形,最上部的苞片與果近等長。花冠粉紅色,高腳碟形,花冠筒長4.5-6毫米,常為花冠裂片長度的4-5倍;雌雄蕊均伸出於花冠筒外。果卵狀橢圓形,長1.5-2毫米,寬1.0毫米,有時被疏柔毛。花期8月,果期9月。
產四川西南部、雲南北部、西藏東南部。生於山坡草叢,海拔2600-30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大姚縣白鹽井。

新疆纈草?

?小草本,高10-20 (-25) 厘米;根狀莖細柱狀,頂端略被纖維狀葉鞘,有多數鬚根;莖直立,無毛。基生葉1-2對,近圓形,頂端圓或鈍三角形,長約2厘米,葉柄長4-6厘米;莖生葉靠基部的1-2對與基生葉同,上面一對為大頭狀羽裂,頂裂片卵形或菱狀橢圓形,長1.5-1.8厘米,寬0.7-0.8厘米,邊緣具疏鈍鋸齒,側裂片1-2對,窄條形。聚傘花序頂生,初為頭狀,後漸疏長,小苞片線狀、鈍頭、邊緣膜質,略短於成熟的果。花粉紅色,長5-6毫米,花冠裂片長方形,為花冠長度的1/3。雌雄蕊與花冠等長,花開時伸出花冠外。果卵狀橢圓形,光禿。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新疆。生於山坡林下或山頂草地,海拔2000米。蘇聯也有分布。
本種與小纈草 V. tangutica Bat. 極相似,但以莖生葉的葉柄較後者為寬短,葉裂片邊緣有疏鈍鋸齒可區別。

柔垂纈草?

?細柔草本,高20-80厘米;植株稍多汁;根莖細柱狀,具明顯的環節;匍枝細長具有柄的心形或卵形小葉。基生葉與匍枝葉同形,有時3裂,鈍頭,波狀圓齒或全緣。莖生葉卵形,羽狀全裂,裂片3-7枚,疏離;頂端裂片卵形或披針形,長2-4厘米,寬1-2厘米,鈍頭或漸尖,邊緣具疏齒,側裂片與頂裂片同形而依次漸小。花序頂生,或有時自上部葉腋出,傘房狀聚傘花序,分枝細長,果期為甚;苞片和小苞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最上部的小苞片等於或稍短於果長。花淡紅色,花冠長2.5-3.5毫米,花冠裂片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花冠裂片較花冠筒為短;雌雄蕊常伸出於花冠之外。瘦果線狀卵形,長約3毫米,光禿,有時被白色粗毛。花期4-6月,果期5-8月。
產台灣、陝西、湖北、四川、雲南。生於林緣、草地、溪邊等水濕條件較好之處,海拔1000-3600米。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本種產於雲南西北部以及四川寶興、天全、峨眉、南川等地的標本,在體態上常與長序纈草 V. hardwickii Wall. 有過渡類型,尤以果期具有延長的圓錐狀聚傘花序更為相似,但本種常具有細柱狀根莖和匍匐枝,花紅色而較大,在花期前,仍易於區別。
Hand. -Mazz. 曾發表 V. tripteroides Hand. -Mazz. (在Acta Hort. Gothob. 9: 173. 1934),根據記載,該種與柔垂纈草 V. flaccidissima Maxim. 近似,準葉較小,匍枝細小,圓錐花序較大,花較小。模式標本采自湖南武岡。其中有較大的圓錐花序和白色而較小的花兩項特徵,又與長序纈草 V. hardwickii Wall. 相似,似有可能為柔垂纈草與長序纈草間的一種過渡型;因未見標本,謹附記於此,以待改訂。

長序纈草?

?大草本,高60-150厘米;根狀莖短縮,呈塊柱狀;莖直立,粗壯,中空,外具粗縱棱槽,下部常被疏粗毛,向上除節部外漸光禿. 基生葉多為3-5 (-7) 羽狀全裂或淺裂,稀有不分裂而為心形全葉的;羽裂時,頂裂片較側裂片為大,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7厘米,寬1.5-3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近圓形,邊緣具齒或全緣;兩側裂片依次稍小,疏離,葉柄細長,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向上葉漸小,柄漸短;全部葉多少被短毛。極大的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苞片線狀鑽形;小苞片三角狀卵形,全緣或具鈍齒,最上的小苞片常只及果實的一半或更短。花小,白色,花冠長1.5-2.5 (-3.5) 毫米,漏斗狀擴張,裂片卵形,常為花冠長度的1/2;雌雄蕊常與花冠等長或稍伸出。果序極度延展,在成熟的植株上,常長達50-70厘米。瘦果寬卵形至卵形,長2-2.5 (-3) 毫米,寬1-1.2毫米,常被白色粗毛,也有光禿者。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產廣西、廣東、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生於海拔1000-3500米的草坡、林緣或林下、溪邊。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的不丹、錫金、尼泊爾和印度的喀西山,以及緬甸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

毛果纈草?

?矮小草本,高 (5-) 10 (-18) 厘米,根狀莖短而不明顯,簇生許多帶狀鬚根。匍枝細長,節部具近膜質的鱗片,枝端簇生須帶狀不定根和匍枝葉,後者圓形、全緣、長寬各4毫米,柄長1.5厘米。莖直立單生,在乾標本上略呈紅色,除節部具粗毛外,其餘光禿或疏被粗毛。基生葉在乾標本(花、果期)上未見。莖生葉2 (-3) 對,倒卵形,長1.5-3厘米,寬1-1.5厘米,羽狀分裂,裂度中等,不達中肋而形成寬約1.5-2毫米的葉軸;裂片3-9,長圓形至倒卵形,全緣;頂裂片長1-1.5厘米,寬0.6-0.8厘米,與最前的一對側裂片擠生在一起;側裂片與頂裂片同形,互相疏離,愈向葉柄基部愈小;葉柄寬,近膜質,最下一對葉柄的長度常為葉長的2倍,漸向上漸短而至無柄,邊緣有粗毛。聚傘花序頭狀,長寬各約1厘米,頂生。小苞片匙形至披針形,近膜質。花冠紅色,筒狀,全長約5毫米,花冠裂片橢圓狀長圓形,長約2毫米,筒部內側具長柔毛。雌雄蕊均伸出於花冠之外。果序較花序稍疏展,長約3-4厘米,寬2-3厘米。瘦果橢圓狀卵形,長約3.5-4毫米,最寬處約2毫米,兩面均密被粗長毛,冠毛粗長,為果長的1倍以上。小苞片稍短於成熟的果實。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青海東北、東部和南部以及西藏東北部。生於灌叢草坡、河灘石礫地,海拔4100-4300米。模式標本采自西藏索縣。
本種近似髯毛纈草 V. barbulata Diels, 但以羽裂片的裂度中等,葉裂不達中肋而形 成稍寬的葉軸;頂裂片與側裂片同形而較大,並與最前端的一對側裂片擠生在一起;葉柄寬而近膜質;瘦果兩面均密被粗長毛等特徵而與之區別。

蜘蛛香?

?植株高20-70厘米;根莖粗厚,塊柱狀,節密,有濃烈香味;莖1至數株叢生。基生葉發達,葉片心狀圓形至卵狀心形,長2-9厘米,寬3-8厘米,邊緣具疏淺波齒,被短毛或有時無毛,葉柄長為葉片的2-3倍;莖生葉不發達,每莖2對,有時3對,下部的心狀圓形,近無柄,上部的常羽裂,無柄。花序為頂生的聚傘花序,苞片和小苞片長鑽形,中肋明顯,最上部的小苞片常與果實等長。花白色或微紅色,雜性;雌花小,長1.5毫米,不育花葯著生在極短的花絲上,位於花冠喉部;雌蕊伸長於花冠之外,柱頭深3裂;兩性花較大,長3-4毫米、雌雄蕊與花冠等長。瘦果長卵形,兩面被毛。花期5-7月,果期6-9月。
產河南、陝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生山頂草地、林中或溪邊,海拔2500米以下。印度也有分布。
藥圃常有栽培,藥用或、香料用。
本種的葉片大小、厚薄、被毛程度以及果實被毛或光禿,隨生境而變異;Hand. -Mazz.等人曾立為若干變種。根據標本,因未找到其規律性的區分標準,這裡仍作一種處理。

高山纈草?

?矮小草本,高10-20厘米,無毛,莖不分枝。葉向莖基部近對生,具長柄;葉片呈倒卵狀匙形,長2-3厘米,寬0.8-1厘米,羽狀分裂至葉軸,頂生裂片呈卵形,長1厘米,寬0.7-1厘米,頂端鈍尖,戟狀3裂,基部楔形,側生裂片對生,倒卵狀長圓形,長4毫米,寬2毫米,愈接近頂裂片的愈大,漸向下漸小,頂端銳尖,基部楔形,草綠色,膜質,所有裂片均為全裂,邊緣具睫毛,兩面具短柔毛,或後近無毛;葉軸和葉柄具約寬0.7毫米的翅;葉柄與葉片近等長,基部擴大,半抱莖,較上部的葉極疏離,相距3-4厘米。聚傘花序頂生,直徑1-2厘米,苞片線形,長4毫米,寬0.5毫米,頂端鈍,基部擴大,半抱莖,具耳,全緣,在基部具睫毛;花近無柄,密生;萼筒卵球形,長約1.3毫米,寬約0.8毫米,無毛;花冠為筒狀鐘形,長約2.7毫米,寬1.5毫米,裂片長圓狀三角形,長寬各為0.7毫米,頂端鈍,無毛;花絲著生花冠筒中部,長約1毫米,不伸出,無毛;花柱長1-1.5毫米,伸出,無毛,柱頭棍棒狀。花期4-7月,果期7月。
產我國台灣。生於高海拔林中。模式標本采自台灣中央山脈。
本種近似纈草 V. officinalis Linn., 但以其較小而全緣的葉裂片而與之區別。
本種因未見標本,僅根據 Hayata 的新種描述而記述於此。在《台灣植物志》中高木村、棣慕華記述本種具4枚雄蕊,與 Hayata 的原始記錄:雄蕊3枚,極不一致;在纈草屬中,以往文獻也未見有記載4枚雄蕊的,特記於此,以備考查。

小花纈草?

?纖細草本,高25-40厘米;根簇生;有時有被疏毛的線狀匍枝,匍枝上葉鱗片狀。莖基部葉具1.5-3厘米的長柄,葉片不裂,倒卵形至橢圓形,具不規則的疏圓齒,被疏毛;莖生葉2-3對,漸向上柄漸短而至無柄,葉片羽狀分裂或不裂,分裂時,裂片3-5,頂裂片橢圓形至卵形,長1-2厘米,明顯大於側裂片,葉片及葉柄均被疏毛。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苞片膜質,線形,具疏齒,有緣毛。花冠粉紅色,漏斗狀,兩性花的花冠長3-3.5毫米,內側喉部通常被毛,花絲與花柱有時被長柔毛,雌雄蕊均伸出花冠外;單性雌花常較兩性花為小,花冠長約2毫米,退化雄蕊長只及花冠喉部,花葯空癟。果序圓錐形,最寬處常在果序的中部,在乾標本上整個果序呈菱形。果實卵狀橢圓形,長約3毫米,小苞片與之等長。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陝西、四川、雲南、西藏。生於山坡林下、草地、溝邊,海拔3000-3800米。模式標本采自四川西部。

纈草?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可達100-150厘米;根狀莖粗短呈頭狀,鬚根簇生;莖中空,有縱棱,被粗毛,尤以節部為多,老時毛少。匍枝葉、基出葉和基部葉在花期常凋萎。莖生葉卵形至寬卵形,羽狀深裂,裂片7-11;中央裂片與兩側裂片近同形同大小,但有時與第1對側裂片合生成3裂狀,裂片披針形或條形,頂端漸窄,基部下延,全緣或有疏鋸齒,兩面及柄軸多少被毛。花序頂生,成傘房狀三出聚傘圓錐花序;小苞片中央紙質,兩側膜質,長橢圓狀長圓形、倒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芒狀突尖,邊緣多少有粗緣毛。花冠淡紫紅色或白色,長4-5 (-6) 毫米,花冠裂片橢圓形,雌雄蕊約與花冠等長。瘦果長卵形,長約4-5毫米,基部近平截,光禿或兩面被毛。花期5-7月,果期6-10月。
產我國東北至西南的廣大地區。生山坡草地、林下、溝邊,海拔2500米以下,在西藏可分布至4000米。歐洲和亞洲西部也廣為分布。
各地藥圃常有栽培。根莖及根供藥用,可驅風、鎮痙,治跌打損傷等。
本種分布極廣,形態變異極大,變異的性狀包括:匍匐枝有或無,植株大小和被毛狀況,葉片大小、葉裂片的對數、形狀和大小,葉緣的齒形,花序的大小,果實的大小和被毛等等;所有這些性狀的變異,是造成本種具有大量異名的原因。然而,這些都屬漸變的性狀,更不能找到一對相對穩定的相關性狀來作為確定種和變種的依據;事實上,民間在“拔地麻”“媳婦菜”等名稱下作藥用時,包括了各種形態的個體。因此,除寬葉變種外,本書未細分為更多的種或變種。
A. Batalin 發表的鞭枝纈草 V. flagellifera Bat. (在 Acta Hort. Petrop. 13: 374. 1894) 根據照片,其葉形與纈草 V. officinalis Linn. 的葉形很近似,但植株較矮;據照片及原始描述,該種具有花序僅稍超過頂端一對葉片的特點;作者認為模式標本未見果,說明標本尚未成熟;花序的位置當可隨植株的生長而漸遠離頂端葉片,因此不足以為劃分種的標準,該種的模式標本,有可能是纈草的未成熟植株;固未見模式標本,暫記於此,備日後改訂。

寬葉纈草?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葉裂較寬,中裂較大,裂片為具鋸齒的寬卵形,裂片數較原變種為少,通常5-7枚。
產我國東北至西南的廣大地區。但在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華東各省,野生的僅有本變種。生於林下或溝邊,海拔1500米以下。

纈草(原變種)?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可達100-150厘米;根狀莖粗短呈頭狀,鬚根簇生;莖中空,有縱棱,被粗毛,尤以節部為多,老時毛少。匍枝葉、基出葉和基部葉在花期常凋萎。莖生葉卵形至寬卵形,羽狀深裂,裂片7-11;中央裂片與兩側裂片近同形同大小,但有時與第1對側裂片合生成3裂狀,裂片披針形或條形,頂端漸窄,基部下延,全緣或有疏鋸齒,兩面及柄軸多少被毛。花序頂生,成傘房狀三出聚傘圓錐花序;小苞片中央紙質,兩側膜質,長橢圓狀長圓形、倒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芒狀突尖,邊緣多少有粗緣毛。花冠淡紫紅色或白色,長4-5 (-6) 毫米,花冠裂片橢圓形,雌雄蕊約與花冠等長。瘦果長卵形,長約4-5毫米,基部近平截,光禿或兩面被毛。花期5-7月,果期6-10月。
產我國東北至西南的廣大地區。生山坡草地、林下、溝邊,海拔2500米以下,在西藏可分布至4000米。歐洲和亞洲西部也廣為分布。
各地藥圃常有栽培。根莖及根供藥用,可驅風、鎮痙,治跌打損傷等。
本種分布極廣,形態變異極大,變異的性狀包括:匍匐枝有或無,植株大小和被毛狀況,葉片大小、葉裂片的對數、形狀和大小,葉緣的齒形,花序的大小,果實的大小和被毛等等;所有這些性狀的變異,是造成本種具有大量異名的原因。然而,這些都屬漸變的性狀,更不能找到一對相對穩定的相關性狀來作為確定種和變種的依據;事實上,民間在“拔地麻”“媳婦菜”等名稱下作藥用時,包括了各種形態的個體。因此,除寬葉變種外,本書未細分為更多的種或變種。
A. Batalin 發表的鞭枝纈草 V. flagellifera Bat. (在 Acta Hort. Petrop. 13: 374. 1894) 根據照片,其葉形與纈草 V. officinalis Linn. 的葉形很近似,但植株較矮;據照片及原始描述,該種具有花序僅稍超過頂端一對葉片的特點;作者認為模式標本未見果,說明標本尚未成熟;花序的位置當可隨植株的生長而漸遠離頂端葉片,因此不足以為劃分種的標準,該種的模式標本,有可能是纈草的未成熟植株;固未見模式標本,暫記於此,備日後改訂。

芥葉纈草?

?植株高30-40厘米;根莖短縮而不明顯,帶狀根簇生;莖單生,直立或斜上,光滑。基生葉寬卵形,長約1.5厘米,寬1.5-1.7厘米,近全緣,葉柄長5.5厘米;莖生葉2-3對,靠下部的葉片為大頭羽狀全裂,頂裂片圓形至寬橢圓形,長2-3厘米,寬1.5-2厘米,全緣或具不規則的淺波,前端稍呈鈍三角形突尖,側裂片2-3對,寬卵形,長1.2-1.3厘米,寬約0.8厘米,愈向葉柄基部的愈小,各對側裂片互相疏離,最下一對側裂片常遠離前面一對而位於葉軸的中部以下;葉軸向下延伸為寬而膜質的葉柄,柄長3厘米,相對的兩柄連合成一長筒狀葉鞘,抱莖;上部莖生葉的葉柄及葉軸均較下部莖生葉的為短,葉裂片也較狹小。聚傘花序頂生,初時直徑1-2厘米,後漸疏長,花序軸. 上微被毛,小苞片線狀披針形,基部及下部邊緣具毛。花淡紅色,長約6毫米;雌雄蕊與花冠裂片等長;子房狹卵形,光禿,長5-6毫米。花期7月,果期7-8月。
產新疆天山北麓。生於山坡,海拔2800米。蘇聯也有分布。
本種在《蘇聯植物志》記載花為黃色,而新疆標本花均為淡紅色。纈草屬植物的花多為紅色或淡紫色,少數白色,沒有黃色的記載,估計此處為《蘇聯植物志》的謬誤。

窄裂纈草?

?纖細草本,高10-50厘米;根莖不發達,繩狀根多條簇生,具纖細匍枝;莖單生,直立不分枝,下部微被倒生短毛,上部除節部外光禿。近基部葉倒卵形至卵形,長1-2厘米,不裂或基部有一對小裂片,邊緣具淺齒,柄長3-4厘米;莖中上部葉長方狀披針形或長方形,長2-5厘米,寬1-2厘米,作篦齒形羽狀全裂,裂片5-15,線形至披針形,有時彎曲,全緣或有缺刻,長1.2-2厘米,寬0.1-0.2厘米,頂裂片與側裂片同形同大小,葉全部微被柔毛。聚傘花序在花期常為密生的頭狀花序,果時常稍疏展,長6-12厘米,寬2-8厘米。苞片線狀披針形,近膜質,具疏齒牙,最上部苞片與果等長或稍短。花淡紅色,漏斗狀,花冠筒長2-3毫米,寬0.8-1.2毫米,內側被長柔毛,花冠裂片橢圓形,長1.5-2毫米,寬1毫米,雌雄蕊均伸出花冠。果卵狀長橢圓形,長約4毫米,常被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生於草坡、林緣、水邊等潮濕地,海拔3000-40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麗江。

細花窄裂纈草?

?本變種與原變種極相似,主要區別在於花及果較小,花長一般不超過3毫米。
產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生於灌叢草地,海拔2700-34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中甸。

窄裂纈草(原變種)?

?纖細草本,高10-50厘米;根莖不發達,繩狀根多條簇生,具纖細匍枝;莖單生,直立不分枝,下部微被倒生短毛,上部除節部外光禿。近基部葉倒卵形至卵形,長1-2厘米,不裂或基部有一對小裂片,邊緣具淺齒,柄長3-4厘米;莖中上部葉長方狀披針形或長方形,長2-5厘米,寬1-2厘米,作篦齒形羽狀全裂,裂片5-15,線形至披針形,有時彎曲,全緣或有缺刻,長1.2-2厘米,寬0.1-0.2厘米,頂裂片與側裂片同形同大小,葉全部微被柔毛。聚傘花序在花期常為密生的頭狀花序,果時常稍疏展,長6-12厘米,寬2-8厘米。苞片線狀披針形,近膜質,具疏齒牙,最上部苞片與果等長或稍短。花淡紅色,漏斗狀,花冠筒長2-3毫米,寬0.8-1.2毫米,內側被長柔毛,花冠裂片橢圓形,長1.5-2毫米,寬1毫米,雌雄蕊均伸出花冠。果卵狀長橢圓形,長約4毫米,常被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生於草坡、林緣、水邊等潮濕地,海拔3000-40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麗江。

北疆纈草?

?直立草本,高25-35厘米,全株近無毛;根狀莖橫生或斜生,長1-2厘米,有不太明顯的節結,前端稍被膜狀老葉鞘,須狀根自根莖長出。基生葉2-3對,圓卵形,長1-1.8厘米,不裂,有時有淺圓齒,柄長3-4厘米。莖生葉2-3對,倒卵狀長圓形至寬卵形,長約4厘米,寬2-4厘米;莖下部的常為大頭羽狀分裂,裂片3-5,頂裂片近圓形,莖上部的不為大頭羽裂,頂裂片較狹而為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頂生的頭狀花序,直徑1.5厘米;小苞片長條狀披針形,前端尖或稍鈍;花紅色,漏斗形,花冠長5-6毫米,花冠筒長3-3.5毫米,裂片橢圓狀長圓形,長2-2.5毫米。雌雄蕊均與花冠裂片等長或稍長,開花時伸出花冠外。子房無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新疆東北部。生於雲杉林下,海拔2000-3000米。蘇聯和蒙古也有。

秀麗纈草?

?矮小草本,高5-10厘米;根莖不明顯,須狀根簇生;具纖細匍枝,匍枝葉鱗片狀;莖直立,單生,微被短柔毛。基生葉和莖下部葉長0.5-1厘米,為長方狀橢圓形,基部有一對小耳狀裂片,並下延成葉柄,葉柄長0.5-1.5厘米。莖中上部葉2-3對,長圓形,長2-2.5厘米,寬0.8-1.2厘米,羽狀分裂,裂片7-11,長圓形或橢圓形,鈍頭。花白色,常雜性,雌花花冠長約3毫米,裂片長方狀橢圓形,長1.5毫米,花柱伸出花冠裂片外,3枚退化雄蕊位於花冠喉部下方,兩性花花冠長約3.5毫米,花冠裂片近長方形,頂端鈍圓,長約1.5毫米,花柱略短於花冠裂片,雄蕊較花冠裂片為長。子房寬卵形,無毛。花期6月。
產四川。生於潮濕地,海拔3900米。模式標本采自四川色達。
本種近似窄裂纈草 V. stepptera Diels, 不同的是植株矮小,葉裂片長圓形或橢圓形,鈍頭,花冠白色,花雜性。

夏河纈草?

?多年生草本,高10-20 (-30) 厘米;根莖短縮呈頭狀,由此長出許多根,呈帶狀或須狀,有時具匍枝;莖單生,直立,微被短柔毛。葉紙質,粗糙,葉背沿葉脈被粗毛,葉緣有疏生的緣毛;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常為長橢圓形或長方狀倒卵形,長1-2厘米,寬0.5-1厘米,全緣或具不整齊的疏齒,基部楔形,下延為葉柄,柄的長度短於葉片長度,常在花果期脫落,使下部莖裸露;其餘莖生葉常較集中生於莖的中部,2-4對,長方狀橢圓形,長2-3厘米,寬1-1.5厘米,羽狀分裂,裂片7-11對,狹橢圓形至條形,全緣或具疏缺刻。花序頭狀,頂生。小苞片線狀披針形,尖頭,紙質,果熟時較果為短。花冠白色或淡粉紅色,長約2.5毫米,裂片長圓形,長約1毫米;開花時雄蕊伸出花冠筒外,花柱較雄蕊為長;結果時花序軸伸長,疏展。瘦果狹卵形,長約3毫米,光禿。花期7月,果期8月。
產甘肅西南部。生於山坡路旁,海拔3300-3800米。模式標本采自甘肅夏河。
本種近似窄裂纈草 V. stenoptera Diels, 不同在於葉質粗厚,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在花果期常脫落而使下部莖裸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