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蒿[小白蒿]

小白蒿[小白蒿]
小白蒿[小白蒿]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白蒿為菊科艾屬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以帶花全草入藥。7~8月初採收,曬乾。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冷蒿 冷蒿

多年生草本,有時略成半灌木狀。主根細長或粗,木質化,側根多;根狀莖粗短或咯細,有多條營養枝,並密生營養葉。莖直立,數枚或多數常與營養枝共組成疏鬆或稍密集的小叢,稀單生,高30-60(-70)厘米,稀10-20厘米,基部多少木質化,上部分枝,枝短,稀略長,斜向上,或不分枝;莖、枝、葉及總苞片背面密被淡灰黃色或灰白色、稍帶絹質的短絨毛,後莖上毛稍脫落。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寬0.8-1.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3-4枚,小裂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葉柄長0.5-2厘米;中部葉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寬0.5-0.7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3-4枚,中部與上半部側裂片常再3-5全裂,下半部側裂片不再分裂或有1-2枚小裂片,小裂片長橢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3毫米,寬0.5-1.5毫米,先端銳尖,基部裂片半抱莖,並成假託葉狀,無柄;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全裂或3-5全裂,裂片長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半球形、球形或卵球形,直徑(2-)2.5-3(-4)毫米,在莖上排成總狀花序或為狹窄的總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背面密被短絨毛,有綠色中肋,邊緣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橢圓形,背面近無毛,半膜質或膜質;花序托有白色托毛;雌花8-13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上部2叉,叉枝長,叉端尖;兩性花20-30朵,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瘦果長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上端圓,有時有不對稱的膜質冠狀邊緣。花果期7-10月。生態環境

東北、華北省區分布在海拔1000-2500米,西北省區分布在海拔1000-3800米,西藏分布在海拔4000米附近;分布廣,適應性強,在我國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及乾旱與半乾旱地區的山坡、路旁、礫質曠地、固定沙丘、戈壁、高山草甸等地區都有,常構成山地乾旱與半乾旱地區植物群落的建群種或主要伴生種。

生長環境

小白蒿[小白蒿] 小白蒿[小白蒿]

冷蒿是一種多年生軸根小半灌木。春季返青早,生長快。在內古,3月中旬至4月開始生長,8月中旬開花,9月初結實,10月初成熟。根系發達,在草場正常利用的條件下,主根可伸入100厘米的土層中,側根和不定根多,大量集中在30厘米以內的土層中。根系入土深度超過株高的4~5倍,根幅大於冠幅2~3倍。利用過度,生境乾旱程度加劇,植物地下部分則犬於植株高度的10~20倍,主根作用減弱,不定根大量出現,甚至發展到以不定根代替主根的作用。另一特點是,枝條在適宜條件下能長不定根,當枝條長出不定根,植株受踐踏後,枝條脫離母株,亦能發育成新個體。在內蒙古高原上,它可向著由風力而形成的薄層沙地延伸。冷蒿屬於溫帶旱生小半灌木。性耐乾旱和嚴寒,適生於≥10℃的積溫2000~3000℃、年降水量150~400毫米的氣候條件範圍內。在高平原、山地、丘陵、沙地或撂荒地的沙質和礫質土壤上,均能繁盛地發育生長,但不能進入低濕的鹽漬化生境。一般在於草原和山地草原常與多種禾本科植物,如針茅、賴草、隱子草等組成群落,並在群落中占優勢地位。

分布範圍

產於黑龍江(西部)、吉林(西部)、遼寧(西部)、內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陝西(北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區;蒙古、土耳其、伊朗、蘇聯(中亞、西伯利亞及歐洲部分地區)及北美洲的加拿大北部、美國西部、中部及西南部都有。

主要價值

小白蒿[小白蒿] 小白蒿[小白蒿]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有止痛、消炎、鎮咳作用,還作“茵陳”的代用品。

飼用價值

在牧區為牲畜營養價值良好的飼料。俗話說:“馬無夜草不肥。”在草原牧民中間也流傳著一種說法,“羊要肥壯,多吃冷蒿”。牧民對其評價極高,被認為是抓膘、保膘與催乳的植物之一,生長冷蒿之多少成為選擇草場的條件之一。適口性,羊及馬四季均喜食,而極喜食其營養枝及生殖枝。秋季可食率達80%以上,採食後尚有驅蟲之效。產羔母羊採食後,下奶快而多,羔羊健壯。牛亦喜食,牧民認為,牛食後上膘快。夏季適口性降低至中等,家畜主要採食其生殖枝。冷蒿對冬季家畜尤其產羔母畜的放牧具有很大價值,在霜凍之後或冬季內,營養枝尚保存良好,柔軟而多汁,保持其原有色澤,因此家畜,特別是綿羊、馬極喜採食。駱駝終年喜食。乾草也為家畜喜食。

其他信息

小白蒿[小白蒿] 小白蒿[小白蒿]

【別名】冷蒿、白蒿、小艾

【來源】為菊科艾屬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以帶花全草入藥。7~8月初採收,曬乾。

【性味歸經】辛,溫。

【功能主治】燥濕,殺蟲。用於膽囊炎,驅蛔蟲,蟯蟲。

【用法用量】 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