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絛蟲病

絛蟲病

系由寄生在腸道內幼絛蟲所引起的疾病。我國所見主要是牛肉絛蟲病與豬肉絛蟲病。牛肉絛蟲病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的牛囊蟲的牛肉進入人體後,在小腸中受膽汁的作用,蟲頭伸出,吸附在腸黏膜上而成為人的終宿主。豬肉絛蟲病是由於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豬囊蟲的豬肉而患病,人為其終宿主,並且還可由於吞食其蟲卵成為其中間宿主而患囊蟲病。 診斷以糞檢見有排出絛蟲節片為主要依據。豬囊蟲病可引起腦病、癲癇、眼病、皮下組織與肌肉疾病,活體組織檢查可確診。本病預防以普查普治、衛生宣教,肉類檢查等為主。治療以驅蟲藥為主。囊蟲病患者以徹底驅蟲與手術治療相結合。 
中醫學對絛蟲在古代即有較深入研究與描述,對其形態、傳染方式與驅蟲法均有詳細記載。《金匱要略》稱為“寸白蟲”,《諸病源候論》謂其“連綿成串,幾長數尺”,並認識到“若多食牛肉則生寸白”。在治療方面,二千年以前的《神農本草經》就有驅蟲藥記載,至宋代藥物套用品種則更多而更有效。 絛蟲病是由豬絛蟲或牛絛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古代醫籍將絛蟲稱為白蟲或寸白蟲。 
絛蟲病在我國分布較廣。飲食習慣是決定腸絛蟲病多寡及其種類不同的關鍵因素,喜食生肉的地區感染率高。中醫對絛蟲的形態、感染途徑很早即有明確的認識,並尋找到效果良好的治療藥物。在感染途徑方面,早在《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篇即指出:“食生肉,飽飲乳,變成白蟲。”《諸病源候論·寸白蟲候》說:“以桑枝貫牛肉炙食”噲引起本病。而對於絛蟲形態的描述,《諸病源候論·寸白蟲候》說:“寸白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寸而色白,形小扁”,仇蟲候》說:“白蟲相生,子孫轉大,長至四五尺”。在治療上,早在《千金要方·九蟲》里,就採用檳榔、石榴根皮等有效的藥物治療絛蟲病。

辨證論治

症狀:上腹部或全腹隱隱作痛,腹脹,或有腹瀉,肛門作癢,久則形體消瘦,倦怠乏力,大便內或襯褲上有時發現白色節片,舌質淡,苔薄白,脈濡或細。 治法:驅除絛蟲,調理脾胃。 
方藥:中藥有良好的驅絛效果,可選用下列方藥中的一種套用。 
①檳榔60-120g,切碎,文火煎2小時,於清晨空腹頓服。服後4小時無大便排出者,可服用芒硝10G。 
南瓜子60-120g,去殼碾粉,直接嚼服或水煎服。2小時後服檳榔煎劑(劑量、用法同上)。 
③仙鶴草芽(深秋採集,其形似狼牙,故又稱狼牙草),洗淨,颳去外皮,曬乾,碾粉,成人早晨用溫開水沖服30—60g。因本藥兼有瀉下作用,可不另服瀉藥。一般在服藥後5-6小時排出蟲體。 
④雷丸,研粉,每次20G,1日1次,連服3天。 
⑤石榴根皮25G,水煎服。胃病患者不宜選用此藥。 
驅除絛蟲,務必驅盡,須連頭節同時排出,方能徹底治癒。若頭節頸未被驅出,則仍能繼續生長。若發現絛蟲未驅盡時,可仍用上述驅絛藥物治療。 
驅蟲之後,繼服香砂六君子湯健運脾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