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尿頻

小兒尿頻

小兒尿頻是很常見的。引起尿頻的原因很多,但可分為兩大類。即病理性(由疾病引起的)的和生理性的。不同的情況引起的小兒尿頻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是精神因素引起的小兒尿頻的話,以分散孩子想尿尿的注意力,可能是飲食性的多尿,如果尿頻同時每次尿量多,而沒有其他表現的話,要注意是否喝水太多了。

基本信息

一、 病理性尿頻

病理性尿頻可能是患有感染、結石、腫瘤或存在異物,以尿路感染為多。小兒尿路感染以後,每次尿量不多,但排尿次數卻明顯增加,並可有尿急、尿痛等症狀。由於疼,孩子排尿時往往哭鬧。此外,患了尿路感染後,通常伴有全身症狀。如體溫增高、食慾減退、嘔吐等等。做尿常規檢驗可幫助診斷。治療時要多給孩子飲水,讓他們休息好,在醫生指導下套用抗生素等藥物。

小兒頻尿小兒頻尿

蟯蟲刺激也可引起小兒尿頻。感染蟯蟲後,晚上成蟲會爬到肛門附近產卵,檢查時可見到白色線頭樣小蟲。治療時要給孩子剪指甲、糾正孩子吮手習慣、燙洗內褲和被褥罩,並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驅蟲劑。

二、 生理性尿頻

生理性尿頻除了飲水過多、天氣寒冷、褲子不合身等生活因素外,最常見的當屬精神性尿頻。短時的尿頻往往與孩子希望引起父母注意有關。許多年輕的父母都有這方面的經驗:當大人聊天聊得正起勁時,孩子會不時地高喊:“媽媽(爸爸)我要尿尿!”這種尿頻一般是暫時的,當父母帶孩子上廁所而中斷談話後,尿頻自然消失。但如果家長對孩子關注不夠,使得孩子總將尿尿做為尋求注意的“王牌”,就可能落下習慣性精神性尿頻的毛病,此時再糾正就很難。
一旦發現孩子尿頻,就要找找原因,即不要緊張地追問孩子這呀那的,

也不要大驚小怪地逢人就詢問治法,以免強化孩子“尿尿,媽媽會注意我”的想法。更不能呵斥孩子“不許尿!”而要循循善誘地引導,使他自覺克服。

小兒尿頻的影響因素

一是尿道因素:如單純排尿次數增多而每次尿量不多,尿時無痛苦表情,也無其他症狀,首先要考慮局部因素,如尿道口發炎,包皮過長,或蟯蟲刺激陰部等。
二是飲食因素:如排尿次數增多而同時每次尿量也多,又而有其他不適表現時,首先要注意是否喝水太多,尤其是喜歡喝糖水的小兒多發生這種情況。
三是神經性因素:因小兒還未發育成熟,有些功能還未健全,如果幼兒膀胱逼尿肌發育不良,神經不健全,也可發生白天點滴性多尿,可達20—30次,但是夜間排尿正常,多有反覆發作趨勢,到醫院檢查,尿化驗檢查也多是正常的。
四是泌尿道炎症;如尿頻、尿急、尿痛或伴發熱,應考慮有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腎盂腎炎等,尿檢,查顯微鏡下可查到膿細胞或大量白細胞,嚴重時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狀,需抗菌素治療。
五是其它全身性疾病:如尿頻伴尿量多

,同時有口渴多飲、多食而且消瘦的情況,應注意檢查尿液,如尿內含糖則應考慮糖尿病的可能性,如尿內無糖而比重低時則應考慮是否患上了尿崩症。
另外,小兒尿頻與季節因素也有關係,如冬季多尿就是正常現象。

小兒精神性尿頻的診斷標準:

1、 小兒夜尿不增加;
2、 精神集中時小便次數減少;
3、 有便意時,可因其他事件轉移注意力而暫時忘記上廁所;
4、 無發熱等全身不適。

常見原因

哺乳期嬰兒,進水量較多而膀胱容量小,日排尿可達20次左右,1歲時日排尿15次左右,至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則日排尿6—7次,如排尿次數過多則為尿頻。發生尿頻的原因很多,應結合具體表現和化驗檢查,綜合分析,找出原因。常見的原因有:①尿道及季節因素:如尿頻但每次尿量不多,尿時無痛苦表情,也無其他症狀,首先要考慮局部因素,如尿道口發炎,包皮過長,或蟯蟲刺激陰部等。此外,季節因素,冬季多尿是正常現象。
②飲食性多尿:如尿頻同時每次尿量多,而無其他表現時,首先要注意是否喝水太多,尤其是喜歡糖水的小兒多發生。
②神經性尿頻:幼兒膀胱逼尿肌發育不良,神經不健全,可發生白天點滴性多尿,可達20~30次,但是夜間排尿正常,有反覆發作趨勢,尿化驗檢查正常,此病是非由炎症引起。
④泌尿道炎症;尿檢.查顯微鏡下可查到膿細胞或大量白細胞,嚴重時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狀,需抗菌素治療。
⑤特殊疾病:如尿頻伴尿量多,同時有口渴多飲、多么、消瘦的情況,應注意檢查尿液,如尿內含糖則應考慮糖尿病,如尿內無糖而比重低則應想到尿崩症。
尿頻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果炎症引起,以抗感染為主,因蟯蟲所致給予驅蟲。單純飲水量過多適當控制進水量等。除此之外,要注意局部清潔衛生,勤洗澡換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