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稻盛和夫2:德與正義

《對話稻盛和夫2:德與正義》是2013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坊公平,稻盛和夫。

內容簡介

《對話稻盛和夫:德與正義》旨在探討在道德和理匱乏的日本社會,如何才能夠不被眼前的成功和欲望所俘虜,選擇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獲得真正的幸福。作者貫穿《對話稻盛和夫:德與正義》的對“道德與“信仰”的呼喚,結合對日本社會各種弊端的警醒,言辭之懇切,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日本警界政界醜聞頻發,隨之淪陷的整個社會,已經走向一場社會悲劇!
挽救日本人頹廢的精神世界,唯有重新找回那些失落的“倫理和道德”。
在現世的混亂中,如何重建普世價值觀,如何重拾被荒廢的教育,如何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追求內心深處的幸福?知足並感恩前行吧!唯有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中坊公平 (日本)稻盛和夫 譯者:喻海翔
稻盛和夫,1932年生於日本鹿兒島縣。1955年畢業於鹿兒島大學工學部。1959年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在的京瓷公司)。歷任總裁,董事長,1997年起任京瓷名譽會長。1984年創辦第二電電(現名KDDI,目前在日本為僅次於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擔任董事長一職,2001年起就任最高顧問。2010年2月接受日本政府的邀請,出任處於破產重建中的日本航空(JAL)公司的會長。日本四大“經營之聖”之一。此外,1984年,稻盛和夫在設立稻盛財團的同時,創設“京都獎”,每年一度對為了人類社會進步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士進行表彰。他還作為為年輕企業家開辦的經營研修學校“盛和塾”的塾長,為後輩的培養傾注了心血。“盛和塾”在全世界共有70餘家,已有8000餘名經營者參與學習。
中坊公平,1929年出生於日本京都。畢業於京都大學法學部。1957年開始從事律師職業。1970年成為大阪律師協會二戰後最年輕的副會長。1973年擔任森永毒奶粉事件被害者律師團團長,千日公寓火災案租借方律師團團長。1985年出任豐田商事破產財產監管人一職。1990年~1992年期間擔任日本律師聯合會會長。1996年就任住宅金融債權管理機構社長,為回收不良債權做出來重要貢獻,1999年這家機構與整理回收銀行合併後成立了新的整理回收機構並繼續擔任社長一職。

圖書目錄

序超越“磨鍊”
“愣頭青”與“上流家庭子弟”的交集
苦難和成功都是“磨鍊”
第一章道德與倫理缺失的社會悲劇
日本人頹廢的精神催生出了各行各業的醜聞
警界醜聞反映出日本人內心價值判斷標準的喪失
“維護組織”的特性助長了腐敗現象
對高智商犯罪束手無策的日本警察
日本人必須儘快樹立新的使命感
追求道德與發展經濟並不矛盾
現在的日本必須重新找回“道德與倫理”
第二章重建普世價值觀
僅僅依靠理論無法解釋的關鍵性“存在”
毫無道理的捐贈稅制度
讓國稅廳乖乖退還稅金的“中坊流鬥爭法”
獲得最終勝利要靠人格魅力而非玩弄手腕
日本國稅廳將國會記錄視作“證據”的智慧之舉
無論如何都不願低頭謝罪的日本政府
日本政府不願謝罪的根源在於恐懼賠償
拋棄了“勤勉美德”的戰後教育導致日本社會的頹廢
只有日本的風俗習慣才能孕育日本人的特性
在辛勞中樹立高尚的人格
讓負面信息產生正面效應的理念至關重要
確立以“為人之道”為核心的普世價值判斷標準
第三章重拾荒廢的教育
父親的教育理念——“沒必要給鐵鍍金”
不靠鍍金虛張聲勢,應接受適當的鍛鐵教育
多虧父母我才沒有走上犯罪道路
父親認可了我小小的正義
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失去自己的價值觀
只注重死記硬背的日本教育
越是成績不好的孩子越適合經營企業
老師與學生若成為朋友將無法實施有效的教育
育人需要採取“理念先行型”模式
教師必須擁有熱情,懂得激勵
耐心教我穿靴子的國小老師的大愛
未將新員工培訓的困難傳達給教育界的企業的責任
年輕律師們反對擴大律師人數的病態心理
富足的物質生活催生出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
學生強制勞動的苛酷體驗改變了我這個大戶人家的小少爺
現在的年輕人有必要體驗辛勞
重建家中房屋,去除獨立單間
在集體生活中學習社會規則
連孤獨都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沒有給予教師職業正確的評價,社會也應承擔責任
第四章探尋事物的本質
表里不一的日本社會
日本人很難與那些表里如一的民族打交道
只注重表面形式是金融機構垮台的社會根源
日本企業需要“和魂洋才”的經營方式
以化解的態度迎戰對手更有利於解決問題
以“適可而止”贏得莊內藩人心的西鄉隆盛
判斷時應力求避免的“3K”
非晶矽的發明在於實踐現場的仔細觀察
探尋本質,確保事物向正確方向發展
首先描繪出目標理想,才能克服一切困難
每個房間之間的差異都很小的旅館才是好旅館
第五章現在迫切需要“知足”理念
豐島的民眾運動讓我感受到了“神靈”的存在
把民眾運動引向成功是一件至難之事
以費用為開場白使我感受到豐島居民的“決心”
企業經營同樣需要勇於迎接挑戰
在處理豐島問題時想法不一的島民
一個人的人生由命運與靈魂編織而成
我並非出於環保意識或使命感才接手豐島訴訟案
擁有美麗心靈的人必然能夠創造奇蹟
21世紀必須改變效率至上主義
向全世界提出由日本人創造的嶄新價值觀
只有“知足”才能幸福
幸福不在於外部條件,而取決於我們的“心”
知足的心態令我們時時感受幸福
常懷感恩之心,不斷努力前行
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見錢眼開
只要持之以恆,努力行善,偽善有朝一日也能成為真善
跋擺脫“統治客體意識”
一切混沌的原點
一燈照隅,萬燈照國

後記

一切混沌的原點
毋庸置疑,白泡沫經濟破滅後的十年期間,日本在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閉塞和混亂。所有領域都爆發出要求改革的呼聲。
現在,不管政治改革、結構改革,還是我本人所屬的司法界的司法制度改革都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然而,細究當前日本社會所呈現出的各類危機,其原因都存在於更深層次中。我認為,要想找出當前日本社會所有混亂的根源,就必須回溯到人們的心靈和意識上。
換而言之,我們必須從日本國民的“統治客體意識”中尋找答案。日本是基於國家憲法的“國民主權”國家,這也是全人類共通的真理。也就是說,“國民主權”是日本憲法核心中的核心。然而,日本國民迄今為止並沒有形成“自己是主權者”的“統治主體意識”。這種主體意識的欠缺才是造成各種問題的原因所在。
按照司法界通常的說法,就是”法律沒有充分融八到整個社會中”。在日本,法律只是上層統治者的命令,而非普通國民的工具。國民也缺乏主動利用法律的意識。
一直以來我都把這個問題歸結為“日本司法是打了二折的司法”。也就是說,日本的司法只發揮了20%的作用。而剩下的80%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也是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忍氣吞聲”。其中既有有意識地忍氣吞聲,也有很多無意識地忍氣吞聲。比如,很多日本國民都覺得公共服務費用很高,並就此起訴政府,要求政府降低公共服務費用,日本最高法院的判決卻說國民作為使用者,沒有資格提出這種訴訟。也就是說,表面上”法律是為了維護使用者的利益”,但事實並非如此。
第二部分,則是通過政治斡旋的方式解決問題。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我曾經參與解決的“住專問題”。一言蔽之,“住專問題”就是國會議員中的金融利益集團與農林利益集團之間的政治力量角逐。由於議會中的農林利益集團勢力更為強大,最後完全是依照農林利益集團的意願做出決策,導致不良債權不斷膨脹,問題變得積重難返,無法解決,最後竟然動用了日本國民6 850億日元的稅金,注入住專相關的七家金融公司。這種政治斡旋之所以應遭到批判,是因它沒有任何法規可循,完全是拳頭大的一方說了算。而這也是當前日本國會的真實寫照。
第三部分,便是在解決各種紛爭時,經常使用“暴力”手段。巧取豪奪也可以算得上暴力的一種。
第四部分,就是打著“行政指導”的幌子向有關對象施以巨大壓力。很多本應拿到法務部門進行審理的案件,結果卻由政府部門接手處理。上述這種“二折司法”的社會結構,使得日本國民沉浸乾“統治客體意識”之中,導致原本作為憲法核心的國民主權意識無法生根發芽。日本社會當前一切混亂的根源就在於此。
作為一個對此現象擁有批判意識的人,我與稻盛先生進行的這場對話充滿了刺激。正如稻盛先生在《稻盛和夫的哲學》(PHP研究所出版社)一書中闡述的,他是一位畢生都在探尋人的本質的經營者。用我常說的話講,他是一位“安於大道”的經營者。本書把焦點對準與人的心靈相關的各類問題,圍繞著“倫理”、“道德”、“公理”、“知足”等遭到現代人疏遠和擯棄的話題展開了充分的探討。
一燈照隅。萬燈照國
在我與稻盛先生的這場對話結束之後,先後爆發了以琦玉縣警為首的警界醜聞以及青森縣住宅供給公社原會計部門負責人冒領14億日元公款事件、原札幌國稅局長主導的2 5億萬日元漏稅事件、雪印食品公司的牛肉產地偽造事件等一系列震驚世界的醜聞。這一系列事件的共同點就是,當事者全都缺乏一個人所應具備的區分善惡的能力。
這個共同點並不僅限於這些事件,與我們每一個人的本質都有著密切關係。與我一樣從事律師職業的人,還包括其他如醫生、會計師、稅務師等需要專業知識的職業人士,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往往會將連小孩子都知道的社會常理拋到腦後。這個世界的價值判斷標準已經被嚴重扭曲,本應去追緝漏稅者的原札幌國稅局長卻涉足漏稅,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再比如,任何企業都不應該欺騙消費者這樣一個不言而喻的道理,卻由於雪印食品公司將眼前利益視為最高追求,而遭到悍然踐踏。這也說明當我們將自己自閉在狹小世界裡進行思考時,便會喪失對於正義的正確認識。
因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如果人長期封閉於相同環境中,就有可能產生麻痹,並最終失去常識性判斷能力。如果有誰認為現在只是特定的人群喪失了道德觀念,就是大錯特錯了。對於那些僅是看看電視和報紙,對所有醜聞都如同看客一樣會在一邊表示憤慨,進行批判的日本國民,我把這種行為稱作“看客民主主義”。他們永遠都只站在看客的立場上,袖手旁觀社會的各種問題。這是一件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必須時時警告自己,造成當前社會醜聞的原因就深藏於我們內心之中。
如果不這樣做,日本人永遠無法從“統治客體意識”中掙脫出來。我們必須強化當事者意識,認識到自己不是看客,而是必須進場搏鬥的角鬥士。
我在前面列舉的一系列事件的另一個共同點就是,所有當事人都以為自己的做法是“天衣無縫”。以前札幌國稅局長漏稅案為例,他以為按內部傳統來說,手下稅務員絕對不會調查他這個局長,所以才膽大妄為,觸犯法律。雪印食品公司也是一樣,以為只要向關聯企業施加足夠的壓力,產地偽造的行徑就絕對不會暴露。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追究的不是道德理念的缺失,而是容忍了這種行為的社會的責任。毫無疑問,這也是導致“看客民主主義”的一個因素。
如何才能讓“統治客體意識”轉化為“統治主體意識“.讓“看客民主主義”變為“主角民主主義”呢7答案就是“一燈照隅,萬燈照國”。一個人不管怎樣努力,最多也只能照亮身邊狹小的範圍,但是,如果我們齊心協力,為他人儘自身所能,那么千萬盞燈的光明必定能夠照亮天下。也就是說,只有每一個國民都樹立參與意識並挺身而出,日本才能從現在這種混亂和閉塞的狀態中掙脫出來。
我們完全可以從力所能及的地方開始承擔的義務。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應盡義務,那么,就先從那些能擔負起的義務開始做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然就能夠明白其真正的含義。這是卡萊爾(Thomas Carlyle.1795—1881,英國文學家和思想家。——譯者注)的觀點,或許也是對當前日本民眾的金玉良言。從身邊開始盡到自己的義務,然後不斷累積擴大。作為一名從事司法工作的人,我雖力量有限,但是仍願意為作為日本憲法核心的國民主權意識在日本社會生根發芽盡一份綿薄之力。

序言

“愣頭青”與“上流家庭子弟”的交集
1997年的年末,在某報社主辦的對話活動中,我有幸與中坊公平先生促膝而談。此後又經過幾次交談,我們彼此都能敞開胸襟暢所欲言。而本次的對話是在PHP研究所的撮合下進行的。“身處業已頹廢的日本社會,很多人都在擔心日本的未來,讓我們就日本社會及日本人的應有姿態談一談吧”,我們一拍即合,開始了這次對話。
雖然漫長的七十年間我們的人生歷程完全不同,但想法卻大體相似。這不得不讓我感到驚訝。
我出生在鹿兒島一個不起眼兒的印刷店中。小時候是一個壞孩子王,從早到晚只知道嬉戲打鬧。而且家境貧困、患過重病、還經歷了多次的考試失敗。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青少年時代的我都算不上幸運。
而中坊先生則生於京都的富裕家庭。不僅有專車接送,還有專門的駕駛員。從小就被視為學上明珠,可以說是一位連打架都沒經歷過的上流家庭子弟。在這種家庭中生活甚至不需要自己繫鞋帶,他就是在這種富裕豐盈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讓我感到驚奇的是,成長環境有著天壤之別的兩個人在談論有關“如何把握現在的日本社會”、“日本人現在需要做的有哪些”、“人類究竟該如何生存”等問題時,卻能以同樣的視角,得出同樣的結論。原因何在呢?
事實上,中坊先生曾經歷過學生強制勞動(指中日戰爭後,為填補日本國內勞動力的不足,強迫學生或學徒在工廠中工作的事件。——譯者注),吃了很多辛苦。我認為,正是這次磨鍊使得生活在蜜罐里的富家少爺的生活出現了轉機。可以想像,強制勞動是中坊先生從小到大所經歷的第一次磨鍊,而他卻能夠勇敢面對,克服困難,使自己的品性得到顯著的提高。從那以後,中坊先生以這些經歷為基礎,不僅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律師,而且還擔任過日本律師協會的會長。即便如此,中坊先生卻從未懈怠。
如前面所述,我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遭受過許多“磨難”。但是,至少我在遭受“磨難”時並未選擇逃避,而是拚命地克服了它們。通過這些經歷所積累的獨特的人生經驗,正是值得我驕傲的地方。
對於人生中所遭遇的各種“磨難”,我們都能夠勇敢面對。這種姿態的背後有著相同的思想和哲學,也就是說,無論是人生觀還是世界觀都有著相同的基礎。苦難和成功都是“磨鍊”
我認為,人的成長離不開“磨鍊”。
人在面對“磨鍊”時,是選擇被打敗、妥協,還是選擇克服困難、更加努力?如何選擇決定著人是否能夠成長。
並且,“磨鍊”不單指經受苦難,也包括耀眼的成功。比如,事業上取得成功,進而收穫了地位和名聲。這也是自然界給予我們的嚴酷的“磨鍊”。 獲得成功後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貪圖地位,醉於名聲,沉溺於金錢,不再努力,這時候的人往往在瞬間就會墮落:另一種是以成功為基礎確立更高的目標,謙虛並繼續努力,這種人往往會取得更加耀眼的成功。
也就是說,七十餘年的風雨人生造就了兩個思考方式酷似的人。我和中坊先生,即使在成長經歷及事業領域上有著明顯的不同,但在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方面卻有著相同的基礎,所以才會產生許多共鳴吧。
本書所記錄的正是這樣的我們推心置腹的交談,不僅分析了現代日本社會所面臨的“磨鍊”的根本來源,而且對社會的頹廢之態表示了擔憂。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對什麼是富有幸福的社會進行了探討。如果這些對話能為各位有心之人指明方向,那真是萬幸之事。
最後,向為本書出版付出巨大努力和辛勞的PHP研究所副社長江口克彥先生,為本書編輯付出辛苦的PHP研究所第一出版局局長安藤卓先生,以及促成本次對話的PHP研究所《Voice》雜誌副總編中澤直樹先生,再次表示深深的感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