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與制度變遷

對外開放與制度變遷

本書告訴我們什麼:一、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解讀WTO;二、加入WTO與我國制度變遷之間的關係;三、從制度層面闡釋我國入世的重大意義;四、入世後我國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變遷的機制、阻力、困難。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本書是關於研究“對外開放與制度變遷”的專著,全書跳出了行業或部門分析的視野,嘗試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解讀WTO並全面審視加入WTO與我國制度變遷之間的關係,包括從制度層面闡釋我國入世的重大意義,分析入世後我國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變遷的機制、阻力、困難等。

內容簡介

 前,我國關於WTO的相關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但是,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加入WTO對我國的行業(部門)影響和利弊的分析上。而為數不多的分析入世與我國制度變遷(如體制改革深化)的文獻又大多都是定性分析,在模型化的定量論證方面尚有欠缺;其結論也大多具有很濃的理想主義色彩,對我國入世後制度變遷可能遭遇的阻力和困難估計不足。
本書跳出了行業或部門分析的視野,嘗試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解讀WTO並全面審視加入WTO與我國制度變遷之間的關係,包括從制度層面闡釋我國入世的重大意義,分析入世後我國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變遷的機制、阻力、困難等。
為了闡釋分析這些問題,本書按演繹分析的邏輯順序,首先全面介紹制度與國際制度理論,然後在此基礎上將WTO視為一項國際制度對其進行了分析——剖析了WTO制度的俱樂部產品屬性、WTO制度的網路特徵以及WTO制度框架下各博弈方收益的非對稱性,並利用一個收益不對稱的智豬博弈模型,分析了權力結構的變動所引致的WTO制度變遷。
對於WTO制度的供給方式——雙邊和多邊談判,本書將其視為一個無限回合討價還價的動態博弈,並為其建構了一個分析框架。在這一框架下,本書對各國在談判中常用的一些策略,如議程控制、議題操縱、最後通牒、雙層博弈等,給予了理論闡釋。

由於制度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為了縮小分析的難度,本書以民營企業在壟斷行業的市場準入制度為例,對入世與我國正式制度變遷之間的關係、入世的制度意義、入世後我國制度變遷的機制、阻力等問題進行了模型化的定量分析;並指出加入WTO可以推動我國衝破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擺脫舊的路徑依賴,從而推動改革的延續和深化。在壟斷行業,這一過程是通過如下機制來實現的:通過加入WTO引入外生的市場競爭主體,使不同主體的經濟績效發生改變,進而改變原有主體之間的利益格局,促成民營企業市場準入制度的變遷。但是,不能理想化地認為入世就必然可以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制度變遷目標,要重視入世後我國制度變遷可能遭遇的阻力和困難。
本書從三個層面分析了加入WTO的制度變遷意義:第一,入世有助於我國通過引用WTO規則彌補制度供給的不足,可以通過國際制度的國內化和督促我國刪減過剩的制度供給等途徑增加我國有效制度的供給;第二,入世有助於創造激勵、刺激我國產生制度創新的環境和條件;第三,入世可以通過約束條款、多邊爭端解決機制、貿易政策審議機制、聲譽機制等保證我國制度變遷的單向性;第四,入世可以使我國全面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維護我國國家利益。
在現實中,前述模型或框架的結論是否成立呢?本書分別以產權制度、外貿體制、政府管理體制為藍本,套用改革開放以來的相關數據,對分析框架進行了實證或案例分析。結果顯示,開放是促進我國產權結構、產權主體、智慧財產權保護等產權領域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因素;它直接推動了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有助於我國政府管理體制向法制化、服務化、高效化轉變。
對於入世後可能出現的負面效應的認識,本書認為不應停留於對我國某種產業或行業的衝擊這一層次,嘗試從制度層面分析入世可能產生的消極作用,提醒人們警惕入世後可能出現的制度負效應。典型的制度負效應包括兩類。一是制度雙軌制,即對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實行不同的制度規則:對前者適用的是WTO規則和我國入世承諾,而對民營企業則只適用國內法。二是WTO制度供給的負效應。本書以多群體非對稱博弈的複製動態方程為工具,求得了在WTO談判中,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利益分配的進化博弈解:談判的結局出現有利於已開發國家的利益分配狀況要遠遠多於有利於開發中國家的狀況,因此經由WTO談判而供給的制度規則多數情況下是有利於已開發國家的。

對於開放與我國非正式制度變遷之間的關係,本書主要藉助進化博弈論工具,建構了一個道德觀念進化博弈的快速學習模型和一個一般兩人對稱博弈的觀念演化模型,對入世後我國非正式制度變遷的機制進行了嘗試性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列舉了入世後我國的一些觀念、意識演進的大致方向;最後以婚姻觀念為例,對開放與非正式制度變遷的關係進行了實證分析。

目錄

第1章 導言
1.1 本選題的意義
1.2 文獻綜述
1.3 本書的研究方法與創新點
1.4 本書的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
第2章 制度理論
2.1 制度概述
2.2 制度變遷理論
2.3 國際制度理論
第3章 作為國際制度的WTO
3.1 雙邊關稅囚徒困境的突破:基於實驗經濟學的分析
3.2 WTO多邊制度的產生、特徵與變遷
3.3 WTO主要的制度原則
3.4 WTO協定體系分類
第4章 對外珏放與制度變遷:一個框架性分析
4.1 開放與制度變遷的基本模型
4.2 制度變遷的障礙及相關問題
4.3 制度變遷對各利益階層的影響
4.4 本章結論
第5章 加入WTO的劍度變遷意義
5.1 增加國內有效制度供給
5.2 制度模仿與制度激勵
5.3 人世的約束效應:制度變遷可以逆轉嗎?
5.4 參與國際規則制定
第6章 開放背景下不同領域的制度變遷
6.1 產權制度變遷
6.2 外貿體制變遷
6.3 政府管理體制變遷
第7章 入世與我國的制度變遷:複雜性與負效應
7.1 入世與制度變遷的複雜性
7.2 入世與制度雙軌制
7.3 WTO的制度供給負效應:一種非對稱進化博弈論分析
第8章 入世與我國的非正式制度變遷
8.1 非正式制度概述
8.2 入世與非正式制度變遷:道德觀念進化博弈的快速學習模型
8.3 入世與非正式制度變遷:一般兩群體對稱博弈的觀念演化模型
8.4 人世後非正式制度變遷的方向:以觀念變化為例
8.5 開放與非正式制度變遷的關係的複雜性
8.6 實證分析:開放與婚姻觀念的變化

對外開放與制度變遷對外開放與制度變遷

參考文獻
後記

書摘

第1章 導言
1.1 本選題的意義
加入WTO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目前,我國關於WTO的相關研究可謂汗牛充棟。筆者注意到,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①WTO及其規則介紹,如原則、宗旨、機制、協定等。 (王福明,2000;薛榮久,1997;李居遷,2001;張軍旗,2002)②加入WTO對我國行業(部門)的影響和利弊分析,如對農業、汽車業、鋼鐵業等行業以及對金融、政府、法制等部門的影響和分析。(史煒,2001;張幼文,2001;鄧力平、張定中,2000)③我國的應對舉措,如反傾銷的措施、綠箱政策等。(全毅,2001;張軍旗,2002)
這些研究對於我們深化對人世的認識、正確應對人世後的挑戰,都是很有必要的。但這些分析大多停留於一種現象的、操作層面的分析,而少有深層次的理論審視和學術解讀,以至於在許多方面不能作出深入、有力的闡釋。例如,如何認識WTO的制度屬性,如何從制度層面解讀我國人世的重大意義,加入WTO後的我國制度演進的機制是什麼,制度變遷的阻力來自何處,等等。
本書跳出了行業或部門分析的視野,嘗試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解讀WTO,並全面審視加入WTO與我國制度變遷之間的關係。筆者相信,這種在制度經濟學層面對WTO以及入世與我國制度變遷之間關係的分析,對於更加全面地認識WTO的本質屬性,澄清認識誤區、轉變思想觀念,深刻認識人世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利用人世契機推動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充分運用WTO的規章條文、運行機理來實現國家利益,順應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更好地融入世界經濟潮流都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以及實踐價值。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