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側步

對側步

對側步(pace)馬術運動術語。俗稱“走馬”。使馬匹同側的前後兩肢同時離地和落地,兩側交替進行。分自然形成和人工形成兩種。馬蹄落地呈兩蹄聲,為兩節拍步法。

對側步對側步
對側步(amble) 馬術運動術語。俗稱“走馬”。使馬匹同側的前後 兩肢同時離地和落地,兩側交替進行。分自然形成和人 工形成兩種。馬蹄落地呈兩蹄聲,為兩節拍步法。
馬的步法分為自然步法和人工步法。自然步法有慢步、快步、跑步和襲步,在一些馬匹中還有對側步以及快慢步;人工步法是經過訓練獲得的步法,包含特快慢步快慢步狐式快步單蹄快步以及對側步。

馬術運動

對側步中間步法
大約5000年前,人類認識到可以藉助匹的速度和力量提高自身的機動能力。從此,馬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以及軍隊等諸多領域裡的重要夥伴。

馬術原本是人駕馭騎乘馬匹的技能,現已逐漸發展成為在競技場上檢驗人馬配合,協同工作能力的獨特體育項目。

中國馬術歷史悠久,中國的馬術運動也曾盛極一時。在漢唐時期,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不論男女老幼都熱衷於騎射、馬球等馬術娛樂活動。

馬術運動項目繁多,一般而言,可分為三大類:第一是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傳統比賽項目。包括套馬、叼羊、騎野馬以及各種速度賽馬。第二是被國際馬聯承認的正式比賽項目。包括盛裝舞步場地障礙、三項賽、策馬、耐力賽、馬上技巧、駕車賽等等。第三是列入奧運會正式比賽的盛裝舞步、場地障礙和三項賽。

馬術比賽對騎手的年齡要求是:三項賽和場地障礙參賽者不低於18歲,盛裝舞步參賽者不低於16歲。對馬匹的年齡要求則是最少7歲。參賽馬要進行登記註冊並持有經國際馬聯認可的正式護照

場地障礙和盛裝舞步的騎手必須穿著正式比賽服裝。如果是軍警部隊人員,也可以穿著自己的制服。由於馬術展現的是人馬協調能力,所以很少有其他體育項目能像馬術那樣,讓男、女騎手在同等條件下同場競技。而女騎手的表現也證明她們在馬術比賽上絕不亞於男騎手。

蒙古族走馬

對側步對側步
蒙古式賽馬分賽快馬走馬兩種,前者比奔跑速度,後者則比走平穩對側步的速度。
走馬的走姿按步伐可分為花步和對側步。花步,亦稱大走,指馬匹在行進中,呈×形交叉同步的步式。對側步,也叫小走,指馬匹在行進中,前後蹄分左右呈Ⅱ字型的步式。一匹訓練到爐火純青的好走馬,行進時的速度不亞於一匹跑馬,但乘坐者卻如乘舟坐車般不顛不簸,意氣昂揚,神態自若。
所謂走馬,是指:左前蹄、後蹄同時抬、同時前邁、同時落蹄,右前蹄、右後蹄亦然,交替行進,蹈步勻速,快而且穩的馬。這么說吧,走馬好比競走運動員,再急只能加快走的步頻,但絕不能跑。

走馬,按內蒙鄂多克前旗阿拉格蘇勒德馬文化協會會長曹納木的分類:

一、“自生走”,是走馬中最普通的、最基礎的馬。其腳法自然、簡單,走馬“坯子”是與生俱來的。 “自生走“的行進腳印特點是:左後蹄印在右前蹄印後。

二、“普通對蹄走”,是在“自生走”的基礎上,稍勒緊韁繩,馬加速而呈現出走法較好看的一種走馬,其行進的腳印特點:左後蹄印與右前蹄印在一條水平橫線上,形成“對蹄印”。

三、 “馴教對蹄走”,它是由專門的馴馬師或騎手精心調教出來的。這種走馬拿蹄高、跨步大,行進速度快得多。通常,這類走馬掛馬掌,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走馬了。其行進腳印特點與“普通對蹄走”基本相同,只是“馴教對蹄走”的步距要大得多。

對側步馬術走馬1000米比賽頒獎儀式現場
四。、“半趟走”,是在“馴教對蹄走”基礎上,經過進一步的調教、規範,使之拿蹄更高、跨步更大、速度更快、行進更穩。它的左後蹄印已超過右前蹄40CM-50CM了。

五、 “特快走”,是走馬的佼佼者,其行進速度之快可謂“風馳電掣”,其四蹄交替運動會讓人眼花繚亂。騎手會因行速過快而雙眼流淚,“特快走”行進前蹄如輪狀運動,行進四蹄印呈一條直線,且步距相當均勻,單步步距可達150CM左右。“馬踏飛燕”便是標準的走馬姿勢,其急速如飛的情景躍然眼前。

漢代兩晉時期即有走馬的記載。歷史上,走馬被譽為“達貴之駒”,因為一匹上好的走馬,一天需進食10多斤糧食,且需經驗豐富的專業馴馬師耗費3-5年時間精心馴教。可見,普通人是沒有實力享用走馬的。

一匹好走馬本身一定是有很強的自控力,它能忍著周圍其他馬放蹄狂奔的誘惑,從不亂自身的穩健步伐。走馬的韌性和耐力都要勝過其他馬,它能保持著勻速快走很長時間和很遠距離。當騎者完全適應它的節奏並同步調適好身姿後,騎走馬真的很穩,既不會驏破屁股也不會顛得五臟六腑疼。此時,騎走馬的感覺就倆字:舒服!故常騎馬的中老年人或婦女騎走馬比較適宜;若要走長途選走馬也比騎襲跑馬更靠得住。

馬術運動常用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