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失蹤的民國雜誌

尋找失蹤的民國雜誌

尋找失蹤的民國雜誌是一本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晗。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 者:韓晗 著
出 版 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尋找失蹤的民國雜誌尋找失蹤的民國雜誌

出版時間:2012-5-1
版 次:1
頁 數:200
字 數:180000
印刷時間:2012-4-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60977423
包 裝:精裝

編輯推薦

該書將九種“失蹤者”民國期刊進行了“群像式”梳理,較為系統、全面地梳理了期刊語境下的現代文學與社會經濟、政治格局及文化思潮等社會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其中涉及的《絜茜》、《現代文學評論》、《新語》、《夜鶯》、《筆談》、《烽火》與《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等刊物研究均填補了學界相關研究的空白,受到了瑞典皇家文學院院士張隆溪、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著名作家楊聯芬與德國特里爾大學客座教授樊星等國際知名學者的好評,而且武漢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導師樊星教授作為該書的審稿專家,為該書的修改多次提出了珍貴的意見與建議。
在“民國懷舊熱”的今天,國內尚無一位學者可以一次性拿出這么多成套的散佚期刊並將其研究、解讀。這本書不但選摘了近百幅一手資料的原刊、歷史文獻圖片,而且作者流暢雅馴的文筆,使得這本書有了可與散文媲美的可讀性,亦有了可與畫報媲美的觀賞性。
本書特點:
1.學術價值:國內第一本關於民國期刊雜誌“失蹤者”的鉤沉性著作。
2.使用價值: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化繞不開的必讀著作。
3.史料價值:首度揭秘的第一手資料,從海外帶回的珍貴圖片。
4.權威肯定:瑞典皇家文學院院士張隆溪、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著名作家楊聯芬與德國特里爾大學客座教授樊星等學者重點推薦。

內容簡介

文壇泰斗、學界巨子,為何主編的刊物均是曇花一現?是社會的人文衰落,是讀者的有眼無珠,還是內部失火?
學者傅雷、周煦良創辦了《新語》半月刊,旗下雲集了錢鍾書、馬敘倫等諸多名家,該刊僅辦幾期便成絕響!《絜茜》既不親國民黨,又不親共產黨,站在“第三黨”角度的文化人,有著怎樣的訴求?對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實質上並非廣受歡迎,而李大釗主編的《新青年》雜誌只是採取商榷的態度。是什麼原因導致《新青年》“被中心”呢?
本書作者親自查詢美國加州大學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德國柏林大學圖書館的民國文獻館藏,並採訪到邵洵美之女邵綃紅、傅雷之子傅敏、老作家黃宗江等見證人,以珍貴的歷史圖片、流暢的文字,再現民國雜誌風采,填補了學界研究空白。

作者簡介

韓晗,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理事、武漢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碩士。作為曾經的“八零後”作家,韓晗是一位轉向學者的成功範例。2007年與郭敬明、張悅然一道加入中國作協,現在成為“八零後”代表作家中唯一一位擁有博士頭銜的人。

本書目錄

序(樊星)
導論:建構“群像式”的現代文學史料學研究
——兼談“二十世紀文學史”的學術困境及其出路
第一章:國家意識、文學敘事與學者參政
——以《新語》半月刊為核心的史料考辯
第二章:“遺失的美好”
——以《絜茜》月刊為核心的史料考辯
第三章:知識分子、公共交往以及話語範式
——以1930-1937年《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為核心的學術考察
第四章:獅吼聲何處
——關於《獅吼》雜誌及其後期文學活動史料考
第五章:“怎樣遺忘,怎樣回憶?”
——以《現代文學評論》為支點的史料考察
第六章:“被中心”還是“被邊緣”?

媒體評論

韓晗的這些文章令我感覺極有收穫,他不僅發掘被人忽略的現代文學期刊史料,而且加以評論,捻出當中在今日看來頗能啟發人的意蘊。
——瑞典皇家人文、歷史與考古學院院士 張隆溪
該書資料豐富,令我大開眼界,也十分佩服韓晗治學的功夫。他對於這些期刊的研究,應該是有相當的開創意義。我相信韓晗若繼續努力,必然能在學界占有一席之地。
——世界華人傑出人文學者、哈佛大學東亞系終身教授 王德威
韓晗的期刊研究,與時下大多數流於材料展示與歸納不同,有很強的問題意識,並能在局部史料的深研中,以小見大,體現出對文學史問題的深入思考。他的歷史知識與文學感受超過一般的博士生,而文字功夫也看得出是厚積薄發的。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聯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