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勝院碑刻

尊勝院碑刻

尊勝院碑刻,石碑高約2米、寬76厘米、厚17厘米。碑頭刻有“普門示觀”(佛家語)四字。碑的正面刻有曹寅撰文的《尊勝院碑記》,背面刻有《事要附刊》。1978年發現於安徽省來安縣。

名稱

尊勝院碑刻

介紹

1978年7月,在安徽省來安縣舜山公社境內的大庵山林場場部門前發現尊勝院碑刻。石碑高約2米、寬76厘米、厚17厘米。碑頭刻有“普門示觀”(佛家語)四字,碑身嵌在敦厚的底座上。碑的正面刻有曹寅撰文的《尊勝院碑記》,背面刻有《事要附刊》。參加碑文文字整理工作的有南京大學中文系、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和安徽師範大學滁州分校中文系的部分教師。碑刻已被縣文物工作組收藏。
附:尊勝院碑記及其譯文
尊勝院碑記
尊勝禪院去來邑之北二十五里(去:距離。來邑:來安縣。),居舜歌山之麓(居:座落。麓:山腳。),剙自元至正間(元至正間:元惠宗至正年間(1341~1367年)。);後因吉祥寺僧駐錫(駐錫:僧人停留謂之“駐錫”。),故又以吉祥名院(名院:給禪院命名。),猶天竺永寧之有上下內外也(天竺:即天竺寺,在浙江杭州靈隱山,有上,中、下天竺寺三座。永寧:即永寧寺,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靈太后胡氏所立,建於洛陽,後遭火焚;另江寧府雨花台梅岡亦有永寧寺,其地高敞,為古名剎。故有“內外”之說。)。
數百年來所歷興廢自難概述,迨明天啟初(迨(daì):等到。明天啟:明熹宗年號,即1621~1627年。),靈谷超然師來主焚修□(靈谷:疑指江寧府靈谷寺。師:對僧人的尊稱。□原字模糊難辨,故缺。),魏國徐公手為緣引(緣引:即引薦。手:親自。),得一理葺(葺(qì):修理。)。繼聞古吳善士處造觀音大士梅檀聖像初成(古吳:地名,指蘇州一帶。善士:泛指做善事的人。),四眾爭奉師,亦懷香奔往,預眾參請紛議未決,至鳴公得鬮(鳴公:究竟指誰,不確知,由上文看來,似乎仍指“魏國徐公”。),方果所願。於尊安後,歲即大豐,士民愈增焚頂,地涌甘泉飲可愈疾,殿後石壁微裂文,現紫竹數莖,靈異感通無虛日(:未查出何字,或許即“永”字,長久的意思;或許為“略”字之誤。)。
自是人遠事異,日就傾圯(圯(pǐ):毀壞。),一切建置多委荒煙茂草矣。丁未年闔邑士庶寢室憂之(闔:合,全。),訪聞次哲法師者(法師:精通佛教的和尚。),戒品森嚴,法眼明徹(戒:指佛教戒律。法眼:佛教語,指菩薩之眼,能度眾生。這兒指智慧。),遠承賢首正(賢首:泛指有德行的佛教首領。衇:古“脈”字,正脈,正統的意思。),近躡普德芳蹤(躡:履,履行。普德:與上文賢首相對,疑指有一般好德行的僧人。蹤:蹤跡,品性。),勇於舍己擅荷重任,率眾往請(率:虛詞,近於“乃”,當“於是”講。)得蒙。飛錫法筵(飛錫:僧人遊方旅行。錫,指僧人所執之錫杖。法筵:法座,僧人講經之地。),龍象霧涌雲集,堂閣香燈永輝不夜;拓摭前基(拓摭:開拓,擴大。),大豎法幢(法幢:名剎、大寺所樹的法旗。),台殿兩廡(廡:殿堂前兩旁的廂房。)鑿石成搆(搆:不詳,疑指祭壇或藏經之處。),一切規模幾如大剎。況彼甘泉涸而再溢,階前兩桂枯後重花,若非志愜天人善根濃厚,詎意臻此(詎(jǔ):豈,難道,哪裡。臻:達到。)。師於癸酉西歸,復得上足(上足:佛教優秀門徒稱上足。),以公偉孫適南(公:究竟指何人,不詳,聯繫上文,似指徐公。適:去,往。)一整未了,再振前猷(振:振興,恢復。猷(yíu):規劃。),兩簼藏文昭示聖諦(聖諦:佛教所信仰的道理,菩薩旨意。),更拓膏腴(膏腴:一說指香菸、燈火,一說指肥沃土地;似乎是指後者。),庶光禪悅(庶:眾多。庶光:意義不確,似指寺院中香火繚繞,燈光明亮,一片興盛景象。),丹衷翼翼(丹衷:丹心。翼翼:恭敬的樣子。),白業競競(白業:色界之善業,即人世間的好事。),洵亦僧中所僅見者。
茲文退慮盛舉邇久就煙(邇久:長久。就:漸近。煙:同湮,滅,消失。),爰托貞珉(爰:於是。貞珉:刻碑用的好石頭。),乞言垂戒用示來茲云爾。
欽命內兵部督理江寧等處工部事織造府曹寅撰(欽:指皇帝。以下為曹寅的官職。)
菱湖葉約書丹
和陽梅芄鐫(分別為書寫、立碑和刻字的人名。)
住持了睿始立
康熙歲次壬寅仲呂月既望(康熙歲次壬寅仲呂月既望: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曆七月十六日。)
《尊勝院碑記》譯 文
尊勝禪院在來安縣北門外二十五里的舜歌山下,創建於元順帝至正年間。後來因為吉祥寺的和尚曾經到此傳經送寶,所以又稱吉祥禪院,正好比杭州天竺寺和永寧寺有上下內外的分院一樣。
自元代以來,本院數百年間的興廢歷史是很難說清楚的。等到明熹宗天啟初年,南京靈谷寺的超然法師前來主持本院,魏國公徐大人帶頭施捨,並親自替他寫了發起化緣的引言,於是募得一筆資金,才將廟宇徹底修理一番。繼而聽說蘇州有位香客用檀木雕成一座觀音大士像,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都去朝拜。超然法師也趕緊去焚香頂禮,並跟人們商量,想把觀音像請歸本院,但大家都搶著要,意見紛紛,各不相讓。後來索性公開抽籤,法師摸得了頭彩,終於如願以償,將佛像奉迎安置於本院。菩薩的靈驗真是顯著,一年後本地區果然大獲豐收,老百姓更加信奉崇拜了。而且一連串的吉利事情接踵而來:地上湧出甜蜜的泉水,吃了可以治好百病;大殿後的石壁忽然微微裂開,從中間長出了幾株紫竹。這種因觀音菩薩靈感而生的異事,幾乎天天都有。
然而年深月久,時過境遷,從明朝末年到現在大清立國,這期間四十多年過去了,由於改朝換代,乏人主持,僧房逐漸倒塌,一切建築和設備都受到破壞,甚至於院落荒涼,長滿了野草。直到當今皇上康熙六年,全縣的香客為此感到憂慮,寢食不安,於是到處尋訪高僧。獲悉有一位次哲法師,恪守佛家戒律,要求自己嚴格,而且道行高尚,法眼明徹,可以上繼歷代佛教的正統,下承兄弟寺院的優良作風,能夠捨己為人,擔當重任。大家便決定去請他來主持本院,幸蒙得到許可。自從次哲法師駕臨以後,果然教導有方,名不虛傳。院內佛事興隆,香菸繚繞,堂閣里的燈火日夜不熄;殿前法幢林立,重振旗鼓,兩壁廂又雕築了新的石像。一切規模可以跟國內的名山大寺相比。而且已經乾涸的甘泉如今又開始噴水了,石階前已經枯萎的桂樹也復活開花了。這種種瑞祥說明次哲法師的根蒂很好,連老天爺也感到滿意而支持他的事業,否則是不可能達到這樣繁榮的局面的。次哲法師於康熙三十二年歸天,幸得高足弟子和徒子徒孫們繼承衣缽,發揚優良傳統,更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規模,使參禪悟道、衷心膜拜的佛事蒸蒸日上。這樣兢兢業業的精神,真是佛教界難能可貴的呵!
因為想到如此盛舉久後將湮沒無聞,所以我懷著虔誠的心意,把這些事跡記載下來,以便今後的僧眾得到借鑑而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