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冬

封冬

《饒平縣誌》載:“饒俗山居者治耕織……冬至米丸。”又稱“十一月冬至節,亦謂之亞節,俗以糯米丸薦祖先,長幼食之謂添歲。”每年的十一月冬至日,農事告一段落,家家戶戶忙著藏糧和製作冬節丸,祭拜祖先,歡慶豐冬,且有“封冬的習俗。

簡介

《饒平縣誌》載:“饒俗山居者治耕織……冬至米丸。”又稱“十一月冬至節,亦謂之亞節,俗以糯米丸薦祖先,長幼食之謂添歲。”每年的十一月冬至日,農事告一段落,家家戶戶忙著藏糧和製作冬節丸,祭拜祖先,歡慶豐冬,且有“封冬的習俗。“封冬”是把留下來的一部分丸,用“香線桿”穿成一枚一枚的丸串,冬至節晚上,把這些丸串按其大小長短分別插於福德廟、宗祠、神龕;插於穀倉、麥倉、豆倉、和番薯倉;插於米瓮邊、睡床邊、門窗邊和灶頭邊;還插於雞欄、鴨欄、鵝欄、兔欄、羊欄、豬舍和牛棚。有的人家連家中的器物也無不粘上幾枚湯丸。這一串串,一枚枚,象徵著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合家團圓。也標誌著豐收後,務必精打細算,開源節流。同時告訴人們添上一歲了。農民把耕牛視為“農家寶”,冬至節那天,除了煮一鍋甜丸犒賞耕牛之外,還特意在耕牛的兩條角、脊樑和尾巴上,粘上一字形的冬節丸各三枚,一共十二枚。這十二枚冬節丸標誌著一年四季十二個月,耕牛膘肥肉壯,體健力大,“一元大武”。農家對牛的這種崇敬和厚愛,乃是報答耕牛長年勞役之功。倘若那一家死了牛,其悲痛程度是無可言狀的。俗語叫“人食牛之腳下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