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經濟

寺院經濟,指一種魏晉南北朝時形成以寺院為中心的獨特的封建地主經濟形式。

魏晉南北朝,佛教傳入中國,寺院僧侶一直享受著國家的免稅政策,從而形成以寺院為中心的獨特的封建地主經濟形式——寺院經濟。
南朝時,寺院經濟惡性膨脹,占有了許多勞動力,白徒、養女等都是被剝削者,是寺院的依附農民,不在戶籍。封建國家和地主莊園;寺院莊園爭奪勞動力的矛盾很尖銳。據《南史·循吏列傳·郭祖琛傳》記載:“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道人(南朝對僧人的稱謂)又有白徒,尼則皆畜養女,皆不賞人籍。天下戶口,幾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皆使還俗附農,罷白徒養女……如此則法興俗盛,國富人殷。不然,恐方來處處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復國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