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乾村

寺乾村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新建鎮,是一個只有500人口的小村,該村村民勤勞、村風純樸,廣大村民通過種桑養蠶,走上了致富之路,建起了一幢幢新樓。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地理位置

寺根村又名寺乾村(諧音和書寫簡化)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新建鎮,村左是好溪源頭支流,另一側是通往麗水的的新寺路。

基本概況

有500人口,村民勤勞、村風純樸,廣大村民通過種桑養蠶,走上了致富之路,建起了一幢幢新樓。幾年前,村集體出資建起了5座衛生公廁,村中主街道的道路也改成了水泥路,該村成為市級小康百強村。

歷史沿革

村名來歷

寺根村因村在寺院根前因此得名,原有姓樓、黃、李幾大家族,後又葉、鄭、劉、楊等姓遷入,半個村曾經是一座千年古剎“正等寺”香火鼎盛,相傳建於吳越時期,一陳姓大師所興建,在大殿內有三十於金身大佛,後因戰亂住持和大部份和尚出逃,留有2個沙彌看守,其住持逃往台州“正頂寺”,僧房和佛堂逐步分給窮戶居住及或被占據,最後一葉姓沙彌還俗娶妻,居住於寺院內,生育三子,後破四舊將大殿佛堂破壞,逐年的拆建,原來寺院佛堂大殿都已建了新房子,但還有少許殘垣依稀可見當年的輝煌。

詩詞描繪

河陽朱氏子孫朱彰在光緒年著詩一首描繪了當年的情形:
《游正等寺》
薰風扶我過籬東,數里桑麻處處同。
松竹林高鐘聲動,隔園知是梵王宮。
半日偷閒意趣長,滿簾花雨沁詩腸。
雲陰忽被風吹散,回首林梢掛夕陽。

環境簡介

衛生環境

寺根村為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清理了桑葉田里的塑膠垃圾,並新建了4個垃圾池,及時加以清運。

基礎設施

投入6萬多元,建造了一條長500米、寬4.5米的環村水泥路,並建成一個2000平方米的水泥運動場,四旁綠化,並配置了籃球架等體育設施,讓村民在勞動閒暇之餘,有一個舒適寬敞的體育活動場所。

特色簡介

特色產業

寺乾村是一個農業村,蠶桑種養業是寺根村的特色農業產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大多數農村一樣,寺根村主要存在的生態問題也是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日益增多的廢水、廢棄物。上世紀八十年代,寺乾村曾經以蠶桑種養業為基礎進行了沼氣推廣,一度發展到有六十多戶,到九十年代初,絕大部分沼氣池被棄用。

生態保護

2008年,在政府大力提倡環保、生態循環建設的推動下,寺根村又重新審視沼氣的利用價值,開始進行沼氣恢複利用工程。根據該村的農業生產特點及村民生活習慣,村雙委經多次探討,結合當前正在進行的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研究制定了本村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以無害化處理生產、生活廢水、廢棄物為重點,通過沼氣、污水處理系統,綜合治理村莊範圍內的各類污水污物,以達到“村美、水淨、人安居”的建設目標。共有三十五戶農戶恢復、安裝並使用了沼氣,平均每戶沼氣池有8立方米。寺乾村在進行沼氣恢複利用工程過程中,除了利用原本的畜禽糞便、蠶沙等發酵原料外,還結合該村進行的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在村中建設了兩個容積分別為178立方米和123立方米的污水處理池,把農戶家中的衛生間污水也接入到沼氣池中,進一步提高了沼氣工程的利用程度。

經濟簡介

村鎮企業

原浙南絲綢總公司所在,多數年輕人在該就業,年長的和未入廠的在家種桑養蠶賣給絲廠,一度村和企都相當紅火,寺根村名列省百強村前矛。後因效益好名氣大成了多數官員鍍金的地方,90年代逐步沒落,後被低價甩賣,因失去買蠶繭的便利,及環境變化,種桑養蠶人數已經較少。

企業現狀

現寺根村大力發展工業,有門廠、工藝品廠,燈管廠,工具廠,等近十家企業,有村民創業,也有外地引進,不少村民就地就業。村中樓姓富戶在全國有6家中等規模燈管廠,有不少出外經商批發燈具,經營超市、其他生意,在外務農甚少。寺跟村依靠地理優勢和黃沙資源集體收入亦不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