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市法門寺博物館

寶雞市法門寺博物館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東距西安110公里,出土了世上僅存的佛指舍利和唐朝七位皇帝供奉的數千件皇室絕世珍寶,被視為20世紀考古及佛教文化的重大發現。

基本信息

簡介

法門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位於陝西省扶風縣,東距西安110公里。1987年4月3日,封閉1000多年的法門寺地宮重新面世,出土了世上僅存的佛指舍利和唐朝七位皇帝供奉的數千件皇室絕世珍寶,被視為20世紀考古及佛教文化的重大發現。法門寺博物館也隨之興建並對外開放。
寶雞市法門寺博物館寶雞市法門寺博物館

為了使這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文物得到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示,經過數年的組織準備、精心籌劃,法門寺博物館對原陳列進行了全面改造更新,新建的兩處典雅的仿唐建築達兩千平方米以上,展廳由原來的50平方米擴大為3000平方米。
這次新陳列被命名為《大唐神采 東方慧光——法門寺歷史文化陳列》,共分為歷史文化廳、舍利文化廳和大唐地宮珍寶廳等三部分。歷史文化廳以法門寺歷史沿革為主線,展現了法門寺歷史沿革和地宮發掘時的情景;舍利文化廳以八重寶函、五重寶函等四個系列供奉舍利的寶函為主體,突出唐密金胎合曼的最高成就——捧真身菩薩;大唐地宮珍寶廳則陳列了法門寺地宮唐室供佛的百餘件工藝精湛的金銀器、密色瓷、琉璃器以及唐代皇帝飲茶的金銀茶具,展示了唐茶文化的神韻。法門寺歷史文化新陳列共分三區六單元,設計特點是以點帶面,以小見大,通過法門寺地宮的出土文物,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社會場景和生活畫卷。陳列以“內容科普化和形式藝術化”為宗旨,使用各種新型材料,精心編輯,追求陳列的形式美及強烈的現代感和視覺衝擊力,從而拉近古代文物與現代觀眾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古代文物與現代觀眾的距離,再現了中國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歷史

宋代法門寺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闊氣勢,被恢復到最大規模,當時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書“皇帝佛國”四字于山門之上。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中名剎,“藏經碑”中有寺僧抄寫大藏經5000卷之記載。金人也刻“詩碑”盛讚其寺塔:“三級風檐壓魯地,九盤輪相壯秦川”。明清以後,法門寺逐漸衰落。明隆慶三年(1569),歷經數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明神宗萬曆七年(1579),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歷時 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四十七米,極為壯觀。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在愛國志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文革期間,紅衛兵欲挖地開塔,良卿法師點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
寶雞市法門寺博物館寶雞市法門寺博物館

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寶塔。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從地湧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並”,在沉寂了1113年之後,2499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1988年,法門寺正式開放並舉辦了國際性的佛指舍利瞻禮法會。海內外諸山長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餘人參加法會。十多年來,法門寺在前任方丈澄觀、淨一法師的住持下,相繼建成大雄寶殿、玉佛殿、禪堂、祖堂、齋堂、寮房、佛學院等仿唐建築。
1994年應泰國僧王邀請,佛指舍利在泰國瞻禮供奉。2002年應台灣星雲大師等邀請,佛指舍利到台灣瞻禮供奉。2004年應香港佛教領袖覺光長老等邀請,佛指舍利在香港瞻禮供奉。盛況空前、影響極大。法門寺開放以來,先後接待了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吳官正、華國鋒、喬石、李瑞環、錢其琛李鐵映、遲浩田、傅全有、張萬年、習仲勛、姜春雲、鄒家華、田紀雲、陳錦華、王光英、趙朴初、班禪大師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駐華大使及諸多佛教團體前來瞻仰禮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