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陀禪寺

寶陀禪寺

寶陀禪寺位於寧波市招寶山巔威遠城內,該寺原建於東海梅岑山(即今之普陀山)。明朝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年間,倭寇作亂,海寇出沒將該寺據為巢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浙江總督胡宗憲命所部去海島征剿時把該寺遷來鎮海,並由胡宗憲和都督盧膛鎮、知府張丁知縣宋繼祖等捐出部分資金,加上僧侶十方募化所得,於招寶山頂建起了“寶陀禪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寶陀禪寺寶陀禪寺
寶陀禪寺原建於東海梅岑山,即今之普陀山紫竹林,唐大中年間(847--859)築,供奉觀世音菩薩

元豐三年(1080年),賜額“寶陀”。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作亂,海寇出沒將該寺據為巢穴,屢遭破壞。

1557年(嘉靖36年),浙江總督胡宗憲命所部去海島征剿時,把該寺遷來鎮海,並由胡宗憲和都督盧膛鎮、知府張丁、知縣宋繼祖等捐出部分資金,加上僧侶十方募化所得,於招寶山頂建起了“寶陀禪寺”。

此後,鎮海的僧尼和佛教信徒,又按觀音道場和普陀山格局,陸續在招寶山上建起了紫竹林、上天竺、中天竺、潮音洞等20餘處寺、庵和茅蓬。

當時海上倭寇出沒,實行“海禁”,又因寶陀禪寺“不肯去觀音”像原是從普陀山遷來,於是各方香客都來招寶山朝拜,故當時香火極盛。

後來,倭寇平定,普陀山寺院復興,各方香客又多去普陀山朝拜。

寧波鎮海寶陀禪寺寧波鎮海寶陀禪寺
然而,寶陀禪寺的香火併未間斷,尤其是每年夏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誕生、出家、成道之日,及春節、初一,善男信女上寶陀禪寺禮佛者,絡繹於道,香火鼎盛。

寶陀禪寺自遷建招寶山以來,經歷代總督、都督。知縣、寺僧等多次修葺,不但保持了原貌,而且還有所增置。

1841年10月,英軍進犯鎮海時,寶陀禪寺曾道嚴重破壞,

1845年(清道光25年),督辦浙東善後事宜的鹿澤長等募集資金對寶陀禪寺進行大修,重置了天王殿、羅漢堂和圓通寶殿,還設定了鐘樓等。此後又修葺兩次。

抗日戰爭初期,日軍飛機曾多次轟炸招寶山軍事設施,致寶陀禪寺部分殿字被毀,香火從此衰落。

1965年,浙江省政府曾撥款修葺寶陀禪寺圓通殿。

1981年,寶陀禪寺的“圓通寶殿”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省、縣兩級撥款30餘萬元進行大修。

1985年恢復宗教活動,僧眾上山接管寺產。

建築布局

寧波鎮海寶陀禪寺寧波鎮海寶陀禪寺
寶陀禪寺建築面積360平方米。莊嚴的宮殿與寬闊平台構成一體。

“圓通寶殿”,即觀音寶殿(相傳觀音菩薩圓通而證大道,故亦稱圓通大士)系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所書。現殿高9.4米,長寬各19米。朱椽筒瓦,飛檐雕甍,蔚為壯觀。

圓通寶殿正中,按唐代造像特徵,塑有頭戴毗盧帽的觀音像一尊,人稱“毗盧觀音”,名聲遠揚,傳有活觀音之稱。

佛像貼金,端坐蓮花台上,男性女相,慈眉善目,佛象連台高8米,善才、龍女侍立兩側。

三十二化身觀音分列大殿左右兩旁,塑象造型各異均精雕細琢。

佛像後壁另塑腳踏鰲魚的化身觀音一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