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興寺[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寺廟]

寶興寺[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寺廟]

寶興寺原名寶音寺,在甘棠鄉王林村北,後唐長興三年(932年)建。幾經興廢,清順治四年(1647年),王林、卓坑、梅花地、梧洋等村信眾捐資修建,到道光初才初具規模。寶興寺,不但法脈源流淵遠,其文脈亦濃郁。寶興寺,位於萬全鎮宋橋江畔村馬燈山山腰,距縣城西北8公里。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寶興寺寶興寺
民國初,華志和尚進寺為住持,寺務大有起色,取寶音寺再興之意改名為“寶興寺”。“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毀。1979年,住持和尚發動善男信女集資修復部分佛身,又修整殿宇面積1300多平方米。該寺四周青山環抱,蒼松翠竹成片,環境幽靜。農曆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以及佛教節日,燒香及遊客眾多。1986年經寧德地區批准為開放寺院。1990年,寶興寺有水田10畝、山林200餘畝。

寶興寺,位於萬全鎮宋橋江畔村馬燈山山腰,距縣城西北8公里。平陽車站有去黃山頭的專線公車,終點站下車,往西步行200米許,岔路口向左拐,緣溪行,直至山下。

歷史人文

寺廟

寶興寺寶興寺
寶興寺舊名“寶興院”,始建於北宋乾德四年,即公元966年。據說智德禪師夜坐靜修,忽見山中紅光閃耀,“趨而觀之,光自地出,遂插禪杖為志,翌日發其地,而青蚨(銅錢)如涌,滾滾不絕。遂以此錢作建寺之資,寺成,名以‘寶興’,以紀天賜寶於寺,寺得以興旺也。”傳說雖神誕怪異,但“寶興”之名,沿用至今,歷1042年不變。平陽曆代縣誌,如《乾隆志》《民國志》,白紙黑字,原原本本地將其記於歷史,這更使人莫衷一是。還是清康乾年間,學者潘耒獨具隻眼,他在其《重建寶興禪寺碑記》中一語揭示了“寶興”的真諦:“迄於今,為問當年之青蚨尚能隨地湧出否?蓋錢者在外之寶也,佛、法、僧三者,現在之寶也。居是寺者,常顧現在之寶,則衣裹之珠一檢即在,庶幾法王片地與山崑岡之玉並耀千古矣!”千百年來,寶興寺的世代傳人,就是一以貫之地繼承這“佛之圓滿、法之軌持、僧之德智”的三寶衣缽,使這所古寺猶如山崑山玉一樣,光彩奪目。

寺前有碑亭,亭中嵌有古碑三方,雖風催、雨泐、人毀,刻字泯滅難辨,但寶興寺的千年法脈、文脈、人脈,猶歷歷凸顯其間。在電腦前,我一邊讀著被放大了的古碑照片,一邊校對著《歷史年代簡表》:自宋乾德四年智德禪師開基至明成化二十年的518年間,寶興寺遞傳十代,大規模重建三次;明以後至清光緒十九的400年裡,《縣誌》及碑銘,傳人有三代,重建二次,其中不乏名僧濟濟,法宇恢弘。如:

元至大庚戍(1310),“寶興燹於戰亂”,本院第六代普濟禪師,重建殿宇、山門、鍾、鼓二樓;第七代正中智月和尚,繼創“大覺花坐院”,古剎得以重興。

明景泰間(1450~1456),第十代衍為十眾,分別住持能仁、碧潭、五峰等十剎,使寶興寺的弘法道場,步入了鼎盛時期。

清乾隆間,仙岩寺智超天目大和尚飛錫寶興寺,助其徒孫無立,歷時數載,作元至大以後的最大規模重建。潘耒在《重建寶興禪寺碑記》中稱讚其:“厥緒大殿兩廊,煥然改觀,更於寺後幽處,穿岩移石結為邃龕……金碧輝煌,巨鏞繼鑄,可謂善繼者也。”

光緒十九年(1893),寶興寺年久朽壞,曾住持法雲寺的一淨禪師,與其徒授濟、授願,卓錫寶興,“脅不沾席,重營紺殿,恢復寺產”使寺名播平瑞二邑。

高僧

寶興寺,不但法脈源流淵遠,其文脈亦濃郁。明以前因史料佚亡,無考,單就清代,有史載的通儒高僧,就有四五人之多。如:

智川和尚,別號天目,生於明天啟二年(1622),俗姓李,上海青浦人。據《溫州江心寺記》載:“天目降生時,房內異香滿室,直透窗處,遠近人聞之皆覺奇異,後經遇托缽乞食僧指點,游嘉善山墩庵,由亮融禪師剃度為僧。又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在瑞安仙岩寺任主持,當時仙岩寺,草沒人腰,戒律鬆弛。師興建寺宇,重修慧光塔,弘法振宗,自此寺遂成名剎。”康熙十三年,應邀來到平陽,助其徒孫無立重建寶興寺。智川不但精研佛律,其詩賦文章亦為上乘。《江心寺志》尚載有他的《江心舊訪》《小重山·游江心》等詩詞。永嘉詩人王至彪,在其《遊仙岩寺天目和尚》一詩中云:“何人橋上留三笑,元亮清風一杖藜。”說他的詩風,與陶淵明相媲美。

一淨和尚,字恬西,曉柔梵蓮禪師之高徒。《民國平陽縣誌》卷48、神教志三載:“(一淨)歷主法雲、寶興及瑞安陶峰寺,為刻其師的《梵蓮詩草》《梵蓮賦》,非其志。”刊本至今猶存。一淨深得師傳,能詩會畫,與當時的瑞安名儒孫鏘鳴、孫詒讓文交甚密,並贈以詩。至今寶興寺天王殿的石柱上還留有孫詒讓“一色一香通中道義,無聞無說證上乘禪。”的書聯。

授濟和尚,瑞安何氏子。《民國縣誌》說他“在寶興寺,脅不沾席者三十年,念佛參禪外,能詩善畫佛,嘗因望月有悟”。

清代高僧、儒僧、詩僧曉柔禪師,其晚年亦曾寓居寶興寺。孫詒讓有《贈梵蓮法師·寶興寺題像》可為證。曉柔(1825-1856),字廣和,號梵蓮,平陽宰清鄉鳳巢(今騰蛟鳳巢)人。二十歲出家法雲寺,後先後在國清寺、阿育王寺,破本分、破重關。禪師出身貧寒,七歲入學,九歲輟學,十八歲尚在鄉里“耘禾負薪”。出家後,在遊方途中拾得唐詩殘卷一冊,虛懷好學,日夜吟誦,經義詩文大進。著有《法華演義》《淨土證心集》和淨土詩180首,瑞安學者孫衣言,孫鏘鳴、孫詒讓都很器重他。詩詞後經其徒一淨,悉心蒐集,纂成《梵蓮詩草》《梵蓮賦》流傳於世。但禪師最具盛名的還是他刺指滴血畫成的《血彌陀佛像》,為當時仕紳、文人所傾倒,紛紛賦詩稱頌。孫詒讓還親臨寶興寺觀摩其畫,並題以詩。詩云:“永嘉法乳久消沉,曠劫茫茫證道心。淨業三觀傳寶別,梵文四諦糹由朱林。定知喻筏譚玄妙,卻愧研經結習深。蓮社何年容把臂,丹鉛同校慧琳音。”詩人不但對詩畫讚嘆有加,而且放言要隨師學佛、注經,對禪師的敬慕之情可謂至深至切。可惜詩人的詩尚見於《民國志》,而禪師血繪的畫,卻已佚亡無存。

現狀

寶興寺寶興寺
“文革”期間,寶興寺亦遭浩劫,禪房占為他用,僧人星散,香火寂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始得恢復。2005年,住持僧唯德與諸檀越發起重建,歷時六載,先後建起天王殿、金剛殿、地藏王堂、東西廂樓等六幢計30多間,琢七佛塔、築盤山公路至山門,寺宇儼然。昔時能涌錢的“青蚨井”早已湮沒,人們也記不起舊址所在。但千年名剎寶興寺,卻淪滄桑而不滅,歷風雲而不敗,依然雄踞於翠微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