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河局

寶河局

清代順治年間及的河南省鑄錢局,稱之為寶河局。其中鑄造品種最多,記值最多的一個年號為鹹豐。寶河局鑄造的鹹豐小平錢及大錢是鑄造量最大、流通最廣的鹹豐錢幣之一。因文字俊秀端正而廣為人們喜愛。據河南省資深錢幣鑑定、收藏家李小俊先生考證:鹹豐寶河局流通錢幣及開爐吉語花錢文字應當為清末書法家周爾墉書寫。李小俊先生相關考證文章文章發表於《中國古金》雜誌和《第五屆中國民俗錢幣研討會文集》等之中。

寶河局

河南僅有開封寶河局一處。順治四年,開封設局。六年因懷慶有銅、煤而移至懷慶府。設爐18座,十四年停,所鑄錢背為“河”字。十七年又開,康熙元年又開鑄康熙錢,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停,二十四年重開。

雍正七年開鑄雍正通寶錢,背滿文“寶河”,九年停。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寶河局未開鑄。鹹豐四年七月開鑄當千、五百、百、五十、當十各種大錢。十一月飭開歸、河北兩道於河北地方雇匠試鑄鐵錢,建爐一座。年底又在懷慶、河內縣購鐵開爐,並在省城新建寶河錢局改鑄鐵錢,五年十一月開鑄。到了鹹豐九年,因錢日多,漸至壅滯,將省城原有的4爐及已有20爐減至8爐的懷慶局一併撤掉。

光緒二十四年,寶河局重新組建開工,每月鑄10爐,可出錢8640串,每文重7分,光緒末年停鑄。

李小俊先生文章:《 鹹豐寶河局錢文確係周爾墉所書

寶河局大錢的錢文清新俊朗,骨力十足,在鹹豐諸局中獨樹一幟,風格明顯,受到藏家的追捧和喜愛。但究竟為何人所書,歷史記載不多。
目前民間能看到的相關記載是《大錢圖錄》中的一句話:“幼雲言,(錢文)是周容齋太史爾墉所書”。這裡的幼雲應該指的是楊繼振(1820~1901),“楊繼振字幼雲,漢軍鑲黃旗人,工部郎中,收集金石文字,無所不精,於古泉幣,收藏尤富。”
楊繼振是清代錢幣收藏家,也是官員,生活的年代和周爾墉不遠,所說應該比較準確。這是第一個例證。
周爾墉((1792-1859),字容齋,以副貢官至戶部郎中。以書法聞名。他是浙江嘉善人,卻和河南有不解之緣。他的兒子之一周士鏜鹹豐二年(1852)任開封府知府,鹹豐七年至九年(1857-1859)任河南按察使(正三品)。周爾墉卸任後隨子周士鏜居河南開封(開封為當時河南省會,也是寶河局所在地)。
恰在周爾墉居河南期間,寶河局重新開鑄(鹹豐四年)。可以猜測,周爾墉作為戶部的前高官,自己兒子作為河南的高級官員,自己又擅長書法,那么代為書寫本省錢幣文字,是有可能的事情。在唐,宋,元各朝都有擅書法的大臣書寫錢文的先例。這是例證之二。
例證三當然是周爾墉本人的書法。判斷寶河局錢幣上的文字是不是由周爾墉所寫,最直觀的證據當然是筆跡對照。我收集了網上出現的周爾墉的書法,截取個別文字和河局錢文(包括流通錢幣和花錢)中相同的字進行比較,得出的結果是:非常相似,可以認定是一人所書。

寶河局 寶河局

(周爾墉書法)

通過對比來看,錢文和書法的風格完全一致,字跡高度相似,並且可以看出,書寫者的歐體基礎深厚。這和歷史上對周爾墉的記載是吻合的。
綜上,可以斷定,河南鹹豐年間的寶河局錢文(包括流通錢幣和河局鑄造的紀念花錢)確為周爾墉所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