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倫閣

寶倫閣

寶綸閣,又名羅東舒祠,全稱“貞靜羅東舒先生祠”。位於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系明代中後期磚木結構建築。

基本簡介

該祠堂坐西朝東,包括照牆、欞星門、前天井、兩座碑亭、正門、兩廡、大庭院、大堂、後天井、寢殿及南側之女祠、北側之廚房雜院,規模宏大,占地3300平方米。據羅氏宗譜載,後進寢殿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約1542年),“後寢幾成,遇事中輟,因循垂七十年,危至圯壞。迨萬曆壬子(1612年),諸宗人因謁廟而思祖功,睹遺規而慨締造之不易。”故萬曆王子重新擴建該祠。“寢因前人草創,蓋之以閣,用藏曆代恩綸。”明末孝子吳士鴻手書“寶綸閣”3字匾額,垂掛於閣樓前檐,故後人約定俗成地稱該祠為寶綸閣。

建築特點

欞星門

欞星門,通面闊26.61米,高7.42米,用6根大石柱排成一字形,明間和次間、梢間築以木質欞星門,斗拱承擔前後檐。石柱頂部安有一根90厘米高的短石柱,其上各有1隻石雕“朝天吼”,其勢雄偉壯觀。欞星門之外為一高大弧形照牆。前天井較窄長,兩旁各立碑亭1座,兩方石碑上刻有祠堂有關事跡,其中一方為《祖東舒翁祠堂記》,由呈坎羅氏24世孫、官至戶部左侍郎、並主持該祠擴建工程的羅應鶴撰文。正門為7開間,進深10.3米、高9.2米,兩旁有抱鼓石1對。正門左右次間各置邊門,梢間和盡間為統間,名日“廳事”。正門往後為大庭院,庭院兩旁為兩廡。兩廡通面闊18.78米,進深4.93米,高7.9米。一面披水,流入庭院。兩廡各為5開間,抬梁式構架,臨庭院一面採用木格扇和木鬲扇裝修。前檐設走廊,走廊築有石欄軒。庭院靠大堂一方為花崗石板鋪砌的露台,露台通面闊16,2米,高出庭院0.55米,臨庭院三面築有石欄桿。露台之後為大堂,通面闊25.96米,進深21.23米,高13.6米。5開1間,進深5間。為擴大面積和空間,採用減柱造和徹上明造,山面為穿逗式,氣勢宏偉。堂上垂掛有明代書法大師董其昌手書“彝倫攸敘”大匾,字大過人。緊靠大堂南山牆,建有一女祠。女祠平面呈口字形,上下對堂,坐東朝西,通面闊9.14米,進深19米,高7.8米,3開間。廳堂用於祭祖,神座用來安置羅家先妣之神牌,下堂為一間房,可能是作為收藏與女祠關的物品之用。

寢殿

寶倫閣 寶倫閣

寢殿是整個建築群最為精華的部分,通面闊29.5米,進深10.5米,通高13.91米,其中樓閣高5.1米。由三個3開間加兩個盡間(樓梯間)所組成,共11開間,此種形制在民間建築中實為罕見,可能受當時的封建等級制度所約束。木、石作遍施雕飾,斗拱、雀替、梁頭、駝峰、叉手、蜀柱、平盤斗等木構件,雕飾有各種雲紋、花卉、禽獸圖案。透雕的“鯉魚吐水”雀替,更是生動逼真,玲瓏剔透。前檐台基上的石欄桿、望柱、欄板、抱鼓石等,均用優質黟縣青石料製作,刻有飛禽走獸、花卉雲紋等圖案,典雅工麗。寢殿的梁架,布滿包袱錦彩繪,用筆細膩,圖象清晰,色澤艷麗,實為不可多得的民間彩繪珍品。據傳閣樓是在明萬曆王子年間擴建時重新加上的,故其木構架全部安裝在寢殿檁條上。目前閣樓上尚保25方匾額,實為珍貴。

該祠堂從欞星門到正門、大堂、寢殿,逐步升高,氣勢雄偉。整個屋脊均用花磚砌築,脊頭有獸吻。牆體全部用條磚平砌,抹灰,牆厚18厘米。所有天井、甬道、庭院均用花崗石板鋪砌,階沿位置則用巨大石板鋪砌。室內地面,除寢殿用方磚直鋪外,其餘皆用不同規格的方磚斜鋪。

價值

羅東舒祠規模宏大,結構完整,風格獨特,建築藝術精湛,可稱“江南第一名祠”。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對其進行搶修加固,後又得到美國友人安思遠先生和香港中華文物修復基金會的贊助,自1992年開始進行全面維修復原,1993年11月竣工。羅東舒祠將以其原有歷史風貌,吸引眾多的專家、遊人來參觀、考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