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市鄉

在市古城。 楊家百年屋。 張家窨子。

民族人口

境內漢、苗、侗、三族雜居,其其中苗族10721人,占67%,侗族1992人,占13%。

名勝古蹟

在市古城。原綏寧縣縣址,唐代稱徽州,宋元豐四年(108l年)徽州為蒔竹縣。宋崇寧二年(1103年)綏寧縣,隸屬邵州。1955年縣政府遷往長鋪鎮,歷史悠久的在市才結束了長達千餘年的老縣城歷史。地處湘西南邊陲,是西通廣西,貴州的必經之地,清澈的蒔竹水繞城而過,四周山巒疊嶂,翠林如海,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居住著漢、苗、侗等多個民族。古城建有餘古城牆,開有東、南、西三門,城內主要街道由清一色的石板鋪成,兩邊店鋪林立。城內外建有觀音堂、孔子廟等著名建築,共有九廟、四祠、三會館、兩庵、兩閣、鍾古樓、八角亭、花橋、九龍觀等,處處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人文景觀、宗教文化、民族風情,堪稱最佳旅遊勝地。
高功山哨所。我們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解放全中國,當年領導中國工農紅軍,曾轉戰於湘西南各縣。在綏寧寨市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也寫下了一篇篇戰績卓著的偉大歷史篇章:
1930年12月24日,鄧小平和張雲逸同志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在七星坡和偽城防軍,展開了一場鏖戰,從而一舉攻克了綏寧縣城。後有詩人感於此偉績,賦詩讚誦:“七星高照瑞氣盈,青翠欲滴盡松林;當年紅軍血染地,天靈地秀滿園生。”
1934年9月,任弼時、王震、肖克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八千餘人,由城步進入綏寧,在寨市高功山和七星坡一帶與偽團防隊和義勇軍展開了一場激戰,經過了一天的戰鬥,結果打的偽軍潰不成軍,抱頭逃竄。
寨市老街。清乾隆年間已初具規模,雖歷經兩百年的時代變遷,仍保持著原有的古老特色,是寨市唯一保持完好的舊城老街。龍家祠堂大門上的青石雙龍浮雕及楹聯和沿街灰褐色的店鋪應證著這條老街的歷史滄桑。
昔日整條街中間以青石板鋪成,石板兩側為卵石排就。街道兩邊店鋪毗鄰:客棧、酒後、南雜、裁縫、鐵匠、屠宰、剃頭匠等應有盡有。商賈雲集,生意興隆,相當繁華。
萬民橋(西河花橋)舊址。始建於雍正5年(1727),橋全長26丈,純木結構,共24排,含“舉全縣24里之力”意。分大、小橋。主橋瓦面與小橋瓦面呈梯次狀。橋兩頭為磚砌牌坊,上塑百餘尊佛像。橋中建有飛檐拱角寶塔四層,供著護橋菩薩。橋面鋪墊整齊的青石板,兩邊有休閒的長條木凳,其小橋專供牲畜通過。整座橋建築氣勢恢宏,流光溢彩,為周邊數縣花橋之典範。西河花橋實為休閒、唱歌、觀光為一體的最佳處所。一九五六年八月被大火焚毀。
護林古碑。我寨市雲霧山有一塊南宋建炎二年(ll28年)立的《公示》碑。該碑保存完好,字跡清晰,赫然鐫有“此處風光寶地,先人培植成林,各團所有人等,不得隨意毀壞“二十四個大字。880年前古人亦有如此崇高的護林環保意識,不能不使今人油然起敬。
我縣全境有不同類型的護林古碑達200餘塊,而被損壞,遭失散的石碑就殊難查清。即便如此,座落各地的這200餘塊石碑,仍然聳立在全縣的山林之中。繼續還在激勵著我們群策群力,共護青山的決心。
《仰高亭記》石碑。原立虎溪書院內,即今綏寧縣第四中學,現移置仰高寺前。是嘉靖二十五年(l546年)所鐫立。為原綏寧縣知縣高應冕將任河南光州知州之前,應聞不忍別的即接任縣尹的同時之請所撰。題為《仰高亭記》。其內容揭露了黑暗,也為研究我縣封建時代最高學府虎溪書院創建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
虎溪書院章程碑。今存綏寧縣第四中學校內,清光緒六年(1880年)建造,序言系本縣進士袁寶彝所撰。章程和序言是研究本縣封建時代的科舉辦學的重要資料。
城牆殘段。今位於南門口右側,長約7公尺,為方青石磚築。寨市城牆舊貌,由此可窺一斑。
明朝洪武六年(1373)始用土築。成化六年(1470年)城牆用石改築。清同治三年(1846)再次復修,用青方跺和青磚混合構築。周長二里許,開城門三座(無北門)1946年偽縣衙擬建馬路被拆除。
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為綏寧縣各界人士為紀念盧溝橋事變一周年即(1938年)所建。原立於舊公共體育場。今移置鄉政府前花台內。高3.4米、四棱形,磚體結構,是綏寧縣人民最早緬懷和紀念抗日烈士的愛國標誌之一。
安平鐵鐘。原置與高公山安平觀內,系安平觀遺物,為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所鑄。今懸掛鄉政府前孝思亭內,高150公分、口徑133公分、重約300公斤。鐘體有銘文近千字,內容簡述綏寧縣歷史及復修安平觀和鑄造鐵鐘的經過。今域內若有火警,作敲鳴告急之用。
雲霧山和雲霧寺。雲霧山位於寨市南5公里許,海拔1826米,山峰相對處有個半月形“雲霧山天門”。相對峙的兩座雄峰而成。其狀似騰空欲飛的兩條蛟龍,此風神口的南北峰頂昔日分別修有一個鐵塔瓦岩牆的庵堂。北為朝陽庵,南為寶頂庵。四周山林盡收眼底,可謂群峰起伏,翠林如黛,遠處雲涌霧繞,大小山頂在霧海中時隱時現,美不勝收。此時頗有“羽化登仙”心曠神怡的感覺。難怪昔日知縣王玉輝曾題雲霧山為“雲涌天闕”。清代本縣人龍池雲曾有詩讚嘆:“九天天驕降苞龍幻作東南最峻峰。”知縣王作楷則有傳世名句贊道:群峰煙擁三秋翠,萬壑風生六月雪”。故此雲霧山歷來就是寨市的名景勝地。
雲霧山中庵下建有雲霧寺。始於1982年復修,前有山門,中有天井,後是正殿。兩廂分別建有禪房、飯廳、灶屋等。寺後山峰聳立。樹木蔥鬱,殿宇飛檐角拱。觀音菩薩慈眉善目,賴人親近;十八羅漢則怒目咧齒,使人懼怕。遠近香客,常來膜拜。終日香菸裊裊,罊聲不絕於耳。更增添了佛門聖地的肅穆氣氛。真如正殿楹聯所云:“廟貌巍峨垂千古,神功浩盪揚四方”一樣。近的自不待言,遠的如武陽、李熙、河口、黨坪甚至通道、靖縣的香客也不惜千里,迢迢而。
雲霧寺,實己成為我縣南片矚目的佛門聖地。
高井頭.古井。高井頭古井,據說是南宋時期開鑿,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所謂“高井”,一是源於深。(俯首觀井含有高的意境)。枯水期,要用兩根繩索相接及底,方可舀水。達兩丈多深。二是井沿口高,四塊厚石,每塊分別鑿有石卯、石樺,相嵌按成四方,立於井口。其高約60公分,以防小孩不測跌入。三是據源其水源來自高公山。水源充溢,故至今從未乾枯過。加之水質清澈,甘甜,曾長期是城內最好的飲用水之一。
因長期受桶繩磨礪井沿石口被磨出了數條長達二丈多深,一尺余長的石槽。可見井之古久也。人們在高井後在加一個“頭”字,於是遂成了當地的一個地名:高井頭。比如說“我在高井頭住”寨市人便知曉。時至今日,飲水條件改善,人民不再費時費力來取水了,高井雖水源豐滿,但日久死水也渾濁了。
楊家百年屋。寨市人俗稱楊家窨子,據楊氏第八代子孫,已有89歲高齡的楊通權老人介紹,楊家宅院的開基祖是得貢生功名的楊光羅先祖。從持續擴建,到極盛時期,再到日漸敗落,迄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的歷史。
昌盛時期的楊家宅院,可以說整個蕭牆背皆是楊宅。發展到第三代族堂兄弟達八個。連同妻妾、兒孫、僕人共白幾十人。四周檐牆高聳,院內房屋錯落。石門、木窗皆有雕龍畫鳳。檐階、天井全是一色的雕花青石鋪設。可謂氣派豪華。難怪寨市俚語有:“黃家的銀子,胥家的頂子,龍家的穀子,楊家的房子”之說。
清朝年間,每遇災荒之年,楊家先人也慷慨尚義,心繫災民,逢初一、十五,給眾多的饑民發米以賑濟。此善舉感動當時的知縣,到楊家拜訪,見楊家殷實,家宅眾多,嘆道:“吾縣衙只開三門,你楊家卻開了四門,勝吾縣也!”
世事滄桑,楊家後來逐漸衰敗,房舍典賣而異主。最後剩的楊家窨子、老宅,到解放土改時月分給了貧農。
張家窨子。張家窨子,未建之初,其宅基地,原是楊家大戶人家所有。後來由於張楊兩家聯姻,結了秦晉之好。楊家才送給這塊地皮供張家修建。
據說,張家當時,收谷千擔,縣衙有當官的,也在城內開有店鋪。家底殷實,為人敦厚。至於當初家業開基祖是誰?張家窨子何時建造?因後代子孫張映楷居住洪江。路途遙遠,不便諮詢,而不知。甚是遺憾。
正板古民居。正板古民居位於寨市苗族侗族鄉正板村內。該村落以明代由東山遷居此地的第一代始祖楊正板之名而命名。楊正板,是我縣苗族先祖楊正綰的後裔,遷至此地後,手植的稠樹至今尚有8株健在,而且蔥籠茂盛。這裡,古舊木房、古石板路、古期桿石依舊,古家具、古匾額很多,甚至還有一戶人家保存著其先祖楊進壽擔任清軍軍官的軍用品——防風披帽;也有抗戰期間任河南省秘書長的正板籍楊玉清之子保留的其父親的共用文書和私人書法作品。

低保、五保名單

姓名 家庭住址 姓名 家庭住址 姓名 家庭住址
趙壬姣
(趙松翠)
熬添村大江邊組 楊愛玲 熬添村一組 趙秀開 東門村四組
楊晟先 東門村二組 張德華 西河村七組 胡壬妹 西河村一組
王文衛 西河村一組 龍開良 西河村三組 蔣華興 西河村三組
張先壽 西河村三組 肖昌華 西河村四組 袁乙妹 正板村正板組
楊通慶 正板村在坳組 楊通奎 正板村在坳組 楊光源 正板村在坳組
楊光久 正板村三黨田組 付音 正板村三黨田組 楊桂英 十里舖村四組
楊榮星 十里舖村三組 李明松 十里舖村五組 袁均宏 岩塘村張家組
袁子聰 岩塘村袁家組 蒙已秀 白寨村上白組 李德富 白寨村布機組
楊昌東 蘭家村蘭家組 龍滿枚 蘭家村蘭家組 楊晟龍 高倉村白蠟元組
張有為 江背村小金溪組 張潤妹 江背村小金溪組 夏傳太 利試村夏一組
龍憲新 利試村利試組 張業瑞 大灣村上灣組 雷甲枚 大灣村上灣組
豐盛烈 長溪村八組 於長發 長溪村八組 於新榮 在市鄉敬老院
謝雲姣 在市鄉敬老院 陸有妹 在市鄉敬老院 楊桂梅 在市鄉敬老院
江青秀 在市鄉敬老院 陳昌茂 在市鄉敬老院 梁明仁 在市鄉敬老院
覃美貞 在市鄉敬老院 袁今翠 在市鄉敬老院 董俊秀 在市鄉敬老院
游慶友 在市鄉敬老院 楊光明 在市鄉敬老院 於賤妹 在市鄉敬老院
蔣汝禮 在市鄉敬老院 以上人員為五保戶或五保對象
盧鸞英 李家村漏溪組 龍章程 竹橋村 以上兩人為計育後遺症
以下為低保戶
姓名 貧困原因 家庭住址 姓名 貧困原因 家庭住址
楊晟雲 喪失勞動能力 在市鄉蘭家村 楊晟滿 家庭困難 在市鄉下鐵坡村
龍憲昌 無經濟來源 在市鄉蘭家村 楊光建 負擔過重 在市鄉熬添村
陳俊付 家庭貧困 在市鄉白寨村 蒙正全 殘疾 在市鄉白寨村
蒙正佳 家庭困難 在市鄉白寨村 龍六妹 無經濟來源 在市鄉石門村
光玖 年老體弱 在市鄉正板村 唐友鳳 癱瘓 在市鄉正板村
楊光和 無經濟來源 在市鄉正板村 吳世培 家庭困難 在市鄉李家村
龍章友 殘疾 在市鄉馬田村 楊晟輝 家庭條件差 在市鄉馬田村
夏傳清 年老體弱 在市鄉利試村 龍憲珍 體弱多病 在市鄉利試村
龍章伍 痴呆 在市鄉長溪 易經山 負擔過重 在市鄉長溪村
龍章維 生活困難 在市鄉長溪村 秦裕鳳 家庭經濟困難 在市鄉朝太村
楊芳武 殘疾 在市鄉岩塘村 於光發 家庭困難 在市鄉岩塘村
龔池貴 殘疾 在市鄉高倉村 楊晟蘭 家庭經濟困難 在市鄉高倉村
楊應華 無勞力 在市鄉十里舖村 寧召足 家庭經濟困難 在市鄉十里舖村
范會仁 家庭經濟困難 在市鄉江背村 楊光壽 生活困難 在市鄉江背村
易湘益 家庭困難 在市鄉東門村 易海龍 家庭困難 在市鄉東門村
龍憲光 癱瘓 在市鄉竹橋村 龍憲彬 困難 在市鄉竹橋村
張業鳳 常年有病 在市鄉大灣村 楊昌桂 家庭經濟困難 在市鄉李家村
楊光平 家庭經濟困難 在市鄉李家村 胡炳忠 殘疾 在市鄉西河村
吳道德 經濟困難 在市鄉西河村 楊正貴 生活困難 在市鄉下寨村
楊芳清 癱瘓 在市鄉下寨村 李榮東 弱智 在市鄉下寨村

資源優勢

水利資源豐富,現已建成岩塘電站、東風電站、下寨電站、岩壩塘電站,總裝機容量1250千瓦。正在建的有江背電站及石門電站。有農業用地15588畝,其中水田14221畝,旱地1367畝,有林業用地137432畝,活立木蓄積量50.80萬立方米,楠竹63萬根,森林覆蓋率72.5%。

特色產業

全鄉已初步形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紅薯、玉米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生薑、辣椒、黃豆、油菜、蔬菜等。園地主要種植柑桔、桃子、柚子、葡萄等。養殖業也以養牛、豬、羊、雞、鴨、魚為主。林產品除原木外,還有楊梅、香菇、木耳、茶油、栗子等。境內有工業企業6家,固定資產總額1600萬元。有木材加工廠6家,電站4座,磚廠2個。生態園1個,全鄉有農貿市場2個。

經濟發展

2006年,完成全鄉國內生產總值6810萬元,同比增長13.5 %;完成財稅總收入104.18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07元,同比增長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