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人手冊

《寧波人手冊》分為寧波概況、大事記、城市文明、公益慈善、優勢與展望、文教事業、民風民俗、名人與商幫、經濟、交通、體育事業、醫療養老、政策法規、辦事指南等近20個章節,系統地介紹了寧波的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方面內容,立體再現了寧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封面封面

寧波人手冊》分為寧波概況、大事記、城市文明、公益慈善、優勢與展望、文教事業、民風民俗、名人與商幫、經濟、交通、體育事業、醫療養老、政策法規、辦事指南等近20個章節,系統地介紹了寧波的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方面內容,立體再現了寧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圖書目錄

一、寧波概況
二、寧波大事記
三、文明創建
四、寧波優勢
五、寧波展望
六、寧波名人
七、寧波商幫
八、寧波公益慈善
九、寧波民俗文化
十、寧波文教
十一、寧波交通
十二、寧波經濟
十三、醫療衛生
十四、寧波體育
十五、寧波養老
十六、寧波會展
十七、政府機關
十八、政策摘要
十九、辦事指南

書摘

寧波小傳

寧波春秋戰國時期為越、楚轄地。吳越爭霸,越王勾踐十年臥薪嘗膽大敗吳王夫差。周元王封勾踐為伯爵,勾踐築城於句余,以表彰霸功垂示子孫,改稱句章(今江北區乍山鄉城山渡一帶),此為今寧波境內有城之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制,設郡縣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個縣,歸屬會稽郡。據說,當時海外人民到寧波來集貨貿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今育王寺附近),並在此設立鄮縣。漢朝時,這三個縣的範圍大致是:鄞縣包括現在的市區、西南郊和奉化東南一帶,縣治在今奉化白杜;鄮縣包括江東區以東,鄮山以北的地方,縣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谿一帶,縣治在今江北區乍山鄉城山渡附近。自漢到南北朝,建置和範圍沒有大的變化。到了隋代,把鄞、鄮兩縣都併入句章,縣治設在小溪(今鄞縣鄞江橋)。唐武德年間廢句章縣,還舊餘姚縣地,置姚州。原句章、鄞、鄮3縣地析置鄞州,是為寧波歷史上建州之始。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稱為明州,把鄮縣分成鄮、奉化、慈谿和翁山(今定海縣)四縣、歸屬明州。州治開始在小溪,後來就遷到三江口。764年(廣德二年)象山縣由台州劃隸明州。元和年間,又在鄮縣東面設一望海鎮。長慶元年(821年),遷州治於今市區三江口,築子城,為建城之始。乾寧五年(898年),又築羅城,為老城區之雛形。五代時,州縣合治,鄮縣也改稱鄞縣,望海鎮改為望海縣,後又改為定海縣(即今鎮海縣),又把象山也劃歸明州。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國縣(即今定海縣)。這樣,明州範圍就大體上包括後來寧波的鄞、慈、鎮、奉、象、定幾個縣。南宋理宗時,把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又改稱慶元路。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後,因“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又改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與明朝的國號相同,就改為寧波府。由於當時的鎮海縣還叫定海縣,明州又緊靠鎮海,取“海定則波寧”之意,改名寧波,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中國城市人手冊

中國城市人手冊高端論壇:

由《溫州人手冊》發起主辦,《成都人手冊》、《長沙人手冊》、《瀋陽人手冊》、《深圳人手冊》、《南昌人手冊》、《三門峽人手冊》、《濟南人手冊》、《蘭州人手冊》、《西安人手冊》、《哈爾濱人手冊》等協辦的“首屆中國城市人手冊高端論壇”2006年9月21日在浙江省溫州市召開。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湧現了近30家城市手冊。城市手冊的蓬勃發展,給中國各大城市提供了一個對外宣傳,對內方便市民工作學習的視窗;城市手冊的不斷增多,也預示著中國城市文化的發展和生活文化的蔓延。

在《溫州人手冊》的積極倡導下,《成都人手冊》、《長沙人手冊》、《瀋陽人手冊》、《深圳人手冊》、《南昌人手冊》、《三門峽人手冊》等城市人手冊高端在溫州實現了首次集會,《濟南人手冊》、《蘭州人手冊》、《西安人手冊》、《哈爾濱人手冊》等分別對論壇發來了賀信賀電。這次會議對促進各城市人手冊的交流,加強城市人手冊的橫向聯合,辦好城市人手冊,促進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而顯著的作用。

論壇通過了《中國城市人手冊高端論壇宣言》,並正式表決通過第二屆全國城市人手冊高端論壇的主辦城市和時間。標誌著中國城市人手冊總編輯、總經理、總策劃等高端領導會晤的年會機制——中國城市人手冊高端論壇的正式確立。

據2009年四月份資料顯示,全國城市手冊已經達到118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