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方史話叢書:賀蘭史話

寧夏地方史話叢書:賀蘭史話

《寧夏地方史話叢書:賀蘭史話》旨在以寧夏多元文化為主線,分門別類,按照地域和行業來分類,以重大歷史事件來陳述,打造一整套寧夏地方歷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此書不僅展現了寧夏歷史文化的不同側面。而且系統介紹了寧夏歷史發展進程,是彰顯寧夏歷史文化特色、打造寧夏歷史文化品牌、促進寧夏歷史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

內容簡介

羅昀主編的這本《賀蘭史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方誌辦規劃編修的《寧夏地方史話》叢書的一個分冊。全書約30萬字,以歷史事實為依據,採用大量的趣味性的敘事故事,從賀蘭縣燦爛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傑出的人物、秀麗的山川幾方面將賀蘭縣自秦漢魏晉以來的歷史沿革、文化底蘊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

圖書目錄

橫空出世賀蘭山 大漠長河落日圓
石頭畫裡藏玄機 未解之謎待後人
西夏離宮留遺址 元昊貪色喪黃泉
雙塔駢影拜寺口 宏佛巍然王澄堡
康熙夜訪洪廣營 逸聞趣事至今傳
孫殿英兵犯寧夏 奪地盤激戰賀蘭
立崗來了劉志丹 星火燎原一片紅
隱形戰士李振邦 為民縣長賀自正
塞上江南說特產 魚米之鄉話作坊
著名學者勉維霖 愛國阿訇馬福龍
二炮將軍楊再文 田徑飛人李永清
皮影世家張文秀 回族編劇保元璋
捐資辦學添麗景 盈門桃李笑春風
前鋒公社宣先聲 生產隊里話春秋
著名作家陷逆境 幸逢摯友點迷津
寧夏改革第一縣 包產到戶在賀蘭
移民屯墾話京星 寧夏都是外來人
京星農場“大人物”總統遺孀在賀蘭
宗教文化呈異彩 民問藝術見純真
賀蘭山下果園成 塞北江南舊有名
傳聞趣事鄉土情 地名文化意蘊深
鍾靈毓秀風水地 美蔬佳果魚米鄉
弧形綠帶拱首府 流光溢彩新賀蘭
後記

後記

2010年4月,賀蘭縣史志辦按照自治區方誌辦的安排自行編撰《賀蘭史話》,該書通俗易懂,主要介紹了賀蘭燦爛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傑出的人物、秀麗的山川,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記述了賀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發圖強、艱苦創業的光輝歷史。該書從策劃、查閱徵集資料、整理編輯、付梓成書,得到了區、市主管部門和賀蘭縣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自治區方誌辦主任邱新榮,中共銀川市委副書記、賀蘭縣委書記杜銀傑,原銀川市委常委、賀蘭縣委書記馬凱,縣長鄧彥芳,原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董建華,縣委常委、統戰部長沈學文等領導對該書的編纂非常重視,親臨實地指導,解決實際問題,對該書提出了寶貴意見。並對該書的編寫給予高度評價,同時對全體編輯人員給予了極大地鼓勵和關懷。
賀蘭縣域雖然歷史悠久,但由於建縣(包括寧夏縣)時間不到300年,秦漢魏晉以前的史料頗為缺乏,而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史料相對較多。我們將所蒐集的史料加以考證,共列出61個專題,最終選定了27個專題,意在概略反映賀蘭縣歷史發展的軌跡和脈絡。
在撰寫過程中,本著史料多就多寫,史料少就少寫的原則,有什麼史料就寫什麼,有多少史料就說多少話,所舉先賢時俊之說,必舉其出處。力爭使書稿達到史實確鑿、布局完整、表述恰當、可讀性強。
書稿完成後,經多次修改,又經自治區方誌辦主任邱新榮審閱並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見,還承市、區志辦審閱,保證了書稿的文圖質量,在此對他們的辛勞表示由衷的謝意。除此之外,書中還收錄了近100幅珍貴照片。
在書稿校對過程中,賀蘭縣立崗學區教師袁春燕等同志也給予極大幫助。該書在撰寫過程中,還借鑑、參閱了《嘉靖寧夏新志》《寧夏三馬》《西夏史》《寧夏歷史》《銀川文史資料》《賀蘭文史資料》《賀蘭縣誌》等志書的部分資料,值此向井笑泉、謝文慶、胡文臻等賢達摯友及賀蘭縣史志辦的全體員工一併表示誠摯的謝意。
由於時間倉促,所寫史話內容與賀蘭縣悠久豐富的歷史、鮮活生動的現實生活相比較,我們只是擷取了幾朵浪花,拋磚引玉給讀者朋友提供一個尋訪賀蘭大地歷史文化寶藏的線索。
此書系新創,難免出現不足之處以及有些史料遺漏,敬請廣大讀者朋友們在尋幽探隱時,以您的新發現、新理念、新思路來批評指正,彌補本書缺憾。
編 者
2013年4月1日

序言

賀蘭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北郊,東臨滔滔黃河,西依巍巍賀蘭山,南接銀川市區,北臨國家5A級旅遊景區沙湖。縣城距銀川市區8公里,距銀川火車站15公里,距河東機場20公里。境內地勢平坦、交通便利、通信發達、物流暢通。包蘭鐵路、京藏高速、銀川繞城高速和109、110國道穿境而過,西線有西夏王陵、鎮北堡西部影視城等聞名全國的旅遊景點,境內有賀蘭山岩畫、新石器時期遺址、古漢墓遺址、拜寺口雙塔、宏佛塔等歷史古蹟和黃河古渡、黃河濕地等自然景觀。唐代詩人韋蟾的“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和清代詩人法海的“若說良田無限好,風光誰亞小江南”便是賀蘭湖光山色、魚米之鄉的真實寫照。
賀蘭縣居寧夏平原中心地帶,西為賀蘭山麓扼塞,東有黃河穿境而過。賀蘭巋然,長河不息,正是賀蘭縣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真實寫照。
悠久的歷史,絢麗的文化,形成了集黃河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屯墾文化於一身的賀蘭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奠定了賀蘭人民純厚樸實的文化基礎,並且影響著一代代賀蘭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文化是一種歷史產物,它既有民族性和時代性,又有創造性和地域性。
《賀蘭史話》一書的出版發行,無論是對了解賀蘭、認識賀蘭,還是投資賀蘭、發展賀蘭、致富賀蘭以及為專家、學者們提供詳細的認知史料和風土人情,皆善莫大焉。
《賀蘭史話》回顧賀蘭縣往昔歲月,探索賀蘭縣歷史文化,展望賀蘭縣美好未來,對賀蘭縣上下幾千年、縱橫幾百里的歷史概貌,作了較為科學的梳理。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了地處寧夏平原的賀蘭文化所具有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深刻內涵和博大胸懷,形成了賀蘭人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不懈精神,產生了尊重大自然、尊重人民、追求“天人合一”的文明意識。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遊牧文化所產生的岩畫;農耕文化所產生的惠農渠、唐徠渠、漢延渠;民族文化所產生的拜寺口雙塔、王澄塔以及眾多的清真寺、寺廟教堂等;移民屯墾文化所產生的堡寨、邊塞地名、飲食起居、風俗習慣等,不斷豐富東方和西方、內地和邊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進而形成了氣度恢弘、心態開放、吸納消化的賀蘭文化。賀蘭文化不僅留下了中華文明的種種印痕,更涵蓋了寧夏黃河文明的博大精深,這正是《賀蘭史話》的真實寫照。
賀蘭縣實際上是一個多元文化城市,居住人口來自全國,民族多達數十個。早在遠古時期就有遊牧民族聚落,到秦唐時期其版圖不斷擴展。佛教、儒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都能和諧共處於黃河之濱、賀蘭山下,顯示了賀蘭人猶如黃河浩浩蕩蕩的博大胸懷,以及頗為寬鬆的文化生態環境。
民國初期,芬蘭商人維利俄斯在賀蘭洪廣營開辦的甘草膏廠,第一次使用機器,開寧夏省工業之先河,在近代工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在近代史上,賀蘭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件:諸如孫馬大戰,孫殿英8萬大軍的軍部指揮所就設在張亮光湖的鄭家莊;劉志丹、謝子長、高崗在立崗成立的學兵隊黨支部,是陝北革命最早的火種之一;寧夏建省後考入北京大學東語系的,台正綱、馬福龍也出生在賀蘭縣:賀蘭山岩畫是賀蘭人發現並宣傳出去而聞名世界的文化古蹟;新中國成立後全區第一個人民公社成立在賀蘭;全區率先進行土地承包責任制也在賀蘭:更為人們所關注的現代農業創新,賀蘭也走在全國前列等。從某種意義上講,賀蘭縣雖然僻處內陸,但在改革創新風氣之先方面。絕不遜於一些沿海發達地區。
賀蘭縣在歷史上重文興教、培人德性、浚人智慧、振人精神,因此人才輩出,各有建樹。如革除積弊的循吏賀國正;篤學成才的解放軍中將楊桓;才華橫溢的回族學者冶正綱、勉維霖、馬福龍;為官一任,為民辦事的縣委書記郝廷藻、李志亮、白雪山等;著名的田徑飛人李永清等。在文學創作方面:著名作家張賢亮題寫書名的、第一部《賀蘭文學作品選》在銀川市屬於首創;銀川市第一部長篇小說也出自賀蘭作家程量之手:還有獲曹禺獎的戲劇家保元璋;在全區多次獲文學獎的回族作家袁俊生等,為賀蘭縣文學的繁榮以及擴大賀蘭知名度做出了貢獻。
賀蘭縣自古就開渠自流灌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不毛之地變成聞名遐邇的瓜果蔬菜城。賀蘭人十分重視人居環境的幽雅與舒適,所以賀蘭湖泊遍地,盡得河水清靈之氣,利用黃河水營造農田、果園、菜園,形成弧形林帶,拱衛城市鄉村,成為全國聞名的文化之鄉、魚米之鄉、創業之地、宜居之地。
賀蘭人具有不斷進取、善於吸納中外優秀文化,尊重自然,注重生態平衡等理念的優秀傳統,這也是賀蘭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至今仍有積極意義,值得發揚光大。
塞上江南,神奇賀蘭,民風純樸、人傑地靈、文化多樣、景色宜人。尤其是賀蘭縣地處銀川市北大門,具有先天的區位優勢:有生態紡織園、德勝工業園、暖泉工業園和清真食品製造、汽車4S店、新型建材、商貿物流、機械電子等支柱產業集群優勢:有與銀川市區同城化的交通樞紐便捷優勢;有10萬畝水產養殖面積優勢;有20萬畝大地蔬菜、50萬個蔬菜大棚優勢以及科教文化基礎優勢。借西部大開發之東風,領寧夏發展之先,引古以為今用,推陳方能出新,厚積然後薄發。弘揚優秀文化傳統,以利加快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無疑是出版《賀蘭史話》的旨意。
築得暖巢引群鳳,大鵬展翅翔賀蘭。賀蘭將奉獻萬年靈氣,千年輝煌,踏著西部大開發滾滾熱浪,致力於“幸福賀蘭”的建設,構築平等競爭的創業平台,創建投資者理想樂園,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最佳化投資環境,以通衢八方之便,以物產豐富之利,搶抓機遇,與時俱進,為一切參與賀蘭經濟建設的有志之士搭建投資興業發展平台,以開放型經濟的輝煌業績在賀蘭這片希望的熱土上共創美好未來。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對文化建設賦予了新的內涵和要求,也為今後賀蘭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賀蘭史話》一書的出版發行,有助於廣大讀者了解賀蘭、認識賀蘭;有助於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祖國愛家鄉教育:更有助於“文化賀蘭”的建設、旅遊觀光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是為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