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雅

察雅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地區中南部。察雅縣自然資源豐富,礦產主要有鐵礦、銅礦、鉛礦、煤礦等,旅遊景點主要有吉塘酉西溫泉、煙多寺、香堆向康大殿、旺布摩崖造象等。

地理位置

察雅縣地處東經97°02′—98°05′,北緯30°01′—31°01′。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地區中南部,東接貢覺縣,南芒康、左貢縣,西隔怒江與八宿縣相望,北與昌都縣毗鄰。縣駐地距昌都鎮96公里,距拉薩市1200公里。縣域東西最大距離18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26公里。土地總面積8413平方公里。

政區沿革

察雅在藏語裡是“岩窩”的意思。清代史料中寫作“乍丫”或“扎雅”相傳17世紀中葉,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嘎曲·扎巴江措在克貢村附近山頭的懸岩下修行,後人就把他修行的地方叫作“察雅”。察雅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居住唐朝時屬於吐蕃王朝的統治範圍,元朝時為亦思馬爾甘萬戶府的轄地,明朝初年隸屬於磨兒勘招討司,清朝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皇帝冊封麻滾寺第四世活佛羅桑郎吉為那門漢。並賜“講習黃法那門漢之印”,敕封察雅全部土地為其采邑,百姓為其屬民。清末,趙爾豐在川邊施行改土歸流,察雅亦在改流之列,並於1911年在察雅設理事官,1912年川督尹昌衡在察雅正式設縣,1915年後察雅歸西藏地方政府管轄,改稱察雅宗,設立“拉讓”府,1951年1月察雅宗解放委員會成立,1959年10月察雅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昌都地區管轄。

地形地貌

察雅地處橫斷山脈北部,瀾滄江中游東岸,山高谷深,溝壑縱橫。河谷最低處海拔2900米,全縣平均海拔3500米。地勢東、北、南部略高,西部偏低,中部系河谷地帶。境內主要山峰有冬綽峰,海拔5524米,為縣內最高峰。

氣候

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型氣候。日照充足,乾濕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1℃,1月份平均氣溫-1℃,7月份平均氣溫19℃。日平均氣溫5℃以上持續時間,河谷地帶在200—250天之間,日平均氣溫0℃以上持續時間在300—330天之間。平均無霜期180天。平均年降水量為350毫米,大部份集中在7—9月。

水文

瀾滄江縱貫西部山谷,境內流長約90公里;麥曲河是縣境內最大的河流,全長約138公里,發源於縣境東南部的昂地山,在竹卡村匯入瀾滄江。總河長1428公里,年徑量流量21.9億立方米。

旅遊

主要旅遊景點有:
向康大殿:位於香堆寺。因殿內有被尊稱為“天生”彌勒佛的菩薩石像而聞名於藏區。關於這座古剎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清史》記載:說七覺士之一的巴閣·貝羅雜那曾經至康區俄額地方彌勒佛殿講經,據此推算,大殿早在赤松德贊時代就已存在;二是當地人的說法,相傳文成公主進藏時,在俄額埋下一個伏藏,若干年後長成了一尊石佛,被農民犁地時發現,農民們想把石佛像搬個地方,可是剛搬離地,天空中就響起驚雷,嚇的大家不敢再搬動它。當八思巴路過時,認定那就是彌勒佛,並把自己的袈裟披在這尊石佛上,當地民眾就在此地修建了向康寺以後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昌都向巴林寺的創建者向生·西繞松布以及四、五、七、十世達賴和七世班禪等高僧都曾去寺內朝拜。清朝乾隆皇帝於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欽賜“闇黎淨地”匾額一方,懸掛於大殿正門,門兩側立有兩塊刻有漢文的石碑。
遍知佛殿:又譯作“大日如來殿”,位於旺布鄉仁達村。殿內有一組摩崖石刻像,居中的是大日如來佛,左右有8個隨行弟子和2個飛天女神,下面有31行吐蕃時期的古藏文文字和近80個漢字。藏文涉及到吐蕃和政治、宗教、文化、藏漢文字交流等內容。據專家考證,摩崖石刻屬赤德松贊時代,年代早於拉薩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
隆龍石雕群:位於王卡鄉隆龍溝的1座殿堂里。石雕群高約1米左右,其中主供佛為十一面觀世音,其餘有釋迦牟尼、大日如來、文成公主、唐東傑布等。傳說有上千年的歷史,石雕群巧妙地利用了石頭的自然原形,略加雕刻而成,其手法之精巧,風格之獨特,為康區石刻少有。
角克寺:是西藏最大的尼姑寺,位於旺布鄉角克村。由益西扎於1894年前後修建,屬格魯派。
察雅,清史中寫作“乍丫”、“札雅”,在藏語中是岩窩的意思。
相傳十七世紀中葉,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嘎曲,扎巴江措在克貢村附近山頭的懸岩下修行,於 1681 年創建扎西央啟寺(即現在的察雅寺),從此開始了這一帶格魯派的弘傳,並很快取代了其它教派,成為該地區最大的政教勢力。後人就把他修行的地方叫做“ˇ”(ZHAYA),直接音譯為“乍丫”,但這二個漢字的組合顯得毫無意義,因此在官書中將其寫成“札雅”,使其具有文雅之氣。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札雅歸邊務大臣趙爾豐管轄。次年,趙爾豐推行改土歸流,據《趙邊務咨部擬改察木多、乍丫為地方理事官章程》記載:……察木多、乍丫兩處地方系呼圖克圖管理收糧等事,橫征苛稅,民不聊生。宣統二年,(1910年)經蠻民呈控,已為之改定章程,出示曉諭,在案詞治一項,該呼圖克圖,原不管理,專委倉儲巴一名聽斷,以賄之多為分理之曲直,蠻民不服,往往赴藏控案。現以喻百姓……改為理事通判,專管民間裁判事宜……” ,故在1912年正式設縣時,將“札雅”改寫為“察雅”,推測有“察雅言二納之”之意。歷史上察雅政教中心有兩處,一處在煙多(清時稱菸袋塘),一處在香堆。察雅寺原建在王卡附近,稱卡撤頂寺,後遷至煙多。大約在唐朝晚期,在香堆建立分寺,煙多寺成為瑪貢寺(母寺),香堆寺為布貢寺(子寺)。香堆的向康大殿有一彌勒自生佛聞名藏區,佛教日興,逐漸發展成為察雅的政教中心,成為歷代統治者統治的治所,察雅設縣時,在香堆和煙多分設公所,分別叫作上公所和下公所。察雅“拉讓”政府也在香堆和煙多分設統治機構。察雅縣人民政府成立後,選定煙多為縣人民政府所在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