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順鎮

富順鎮

富順鎮位於縣城東北23公里處,幅員面積65.8平方公里,轄3個辦事處、1個居委會、20個村、169個社,總人口24155人,耕地面積24619畝。蘊藏有膨潤土、食鹽、天然氣、石油等礦產,現有膨潤土開採場3處、油氣井1口。建有紙廠、建築公司、農具廠、鋼門窗廠、建材廠、糧站機麵廠等骨幹企業。省道唐巴公路過境10公里,縣道富秋公路過境12公里。有中學2所,國小20所,衛生院4所.集鎮面積已達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00人。

基本信息

地理概述

富順鎮富順西湖
富順鎮位於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城東北23公里處,幅員面積65.8平方公里,轄3個辦事處、1個居委會、20個村、169個社,總人口24155人,耕地面積24619畝。蘊藏有膨潤土、食鹽、天然氣、石油等礦產,現有膨潤土開採場3處、油氣井1口。建有紙廠、建築公司、農具廠、鋼門窗廠、建材廠、糧站機麵廠等骨幹企業。省道唐巴公路過境10公里,縣道富秋公路過境12公里。有中學2所,國小20所,衛生院4所.集鎮面積已達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00人。

三台縣富順國中位於三台縣東部丘陵山區,自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辦學開始,素有“斗山書院”之雅稱,已有139年辦學歷史,歷經滄桑,發展至今,已成為縣內有名的農村市級“示範國中”。共有1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32名,共有教職工44名。

富順縣自公元567年建縣至今,已經走過了1438年的漫長曆程,是中國井鹽的發祥地之一,自貢市的第一口鹽井——富世鹽井就誕生在這座古老的縣城,曾因鹽業、農業並盛而富甲全川,被譽為“銀富順”。富順縣位於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在自貢、內江、瀘州、宜賓四市之間,轄26個鎮鄉,總人口102萬人,幅員面積1333平方公里,是一個典型的丘陵人口大縣、農業大縣、產糧大縣。

經濟狀況

富順鎮富順人民義務宣傳
200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55.75億元,財政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9666萬元,比上年增長20.6%。工業以化工、食品為重點,建材、能源為兩翼,國內最大的、氟橡膠科研、生產基地,省內同行業處於領先地位的變壓器生產企業均在富順。2005年轄區內工業總產值完成50.5億元,比上年增長30.97%;56戶規模企業工業總產值19.44億元,比上年增長51.73%。

農業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條件有利於農業生產,主要農產品在四川占有重要地位,是四川農業大縣。以筍竹、甜橙、黑山羊、再生稻等十大產業示範帶為依託,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被批准為國家商品糧、優質水果、瘦肉型生豬、黑山羊板皮基地縣,筍竹發展勢頭強勁,再生稻在四川獨樹一幟。全縣每年轉移農村勞動力30餘萬人,勞務收入10億元左右。2005年糧食總產量達41.67萬噸,增長3.07%。農業增加值增長6%。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1.1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95元,達3128元,增長10.41%。縣城建成區面積10.5平方公里。

富順工業以化工、食品、建材、能源為基礎,創立了富順香辣醬、牛佛烘肘、西湖茶葉、東方變壓器等名優品牌。2002年以來,富順工業生產緊緊抓住“兩個龍頭、四個產品鏈”,努力培育工業經濟發展新增長點。一是以晨光為龍頭,重點發展有機矽、有機氟、環氟樹脂三大系列產品;二是以富益電力為龍頭,發展機電業及其耗能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三是發展涉農工業。利用富順農業優勢,大力開發優質農副產品——食品加工產品鏈,蠶桑——絲及紡織產品鏈,豬牛羊養殖——冷飲食品及皮革等產品鏈,經濟林木——林化工及中成藥產品鏈。

本地資源

富順鎮富順一中
富順人傑地靈,自古享有“才子之鄉”的美譽。明代,富順人考中進士139人、舉人492人、貢生386人,著名人物有景泰十才子之首的晏鋒、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過等。清代,全縣考中進士31人、舉人315人、貢持477人。此外,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弟、紅軍將領鄧萍、革命烈士江竹筠、四川報業第一人宋育人、厚黑學創始人李宗吾、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鄧必堅、川南才女賴雨等,都是富順這片熱土孕育的優秀兒女。

富順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一城(縣城及環城景區)、一江(沱江)、一山(青山嶺)、一鎮(獅市鎮)、一溝(五條溝)”,縣城區內分布有文廟、西湖、劉光弟墓、五府山、鍾秀山、千佛寺、讀易洞、謝持故里、鐘鼓樓、文光塔、鎖江塔及其下面的天然石佛、牌坊等眾多景點。

富順豆花誕生至今已經有1200年的歷史了。最早發明豆腐(當時還不叫豆花)的是西漢一個叫劉安的人。當時因鹽業發達,手工工人、居民和客商增多,豆腐食品供應量大增,一些等著吃早飯的客人,實在沒有耐心等待豆腐成型加工成為菜餚端上桌子,有人便忍不住跑進廚房去了,見鍋內還慢悠悠煮著嫩豆腐,於是急叫老闆“快舀上來!”,由於沒有充分凝固,無法煎炒,只得用鹽水蘸著做“下飯菜”,令“飢不擇食”者大為驚喜的是,這嫩豆花比起煎炒的老豆腐更加鮮美可口。富順豆花真正揚名巴蜀,主要得力於縣城東門口開豆花店的老闆劉錫祿。他集全城各豆花店之長,專心研製豆花和蘸水的精妙技術,創造了一套自己的“秘方”,形成了風味與眾不同的蘸水,使之成為富順的一絕。如今的“美樂”牌香辣醬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遠銷美國、加拿大、南非、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及港、澳、台地區。其產品還榮獲部、省等40餘項重獎,被譽為“富順一絕,香辣之冠”。

發展過程

富順鎮富順鎮
改革開放的和煦春風,吹暖了山川大地,吹綠了廣袤田野。富順農業在黨中央先後制定的10個1號檔案指引和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從一個丘陵大縣基礎設施極差、生產經營方式落後、農產品產量低下、生態環境脆弱的貧窮落後面貌,隨改革開放30年的大潮逐浪翻滾,發生了巨大變遷。

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看富順農業的發展征程,多年來,富順農民在分散和落後的生產經營方式中掙扎,並受到“三級所有,改為基礎”體制框框的束縛,難於走出貧窮落後的困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委、縣政府致力於推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農民民眾的積極性,全縣農業走上了新的發展征程。從1979年開始,全縣農村推行了分組作業、定產、定工責任制,並增劃自留地和把田坎下放給農民。1980年,形式多樣的生產責任制逐步推行。1982年以後,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基本穩定下來。1983年實行“政社分開”後,又先後實行了第一輪、第二輪農村土地承包,並相應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加強了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管理和服務。近年來,全縣農業進一步走上科學發展之路,引導農民民眾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並推行土地合理流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對全縣農業發展的助推,如一汪活水流進田野山川,迸發出農業發展的勃勃生機。與此同時,全縣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民負擔的取消,到糧食直補等多種補貼,為農民民眾在新農村建設之路上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農業變遷

富順鎮農業生態基地
隨著農業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推進,以及新品種、新技術的不斷推廣,富順農村經濟發展節節攀升。1978年,全縣農林牧副漁總產值僅為1.06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48元;而到2007年,總產值已達41.12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68元,分別增長38倍和82倍。

全縣糧食生產在1978年總產僅為31.86噸,平均畝產243公斤。隨著雜交稻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套用,到2007年全縣糧食總產已達41.46萬噸,平均畝產410.7公斤,分別增長30%和69%。特別是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探索試驗成功,使全縣“中稻——再生稻”這一稻田耕作制度得以穩固,總產已逐年增加到5萬噸以上。2007年,富順縣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

種植業迅猛發展,畜牧生產連年翻番。全縣牧業產值在1978年時不足1000萬元,而在2007年便遞增到171534萬元,增長172倍;肉類總產值也從1978年的不足4000噸上升到2007年的125782噸,增長32倍。牧業總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52%,撐起了農業“半邊天”。

30年來的林業建設,改寫了富順生態脆弱的歷史。全縣已有林地面積33.43萬畝,比1978年的8.49萬畝增加了24.94萬畝;森林覆蓋率也從1978年的10.2%增加到2007的27.74%。林業建設使全縣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更令農民民眾欣喜的是,全縣水利工程建設得到長足發展,絕大部分鄉村再不為生產用水犯難。截至2007年,全縣已有水利工程8575處。其中:水庫120座、山平塘7734、石河堰524道、固定提灌站197處,同時還有配套渠道914.9千米。各類工程蓄、引、提水能力已達14628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9.7萬畝,有力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

特色優勢

富順鎮富順鎮中學
富順農業走上改革發展之路,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著力打造優勢農產品基地及品牌,經過多年的努力,基地建設和品牌打造已凸顯了可觀的效益。全縣已建成以代寺、童寺為核心的優質中稻——再生稻生產基地20萬畝,以互助、東湖為核心的優質甜橙基地5萬畝,以長灘、富世為重點的優質蔬菜基地6萬畝,以懷德、趙化為中心的優質高果基地3萬畝,以飛龍、安溪為重點的蠶桑基地2萬畝。全縣已有4個省級、11個市級、6個縣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年產品銷售額達27億元。

已有市、縣級農產品規模基地23個,面積約36萬畝。其中,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0個,面積41.5萬畝,綠色食品種植面積26萬畝,省級標準化示範區3處。全縣已有14.8萬畝水稻、15萬畝高粱、15萬畝小麥被認證為“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富順紅高粱及長灘鎮4個蔬菜品種被國家評為綠色食品。“巧媳婦”大米和“美樂”香辣醬評為“四川省著名商標”、“美樂”香辣醬被評為“四川省名牌產品”、“巧媳婦”大米和“田玉”牌大米獲“中國糧食放心米”稱號。

1978年以來,各級加大了對畜牧生產的投入,先後開展國際級黑山羊板皮出口生產基地,商品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秸稈養牛示範縣項目及省級水禽商品基地、畜牧“一三五”工程、發展商品肉羊、三元雜交豬基地等項目建設,促進了全縣畜牧業的快速發展。1990年以來,全縣又先後實施了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綠色草命,一個綠色富順、生態富順展現在世人面前。

前景展望

富順鎮政府委員會
富順縣委、縣政府緊密圍繞黨中央及省委、市委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部署,編制出“十一五”全縣新農村建設規劃,以“五線四片三點”為重點,確定45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掀起了全縣新農村建設熱潮。這批示範村突出產業支撐,突出基礎設施建設,以“金土地工程”、省級試點示範村、農業綜合開發、新村扶貧、標準糧田建設等重點項目為載體,在主導產業發展、技術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改造等方面已初顯成效。

與此同時,全縣以整體推進扶貧新村建設為核心,推動貧困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全縣已建扶貧新村47個,已投入資金4000多萬元,有效解決了村社道路及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和農戶生產生活設備,並分別使主導產業走上了發展之路。在實施產業、科技、村道、勞務、移民、衛生等扶貧項目中,使貧困村農民逐步擺脫貧窮落後的困境,走上了治窮致富之路,煥發出新農村建設的巨大熱情。

縣委、縣政府抓住富順被確定為擴權強縣、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雙試點”的機遇,進一步推進“三農”工作,著力於農業產業化發展,著力於土地流轉,著力於發展“歸雁經濟”,著力於多措並舉和挖掘潛力,使全縣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更上台階。全縣城鄉統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熱潮迭起,廣袤的田野灑滿了金色陽光。30年滄桑歲月,30年地覆天翻。富順農業在改革開放中發展,沐浴著黨的雨露陽光,走向更加絢麗的輝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