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陳伯璣金陵

明人王士禎所作七言絕句,為贈別友人之作。

作品原文

東風作意吹楊柳,綠到蕪城第幾橋?

欲折一枝寄相憶,隔江殘笛雨蕭蕭。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懷友詩。陳伯璣名允衡,江西建昌人,與作者稱得上知音。當初春時節,“東風作意”吹綠了楊柳枝條,王士稹見柳而思人,遂有此作。

此詩感情變化曲折而有層次,懷友之情並不和盤托出,而是蘊含在東風、楊柳、殘笛、雨瀟瀟幾個鮮明可感的意象之中。初春了,東風似也解人意,著力有意地催綠了楊柳,提醒人們該是相思的季節了。“綠到蕪城第幾橋?”以設問句式提出,顯得別有情趣:楊柳該是綠到當年話別的橋頭了吧?“蕪城”即指揚州。詩之所以不寫“揚州”而用“蕪城”又別有深意。揚州曾有過“白楊早落,塞草前衰。稜稜霜氣,簌簌風威”(《蕪城賦》)的荒蕪景象,而眼前“蕪城”綠柳飄拂,碧玉雕成,萬象復甦,詩人思友之情亦隨草木一同復甦、萌發了。於是就有了“欲折一枝寄相憶”的念頭。折楊柳贈別是古來風俗,詩人循此古風,欲折一枝而贈與友人,以寄相憶之情,這是很自然的,未足稱奇。但本句的意義承接和構思之所以顯得平平,正是為了突出下一句的神來之筆。“隔江殘笛雨瀟瀟”,這是本詩的精華所在,最能體現詩人所標舉的“神韻”究竟為何物,最耐人尋味:正當詩人動起相憶之念時,從長江的對岸,也傳來了斷斷續續的笛聲。這笛聲在此際出現,顯得多么發人遐思!或許,這是知心的好友心有靈犀一點通,雖然為大江所阻,但他們心氣相通,好友已想到了詩人正在憶念自己,故雖然東風還只綠到蕪城,楊柳還未出現於金陵,他也為了回報詩人的相思,吹奏起了清越的長笛。若確是如此,詩人自該是激動萬分了,但在末句中,卻沒有絲毫激動的情緒,只有一片惆悵的煙霧:畢竟這笛聲是“殘笛”,被瀟瀟的江天細雨吹打得零散不成樂章了,詩人辨不出那是不是友人慣吹的曲子,也聽不分明笛聲里有怎樣的心曲包含著,他聞笛時的心情,也一如春雨一般迷茫惆悵。這樣的結句,使彼我的相思一隱一現,整首詩也顯得縹緲空茫,意境高遠了。

作者簡介

王士禎(1634年—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豫孫,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漢族,新城(今山東桓台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後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餘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於麟”,然傳其衣缽者不少。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