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香山寺

詩的題目是“宿香山寺”,然通讀全詩,對香山寺本身的描摹幾乎不見,詩篇較多地偏重於詩人心境的刻畫。 第二句的“卓錫”,卓是立,錫是錫杖,乃僧人外出所用之物,這裡指僧人在某地居留,也即詩人客居香山寺。 可以說,詩人寫此詩所要表達的旨意全在尾聯,它表達了詩人夜宿香山寺的最大收穫,也是他寫此詩的目的所在。

宿香山寺
明·王世貞
白雲深鎖上才幽,躡屐無勞問惠休。
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間鳴玉片泉流。
談經石聽蟾蜍轉,卓錫天回象罔愁。
坐久忽警心地淨,向來西竺在南州。
【注釋】①惠休:南朝僧人,後還俗入仕,詩人王世貞不願步其後塵。②卓錫:卓,立。錫,錫杖,僧人外出所用。③象罔:《莊子》寓言中的人物,含無心、無形跡之意。④西竺:天竺,中國古代對印度的稱謂,佛教發源地。

作品賞析

上方僧房之最深處 僧名惠休姓湯能詩 陸機詩飛泉漱鳴玉 昔羿得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其妻竊食之奔入月宮是為蟾蜍 圖經雲舒州潛山最奇而山麓為尤勝志公與白鶴道人俱欲之同謀於梁武帝帝令各以物識其地得者居之道人曰某以白鶴止處為記志公曰某以卓錫處為記巳而鶴先飛去至麓將止忽聞空中錫飛聲志公之錫遂卓于山麓 西域有天竺寺故曰西竺也
香山,據查有二處:其一在河南洛陽龍江山之東,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此築石樓,自號香山居士,但這裡的香山並無寺;其二,是北京西郊西山山嶺之一,主峰名鬼見愁,形勢險峻,有香山寺,園林清幽,景色宜人,為京郊遊覽勝地。王世貞所寫,乃指後者。
詩的題目是“宿香山寺”,然通讀全詩,對香山寺本身的描摹幾乎不見,詩篇較多地偏重於詩人心境的刻畫。
詩開首第一句,先交代了香山寺所處的環境:這是個十分幽靜僻深的地方。“白雲深鎖”,“鎖”字用得形象貼切:寺廟一般藏在深山中,幾與外界隔絕,寺廟中的僧人也往往罕與凡人往來——確是一種客觀的閉鎖,而倘與佛門的深規戒律相聯繫,更是別有一番寓意。從詩句看,詩人起先似乎並不以為寺廟真有多么幽靜,然自身一旦親臨了,方覺它果然幽深靜穆。這個開頭,一下子便把讀者引入了詩篇特定的氛圍之中,為整首詩的氣氛渲染與詩人的心境的展示作出較好的鋪墊。進入香山寺這一特殊環境,詩人順理成章地想到了一位歷史人物——南北朝時曾為沙門,後還俗入仕的文人惠休。但因惠休詩作淫靡,情過其才,又還俗入仕,詩人並不願步其後塵,“躡屐無勞問惠休”一句,鮮明地表示了詩人對惠休這類人物的態度,而與此同時,他自己入寺後的心境也自然而然地烘托出來了。
詩人轉而開始描畫夜幕下的香山寺四圍景色。是夜月色分外姣好,竹林里布滿了月輝,如同千月匯至,松林間流淌著泉水,猶鳴玉聲聲悅耳。詩人在這裡展示了兩幅夜景圖:一幅是具有明亮色感的月夜圖,一幅是具有盈盈聲感的松泉圖,兩幅圖聲色交並,互為映襯,又織成同一幅畫卷,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這是詩人借景抒情的佳聯,正是眼前耳畔如此佳美的景致,才引發了詩人的詩思,喚起了詩人的佛心,產生了後半篇詩章中的“心地淨”。值得注意的是,松林間潺潺流動的片泉,無形中襯託了香山寺之幽,與首句“上才幽”掛上了鉤,足見詩人之匠心。
不過,詩人的筆墨所重,並不在自然景象。頸聯所寫才是詩人“宿香山寺”的主要活動。他聽僧人談經、吟經,聲聲經聲伴著蟾蜍的鳴叫聲,構成了寺廟另一種境象:詩人自己成了客居香山寺的僧人,而那《莊子》中的寓言人物象罔,本是離聲色、絕思慮的,在此境此景之下,似也犯愁了。這天際夜幕下的境界是多么令人心怡神和啊!第二句的“卓錫”,卓是立,錫是錫杖,乃僧人外出所用之物,這裡指僧人在某地居留,也即詩人客居香山寺。
在如此境界中,詩人終於發現自己豁然開通了,“忽警心地淨”,活現了詩人的佛心發現,他醒悟了,他感到了自己與環境的相通,領悟到了佛地的去處與歸宿。可以說,詩人寫此詩所要表達的旨意全在尾聯,它表達了詩人夜宿香山寺的最大收穫,也是他寫此詩的目的所在。
從整首詩看,詩人很好地處理了景與情的關係,他先由景入題,點出香山寺的地理環境,突出了一個“幽”字,而正是這“幽”,為詩人的心境與情緒創造了氛圍,從而引出詩人的感悟,使景十分妥貼地為情創製了條件。
誠然,本詩並非一首純遊覽詩,香山寺在詩中只是一個陪襯物,但通過首、頷二聯以香山寺環境與景致的描繪,我們多少能領略到一些這個名勝地的清幽、宜人景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