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兵

宿兵,名詞意思為駐紮軍隊的意思。現有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也名為宿兵。

基本信息

名詞

宿兵 :
1.駐紮軍隊。 2.舊日的兵。

宿兵(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

個人履歷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學科帶頭人,中科院“百人計畫”引進人才,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細胞與分子進化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學科帶頭人、中科院“百人計畫”引進人才、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從事靈長類大腦演化的遺傳學機制以及現代人類起源、遷徙與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學研究。已在Science 、Nature 、Nat Rev Genet 、PNAS 、Am J Hum Genet、Genome Res 、Mol Biol Evol、Hum Mol Genet等國際核心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80餘篇。

簡 歷

1985-1989: 本科,武漢大學生物系細胞生物學專業。
1991-1996: 博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導師:施立明院士)。
1994-1995: 訪問學生,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生物系。
1996-1997: 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1997-2000: 博士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修斯頓人類遺傳學中心。
2000-2001: Research Fellow,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修斯頓人類遺傳學中心。
2001-至今: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基因組信息中心(Center for Genome Information)助理教授.

科研工作

自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問世以來,人類的起源和遷徙一直是科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八十年代後期,加州大學Berkley分校以A.C.Wilson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通過對世界各地人群線粒體DNA多態性研究,提出了“走出非洲”的假說。該假說認為,現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群(現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均起源於非洲,是單一起源的,擁有相當晚近的共同祖先,他們生活在距今約20萬年以前。在10萬年前左右,我們的祖先開始從非洲遷出,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完全替代了早期的直立人(Homo erectus)。此假說否定了以前由古人類學家提出並廣為接受的“多區起源”假說,即世界上的主要人種均是從當地的直立人經過上百萬年漫長的獨立演化而形成的。“走出非洲”假說的提出引發了一場科學論戰,孰是孰非尚未定論。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北京猿人在中國的發現確立了東亞地區在研究人類起源問題上的重要地位。在過去十年中,中國的古人類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注目的發現。這些發現被部分學者認為是支持“多區起源”假說的重要化石證據。因此,對東亞人群的系統遺傳學研究將是解決現代人類起源爭論的關鍵。
眾所周知,遺傳物質DNA代代相傳,是進化事件的忠實記錄者。通過對現代人群中DNA多態位點的分析,我們可以追溯發生在遠古時代的進化事件,重建人群的起源和遷徙的歷史。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更好的遺傳標記研究人類起源和遷徙。儘管人們已經意識到Y染色體由於其大部分是非重組區(即不同其他染色體之間進行遺傳物質的互換),因此是進化事件、尤其是人群遷移事件的忠實記錄者。然而,鑒於可用Y染色體遺傳標記數量和質量上的限制,這方面的研究一直進展緩慢。最近,Y染色體的研究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大量的Y染色體遺傳標記被發現,為研究現代人類的起源和遷徙開闢了廣闊前景。

研究發現

通過同中國和美國多家研究機構的合作,我們採用Y染色體上一系列簡單核酸多態位點(Simple Nucleolide Polymorphisms, SNPs)和微衛星多態位點(Microsatellite) 作為遺傳標記,對代表性東亞人群的遺傳背景進行了分析,以期追蹤東亞人群父系的起源和遷徙。我們分析了來自全世界的近1000個男性個體的Y染色體的19個SNPs。其中,80%的個體來自東亞各國各地人群,包括北方漢族,藏,回,蒙古,朝鮮,日本人等東亞北方人群,以及南方漢族,土家,瑤,壯,侗,布朗,拉祜,彝,畲,台灣原住民(含阿美、排灣、泰雅、亞美等族),高棉人,泰國人,馬來人和爪哇人等東亞南方人群。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東亞男性的Y染色體單倍型均衍生於目前僅在非洲群體中存在的祖先單倍型。因此,我們的結果支持東亞人非洲起源假說。另一方面,研究比較發現,東亞南方人群遺傳多樣性非常豐富,而北方人群則相對較少,在Y染色體單倍型上僅擁有南方人群的一部分;我們進而提出,現代人在東亞的最早遷移是由南向北。進一步,我們通過計算,提出我們的非洲祖先到達東亞的時間大約是6萬年以前,可能首先居住在包括中國南部在內的東南亞一帶,而後逐漸向北遷移,跨過長江、黃河,北及西伯利亞。
此外,還首次指出了被前人忽視的東亞古人類化石斷層。我們上文提到,在東亞尤其是中國出土了大量的古人類化石,30年代“北京猿人”的發現曾經轟動世界。近年來,中國的考古學研究不斷有令人振奮的新發現,成為質疑單一起源學說的重要化石證據。然而,在我們仔細地查閱現有化石的年代以後,發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斷層。這個斷層從大約10萬年前至4萬年前,持續6萬年,在這6萬年中沒有任何人類化石出土,儘管早於10萬年或晚於4萬年的化石比比皆是,並相當連續。我們推測,生活於東亞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Homo sapiens)在最近一次的冰川時期,由於惡劣的氣候而絕滅。取而代之的是從非洲不遠萬里遷徙而來的現代人種。“非洲移民”可能首先定居在氣候較為溫暖的東南亞地區,而後隨著冰川的逐漸消融,開始向北擴張。地質學的研究顯示,第四紀最後一次冰川於大約7萬5千年開始融化,逐漸向北退縮,於1萬5千年左右全部消融。上述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Amerci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深入探究

為了進一步檢驗東亞人群非洲起源說的正確性,我們對東亞人群進行了的大規模的遺傳分析,共分析以東亞為主的亞洲和大洋洲男性個體12,127個,包括來自於中亞、北亞,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的163個人群。我們分析了非洲以外世界各人群共享的3個Y染色體SNPs。這三個Y SNPs代表了由非洲祖先類型衍生而來的Y染色體三個主要支系。假設東亞人群中有當地獨立起源的Y染色體,他們將相當古老,不會隸屬上述三個支系之一。然而,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所有12,127個體的Y染色體均隸屬上述三個Y染色體支系之一。換言之,他們均起源於非洲,無任何獨立起源的支系。我們的統計分析表明,在如此大的樣品量中由於抽樣誤差而遺漏即使是千分之一人群獨立起源的機率為5.4 x 10-6。因此,我們的結果為東亞非洲起源說提供了強有力的遺傳學證據,並且表明在東亞地區現代人對早期直立人的替代是完全的,北京猿人並非我們的祖先。該項研究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
此外,還對東亞人群的史前遷徙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通過對太平洋島嶼、中國台灣以及東南亞土著人群的Y染色體研究中,我們發現長期以來廣為接受的玻利尼西亞人台灣起源假說並非正確。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玻利尼西亞人和台灣土著在Y染色體單倍型組成上完全不同,而包括中國侗傣語系少數民族在內的東南亞大陸人群擁有豐富的單倍型,可能是玻利尼西亞人的祖先。研究論文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另一方面,在對我國漢藏語系人群的研究中發現,漢藏語系的兩大分支,漢語族和藏緬語族共享東亞人群特有的一些Y染色體單倍型,可能具有共同起源。根據遺傳學數據推算的共同祖先距今約20,000-40,000年前。位於黃河中上游東亞最早的新石器文化的代表-仰韶文化的發祥地可能是漢藏語系人群的起源地。漢語族和藏緬語族的分衍發生於約6,000年前。藏緬語族的祖先由黃河中上游向西而後向南遷徙,通過藏彝走廊進入西藏,而後進一步擴散到喜瑪拉雅南麓(印度東北部等地區)和我國雲南省。並且,研究還發現,藏族在歷史上同中亞人群有密切的聯繫,是一個多起源的人群。研究結果發表於《Human Genetics》。

學術成果

綜上所述,對東亞人群的起源和史前遷徙進行了系統的遺傳學研究,證實了東亞人群起源於非洲的假說。通過對東亞南北人群的遺傳結構的比較分析提出東亞現代人的最早遷徙路線是由南向北。同時,我們的研究否定了玻利尼西亞人台灣起源的假說,提出包括中國南部在內的東南亞次大陸可能是玻利尼西亞人的真正起源地。在漢藏語系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漢藏具有共同起源,藏緬語族人群向喜瑪拉雅地區的史前遷徙導致了漢藏人群的分衍。受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社的邀請,我們綜述了近年來我們在東亞人群起源和遷徙研究方面的進展,發表於《Nature Review Genetics》。

曾獲獎勵

年份獲獎類別項目名稱
1996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第三完成人)
中國特有珍稀動物類群的細胞和分子進化
1997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第三完成人)
中國特有珍稀動物類群的細胞和分子進化
2002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第三完成人)
滇金絲猴生物學研究
2003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第三完成人)
東亞人群的起源和史前遷徙研究
2005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第三完成人)
中國少數民族DNA庫的建立及套用研究
2007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第二完成人)
Y染色體多態性與東亞人群的起源、遷徙和遺傳結構的研究
2007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第三完成人)
基於少數民族DNA庫的疾病基因及人群起源的分子遺傳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