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集鎮

宮集鎮位於太和縣東北部,北臨亳州,南接利辛,東隔淝河與渦陽縣高公鎮近臨。全鎮68平方公里,轄安豐、界洪、牛樓、朱莊、鉅陽、園春、育才、宮大等8個村委會,107個自然村,5.8萬畝耕地,人口40483人。

基本信息

城市簡述

宮集鎮位於太和縣東北部,北臨亳州,南接利辛,東隔淝河與渦陽縣高公鎮近臨。全鎮68平方公里,轄安豐、界洪、牛樓、朱莊、鉅陽、園春、育才、宮大等8個村委會,107個自然村,5.8萬畝耕地,人口40483人。
宮集鎮是一個古老文明的古鎮,它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楚都鉅陽遺址在我鎮的鉅陽村境內。鎮內有京九鐵路及亳阜高速公路、省道龍伍路、高范路、01縣道等幾條公路穿過,西氣東輸從鎮內安豐、界洪二村經過,宮集鎮交通發達,出行便利。
宮集鎮水資源豐富,河流分布比較均勻,界洪河、蘆草溝、紅絲溝、白玉港、西淝河等主要河流為我鎮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近年來,宮集人民在鎮黨委書記李成波、鎮長宋麗芳同志的領導下,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抓手,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以鉅陽、宮大等村的規模養殖,界洪村的蔬菜種植,育才村的瓜棉套種等產業格局。“三粉加工”企業遠近聞名,加工的產品遠銷淮北,徐州、洛陽等地,產品供不應求。全鎮經濟迅速增長,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目前,勤勞勇敢的宮集人民在“十一五”規劃的指引下,正以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攜手共建美麗的家園。

歷史典故

楚都鉅陽宮集鎮(太和)楚都鉅陽宮集鎮——尋蹤楚國都城鉅陽城遺址 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泱泱大國——楚國遷都鉅陽?是什麼因素使楚考烈王遷都選擇了鉅陽?是什麼因素奠定了楚國遷都鉅陽12年?春秋戰國,鉅陽一度成為楚國的首都。可想而知的京師重地,王公大臣遷居至此,那時一定是宮殿樓閣鱗次櫛比,必定產生一時興旺,商賈雲集,呈現出一片暫時的繁榮昌盛的景象。但同時也會伴隨著金戈鐵馬、獵獵戰旗,而讓當地百姓敬畏。
如今冷清的鉅陽城遺址,以自己的平實,無聲地佐證著一個輝煌的時代……走進鉅陽城遺址一處遺址便是一段凝固的歷史,是一個時代的濃縮。而今天的太和宮集鎮就有一處都城遺址,這處被當地百姓傳為宮殿的遺址,就是楚國東遷至此的鉅陽城遺址。鉅陽城宮殿遺址是出土楚文化最多的地方,它折射出當時楚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已呈現出國勢日蹙的局面。太和宮集中學校長張華東一直關注著當地歷史。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在《安徽日報》上看到有一篇介紹安徽36處名勝古蹟一文,寫著“楚都鉅陽城遺址在太和縣宮集區朱莊鄉”這句話後,他就莫名地興奮起來。雖然他不是宮集鎮人,但他家墳台離宮集不遠,加之他又是在宮集鎮工作。從那時起,他便有意無意開始收集起有關鉅陽城遺址的資料來。
鉅陽城遺址
同時,對於我寫的《古風》版他都每期必讀必藏,並於2005年11月份打電話誠懇地邀請我前往宮集鎮,挖掘流傳在當地百姓口中及歷史資料記載的鉅陽城。接到張校長的電話後感到很高興,彼此興趣相投,又有幸能結識一位歷史文化愛好者。因此,做完《尤家花園揭密探幽》後,原打算在潁上多做幾個選題,但最終還是極想見一下張華東,於是便於2006年2月10日趕到了太和宮集。那天去的時候,天氣出奇的好,一掃往日的清冷灰暗,陽光溫暖地照著大地上的一草一木。汽車賓士在筆直的水泥馬路上,心情也是格外的清爽。我沒有理由不激動,只要用上個把小時便能來到當年強大的楚國宮殿之地,感受幾千年前楚都的榮光,及其派生出的富有浪漫主義情調和神話色彩的楚文化。從太和縣城到宮集還有50多公里,而現在直達宮集的路況很差,車輛難行,到達宮集,才發現鉅陽城遺址並不是我想像中的在集鎮上,而是在鎮東北20多里。沒有修路,汽車就在泥土路上凹陷的兩個深深的坑裡行駛。慢慢的,鉅陽城遺址就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那是一片片麥田,綠油油的麥苗在陽光下顯得格外美麗,我們下了車從斜坡向上慢慢行走。2500多年的滄桑變遷,早已夷為平地,遺存的也僅僅是略高於地面的平地及殘磚碎瓦片。張華東指著腳下的土地說,2000多年前這裡就是楚王宮殿所在地。隨後,他又用手指著東側的一個村莊說,這村以前叫西殿村,現在叫馬莊。在其東面還有一個村叫東殿村,都是與這宮殿有關係的。幾分鐘後,我們來到殿頂,也就是最高的地段。現在這塊高地已是一條筆直的村級公路。現在阜陽至亳州高速公路在這條路的東部,向東還有京九鐵路。張華東說,楚國宮殿是背北面南建設的。北面的麥地起伏高地不多,而南面的麥地一直在高低起伏中,直到西殿村南部的灰角寺。而這座灰角寺當地百姓相傳是楚平王娘娘的廟,是關於伍子胥帶太子和娘娘逃跑過烏江時,娘娘怕拖累伍子胥帶太子跑不掉而投井。後伍子胥借兵回來復仇成功後建造的一座娘娘廟。
張華東說,就在這宮殿遺址附近當地百姓挖掘到不少文物。正說著,碰到了好奇的村民前來,他們看我們幾個人在麥田地溝里不停地尋找碎瓦片,攝影記者又不停地拍照,便趕來了。見是張校長在這,大家紛紛打開了自己所知道的出土文物來龍去脈。在靳樓村居住的丁子付說,前幾年修高速公路,挖出幾個罈子,都被人帶走了。更早些時候,一村民在自家地里挖出3把金鑰匙,都賣錢了。在西殿村居住、65歲的張學勤老人說,修這條龍武路,挖出兩把寶劍,被當地一官員拿走了。這兩把寶劍,張學勤親眼見過,他描述一把長劍、一把短劍。長劍有一米長左右,劍把銹壞了,劍尖是黑色的,鋼口好得很,鋒利無比。當時還出土一些帶文字花紋的磚頭,他拿著長劍砍那磚頭,一劍就砍兩半,劍刃絲毫沒有損傷。另一把短劍,約有40厘米長,劍尖也是烏黑髮亮,鋼口也是異常鋒利。對於這兩把寶劍來龍去脈,圍著我們的十幾個村民都知道,他們都說得有鼻子有眼,連這個人的名字都說得一清二楚,他們一致認為是這個人把這兩把寶劍藏起來了。因為涉及許多我們未必清楚的事情,只能如實寫出這處遺址曾出土過這兩把寶劍,但對於探尋了解這處宮殿遺址會有所幫助的。馬廟國小校長張音說,這附近百姓相傳這裡有72口井。其中,東殿村有一戶人家淘井時淘出一塊金印,賣了兩萬元錢。後來,這家媳婦卻害病花了兩萬元錢。張音正說著,大家指著一年輕人說,就是他父親淘的。這名叫張顯彪的年青人說,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父親挖河溝,從溝里挖出一塊印章和幾個碗、罐子。碗和罐子都印有龍身和龍頭。印章是黃銅的,帶有獅子頭,有半個火柴盒大,約有二兩重,有字,說是篆字,村里教書的也看不懂。拿到縣裡,也沒看出來是啥字,後來縣裡不願意給,只要回來這個印章,碗和罐子沒要回來。當時,我母親病了,便把這個印章賣了2000元錢,給母親看病了。西殿村的馬朝顯說,當時這處高坡非常高,比地面高四五米,站在北面村里看不到我們南面這邊的村子。都讓這高坡擋住了,現在就很矮了。他還說,當時修這條路挖溝時挖掘出不少帶文字的磚頭,誰知道竟然有人前來收購,5毛錢一塊,大家紛紛挖掘。他說記得當時磚頭邊上全部刻著三個“耳”字。一個耳字在上面,兩個並排在下面。村里沒有人認出那是什麼字。東殿村的張士雲說,1953年左右,村民燒窯取土時挖出一個枕頭。是陶瓷的,沒釉子,完整的,空心的,有一尺多長,弓形,被村里人拿回家賣了,他說自己親眼見過。但另幾個村民卻說,這枕頭是玉枕,張士雲不懂。但無論怎樣說,這件枕頭是不存在了。不過,他們能說出是誰賣的,姓甚名誰可說是了如指掌,我知道不存在的東西說出來也失去了任何意義。楚國東遷鉅陽公元前253年(周赧王54年、楚考烈王10年),楚考烈王率領大軍及國民浩浩蕩蕩從陳(今河南淮陽)東遷鉅陽。一路上人頭攢動,一眼望不到頭,穿盔甲的武士持戈攜盾有序地前進著。說好聽點,這是國家遷居,說難聽點,這是一次大逃亡。是為了躲避強秦的進攻,但也正因為如此,歷史因楚考烈王的被迫東遷,而被太和人民記住了他的名字及他在太和呆的12年。代之而起的,是楚考烈王的定都而成就了鉅陽這座城市的輝煌。探尋楚國由強盛到衰弱,今人把目光再次投向阜陽太和,投向鉅陽城遺址……提到楚國,人們自然會想到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是雄踞中原的泱泱大國。楚國開始建立的時間,最遲在西周初年,直到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消滅,至少有800餘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里,經過楚國歷代國君的不斷努力,國土不斷擴張,也造就了楚文化向外不斷瀰漫,楚國逐漸興盛起來。並先後吞併了大大小小几十個諸侯國,成為雄踞江漢流域、江淮流域的強國。春秋時期,楚莊王一度稱霸諸侯;戰國時期,楚國成為七雄之一,兩次擔任東方諸國聯合抗秦的縱長。楚國又是最早使用鐵器的國家,使農業生產發展得較快。其水利和文化也是處於當時諸侯國遙遙領先的地位,尤其是楚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所創造的楚辭騷體詩,成為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巔峰,對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楚國是我國先秦時期歷史悠久、國力強大、疆域遼闊、資源豐富、人口昌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的國家。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具有吞併諸侯,逐鹿中原的泱泱大國,卻沒能統一中國,而是被秦國打得一敗塗地,直至被消滅。
那么,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種結局呢?一些歷史學家歸咎於張儀,是他憑三寸不爛之舌拆散了六國聯縱抗秦的戰線。也有歷史學家認為六國沒有團結,沒有互相信任。而我則認為是楚國不信任忠臣屈原之故。如果不是楚王逼死屈原,那么楚國歷史將會改寫,也許不是秦國滅了楚國,而是楚國滅亡秦國。因為屈原素有管仲之志,希望楚國能夠統一中國。但昏庸貪婪的楚懷王根本不聽屈原所說的,而是過分地相信了張儀的話,結果與齊國絕交,不僅沒有得到齊國的土地,也沒有得到秦國張儀所許諾的六百餘里土地。可想而知,惱羞成怒的楚懷王不顧大臣的反對,出兵伐秦,卻被齊秦聯軍擊敗,損失8萬人馬,並被秦國奪走丹陽、漢中之地。隨後,又舉全國之兵攻秦,再次大敗。此後,國勢日蹙,直至為避強秦,頻頻遷都,一路北遷再至東遷,終於來到鉅陽(今阜陽太和宮集鎮),這一躲就是12年時間。在古阜陽的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縣能比太和縣設的名多。鉅陽(巨陽)、新陽縣、細陽縣、樂昌縣、新郪、宋縣、陳留縣、潁陽縣、百尺鎮、萬壽縣、泰和縣、太和縣、鹿亳太縣、阜北縣、首太縣,1949年復置太和縣。所列的這16個地名就是歷史上太和縣曾經使用過的。而讓人驚訝的遠遠不止這16個地名,而是太和卻承載了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泱泱大國,讓楚國在太和平穩地度過了12年。在古阜陽,除卻太和,還沒有一座城市能夠如此幸運地承載一個大國的生存。是太和的先天地理位置使然,還是有一支作戰勇敢的部隊,還是人民……太多太多的問題找不到答案,我們無法知曉其真正的原因。但追溯一下太和縣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沿革或許會給我們些許啟發。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東臨渦陽、利辛,南依阜陽,西接界首,北與亳州為鄰,西北與河南鄲城接壤。東南經鳳台、淮南去合肥286公里,西北經淮陽、西華去鄭州307公里。東去津浦路之蚌埠209公里,西去平漢路之漯河210公里。縣境南北長52公里,東西寬60公里,面積1820平方公里。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一度是秦、楚、魏三雄爭鬥前沿陣地。春秋屬宋,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與齊楚為鹿上之盟。戰國屬魏,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本地。後歸楚,楚考烈王十年

概述

(公元前253年),由陳遷都鉅陽。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漢置細陽、樂昌、新郪宋,並屬汝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益封汝陽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后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郪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郪。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歷史上的太和地理位置是相當重要的,還有當時的一條河流,就是細陽河流,可以通向潁淮。鉅陽城遺址失去了楚國建築的巍峨壯觀的宮殿,也沒有了金戈鐵馬的吶喊聲,但它依然存在著。它的存在同樣是一代王朝的象徵,它以自己的平實,無聲地佐證著一個輝煌的時代。史書記載的鉅陽城歷史記錄似乎可以歸為三類,基於文獻的歷史記錄和基於考古(出土文物)的歷史記錄,還有一種是基於口頭的世代傳說記錄。但對後一種記錄,歷史學家往往不太重視。從理論上說,當同一歷史事件既有文獻記錄,又有考古記錄和世代流傳的故事相印證時,三者的解釋應該是一致的。然而由於文獻資料、考古資料和口頭傳說的特性,幾種解釋常常表現出不一致性。這就涉及到三種歷史解釋之間的整合問題。歷史資源“整合”作為一種求解真實歷史的良好願望已成為眾多史學家的共識,但問題在於如何“整合”。回顧學術史,史學家多傾向於前兩種:一種認為“文獻記錄”應該成為主導,考古資料的解釋從屬於“歷史記錄”;二是認為考古資料提供獨立的“歷史知識”,它比“文獻記錄”更為客觀,因此後者應該從屬於前者。我的觀點是:三種知識,各自表述,求其共同,合成一體。為此,在沒有獲得有力的考古記錄之時,我們還是先了解一下文獻的歷史記錄。197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工具書《辭海》載:巨(鉅)陽,古邑名。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自陳遷都於此。故址在安徽阜陽北。1983年《安徽日報》在“安徽36處名勝古蹟集錦”一文中載:楚都鉅陽城遺址在太和縣宮集區朱莊鄉。1987年的《太和縣地名錄》記載:朱莊鄉靳樓村民委員會內有古城殿頂遺址,長約一華里,寬約半華里,高兩丈許,據傳為楚國故城塌陷,僅殿頂尚存。1989年黃山書社出版的《安徽近代經濟史》載:春秋時期,安徽境內的諸侯方國被楚、吳兩大國合併,分據北、南,所以安徽又有“吳頭楚尾”之稱。以後吳為越滅,楚、越分據安徽。公元前333年,越被楚滅,楚占據安徽全境,並一度遷都於安徽的巨陽(今太和縣境內)和壽春(今壽縣)。至此經秦至漢的550餘年,安徽全境處於一國或一朝的統轄之下。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考古·楚國墓》一書記載:戰國時的安徽,是楚國向東擴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並有部分地區早為楚國所控制。到了戰國末年,楚國因受秦國的威逼,國都漸次東移,到了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楚國都城又由陳(即今河南淮陽)東遷鉅陽(即今安徽太和縣),再遷壽春(即今安徽壽縣,仍稱“郢”),在此建都19年。至元芻五年(前223)被秦所滅。因而在安徽境內,也常發現楚墓和楚文化遺存。1993年,由黃山書社出版的《太和縣誌》記載:朱莊故城址,在縣東北35公里朱莊鄉,東臨淝河。建國初期,城址尚清晰可見,寬長約1.5公里,後夷平。現存有宮殿遺址,在故城東南部,高出地面約3米,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300米。俗稱“殿頂子”,謂是楚國宮殿舊址。近年當地人耕地、鑿井、曾挖出銅鏡、空心磚、銅印章等,鑑定為漢代物。附近古蹟有王子墳、太子墳、城父寺、灰角寺等,縣人疑是楚都鉅陽遺址。細陽故城,在原牆集北1里處,茨河左岸,為漢時縣治,遺址東西長為550米,南北寬為460米。2004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話說中國·列國爭雄》一書載:楚國都城郢,在今湖北荊州西北紀山之南。今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紀南城即是郢都遺址。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郢都(湖北宜城東南),郢被劃入秦國版圖,楚國被迫遷都陳(今河南淮陽)。之後,楚國又兩度遷都,第一次為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年)遷都巨陽(今安徽阜陽北),二十二年再遷壽春(今安徽壽縣),所遷之處,在當時都稱郢。此外,楚國在紀南城東南所建造的一座別邑,習慣上也一直被稱為郢。隨後在《春秋巨人》一篇幅中又記載:郢,楚國都城。在今湖北荊沙西北,後楚因故先後遷都鄀(今湖北宜城東南)、鄢(今湖北宜城)、陳今河南淮陽)、鉅陽(今安徽阜陽北)、壽春(今安徽壽縣),於當時都被稱為郢。一塊龍石碑在我第一次在宮集鎮鉅陽城遺址了解情況時,世代居住在西殿村的張學勤告訴我,這附近相傳共有72口井,每口井都能挖出來寶貝。村子裡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都不知道這些井的來歷。他們西殿村子裡就有這樣一口磚井,在上個世紀村民都吃井裡的水。1964年,村民淘井裡的淤泥,淘出來3個銅鏡,都是帶有龍鳳圖案、日月圖案的,被人賣了200多元。其中,還在這口井裡淘出來兩個骷髏骨頭,一塊大石頭。村民也有猜測可能是被人謀害在井裡的,但村民多認為是很早的時候,但具體到什麼年代誰也說不清。張學勤還指著我們腳下的路說,這路中間曾有一口磚井。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這條路還沒有形成路,幾個下放知青就在這裡建有小房屋。磚井就在他們居住的屋子前面,一個女知青淘水時不小心把梳子掉進井裡了。後來招呼幾個男知青過來幫忙撈,結果,大家竟然在井裡淘出一些金簪子。後來幾個知青帶到縣城銀行去賣,銀行的人未要,說是鍍金的。具體到底是啥情況,張學勤沒有親眼目睹,他也只是聽說。在我們了解這宮殿遺址附近出土文物時,大家都一致推薦我到灰角寺遺址看看。那裡前幾年出土不少骨制箭頭、銅劍、銅鏡,還有人撿到金子。其中那裡曾有一座石頭雕刻的龍石碑,底座像一隻烏龜,是青石頭鑿成,長約一米五,寬一米左右,重約3000多斤。遺憾的是這塊底座在2003年被修高速公路的人偷跑了,聽說是被一位附近村民偷偷地賣的,賣了18萬元人民幣。上座是一塊龍頭龍身的雕像,約重2000多斤,石碑前面和背面都有文字和圖案。現在被一村民埋在屋後牆角處作為鎮宅之寶。聞聽大家如此一說,便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雖然已是下午1點多的時間,但隨同前去的太和歷史文化愛好者李洪偉也是興致極高,儘管大家已是飢腸轆轆,但也不顧了。灰角寺也稱玉蟾寺,位於靳溝口,離宮殿村3里路程。太和宮集中學校長張華東建議我們先到靳莊農戶家去看一看龍石碑,因為灰角寺離這個村莊很近,不到半里路程。從宮殿遺址坐車前往,因前幾天剛下過雨,雖然天已放晴幾天,但村裡的泥土路仍然是高低不平,尤其是被各種農家車輛軋得留下兩道深深的車溝壑,駕駛員小心翼翼地前行,擔心刮著車底盤。車子開到靳莊時,在村路上第二戶農家就看到了埋在屋後的龍石碑。這塊被村民說得神秘莫測的龍石碑被埋在地下,還澆灌了水泥,像是剛剛澆灌的,上面僅露出30多公分長的石碑。前去的張華東校長說,這塊石碑大約有一米多高,都被埋下去了。隨後,張校長去喊這家主人,趁去喊人的片刻工夫,我圍著這塊石碑仔細地觀察。我發現這塊石碑頂部已被磨得異常光滑,碑正面一個粗壯的龍身繞了三繞,因為一半埋藏在地下,看到的也不完整。背後則沒有任何圖案和文字。一會這家主人靳灼勇來了,聞聽我們是來了解石碑的情況。便把他所知道的關於石碑的情況告訴了我們。他說,這塊石碑高1.5米,寬1.4米,石重約2000多斤,須有八九個男勞力才能搬運起來。石碑正面不僅有龍頭龍身圖案,還有“天長地久”四個大字,背後則是不認識的篆字。太和縣委許多領導都來看過。當初這塊石碑是在灰角寺遺址處,後來村民將這塊石碑拉到村子裡一個小橋處鎮橋。1996年,他花了200元錢從一個村民手中買了過來。當時,就將這塊石碑埋在一位姓范的村民屋後。直到去年,他才將這塊石碑埋到他自家屋後面,作為鎮宅之寶。我問靳灼勇,這塊石碑現在為什麼被澆灌上水泥,這樣容易毀壞石碑。靳灼勇說,這塊石碑在前天夜裡剛被小偷偷過,因為這塊石碑太重,來的幾個小偷沒有偷走。現在,他怕小偷再來偷,便用水泥給澆灌了。末了惋惜地說,你們若再早來一個多小時,就可以看到整座石碑了,是剛剛澆灌的。我告訴他,水泥澆灌容易把石碑上面的文字及圖案毀壞,他說不會的,因為石碑上面已被裹上了一層報紙。對於靳灼勇的解釋,我的心頭絲毫不能輕鬆起來。以我個人經驗,即使石碑包裹一層報紙,但水泥一凝固,若想再將石碑上面的水泥清除掉就很難了,並不是泥土那樣容易去除。而且若將水泥鑿開勢必損壞碑上面的文字和圖案。張華東說,他這是第二次來看了,以前是下鄉調研時無意中發現的,當時看了很是驚訝。但直到現在,還沒有人說出這塊石碑是何朝代的物品。談到丟失的龍石碑底座,靳灼勇說,他猜測可能是前天偷石碑的那幾個小偷乾的,收購者想配套,可能又出錢來買上面的龍石碑的。為此,村民勸他把這塊石碑放在院子裡或者是屋子裡,但為了抓住這伙賊,找出底座的下落,他才堅持放在屋子後面的。底座能夠賣18萬元,上座必定更值錢,這句話是我未來靳莊時,東、西殿村許多村民所認為的。但也有村民疑惑,一塊破石頭能賣那么多錢嗎?底座賣18萬元,我還是相信這個數字的。因為多年酷愛收藏並喜歡了解各方面收藏知識,若這塊石碑底座真是古代的價值應該值的。我記得前兩年,在央視就看到一個採訪收藏石碑的北京收藏家節目,這位收藏石碑的人一生辦廠的資金全部花在了石碑上,有次他相中了一塊牌坊石碑,曾花了幾十萬元買回來。在我們這個危脆的世界上,有些東西一旦丟失,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因為只有兩種結局,一種是毀滅,另一種就是重生。重生意味著輝煌,但重生的輝煌往往是在另一座城市抑或另一個國家。現在,我不僅僅為丟失的這塊石碑底座感到悲哀,也為這塊或許真正更有價值的石碑擔憂。底座丟失了,如果這塊圖文並茂的上座再丟失了,倘若真是古代石碑,那就失去了尋找宮殿遺址的重要文字線索了。讓我困惑的是,這塊石碑到底由誰來保護呢?這塊石碑如果丟失毀壞,又該追究誰的責任呢?然而,更讓我困惑的還不僅僅是這些,到現在還不知道石碑是國家產權還是個人產權?連這個簡單的問題都糾纏不清,我們還何談保護,又有誰出面保護?灰角寺遺址村子前面就是灰角寺遺址,步行不過10分鐘距離就能到達,但因為村莊土路還有泥濘,汽車不能通行,便從原路返迴繞道前去。車子繞的路沒有路名,經過烏江壩向西走約半里便來到了灰角寺。我們行走的烏江壩,前幾年還沒有,也只是剛用土壘高的,可能是防洪設施。張華東說,這條烏江與東面的西淝河相通。大家一路說著,十幾分鐘便來到了灰角寺。灰角寺並不是想像中的是座廟,而是三間泥坯房,已瀕臨倒塌。房屋上面還有幾根大梁,上面糊蓋的麥秸草也已稀稀落落。已沒有了門,連門框也不存在了,中間夾牆也倒塌。像是大雨沖刷而倒塌的。周圍的地里和殘破的牆壁里到處都有帶花紋的磚頭瓦片。前去的張華東說,上世紀九十年代,這裡住有兩位老年人,還有兩間小廂房,院落里很是乾淨,村人都說住的兩位老人是和尚後裔。在更早以前,村人相傳這廟裡曾有500僧人在此居住。廟好像在解放前倒塌的。廟倒塌後,在寺院裡放著的龍石碑也一直沒有人過問。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有人將龍石碑挪到村里,而底座就放在這裡,由在這居住的兩位老人看著,每逢好日子都有人前來到此燒香。不知道這兩位老人啥時候搬走的,搬走後石碑底座沒人看,也就被人偷賣了。灰角寺屋後面就是烏江,繞到屋後,張華東指著前面說,從灰角寺穿過烏江小橋,直走3里左右就是宮殿頂子。他還指著烏江和灰角寺說,這條烏江現在是東西走向,筆直的,是在二十世紀70年代修界洪河取直的。但在歷史上並不是現在的筆直,而是繞過了灰角寺,成U形的河流。從西向南繞了一個U形圈再繼續向東是筆直的通向西淝河。為什麼會這樣繞呢?大家分析認為,歷史上因有楚國首都,灰角寺可能是皇家寺院,直通宮殿,故挖掘河溝時繞過了灰角寺。至於為什麼叫灰角寺或玉蟾寺(也有說玉禪寺),現在有關這方面的故事傳說很少,僅僅有一個關於伍子胥打馬過烏江建立寺院的傳說。當地人相傳,這條烏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保著太子騎馬經過的烏江。當時伍子胥父子遭到奸臣費無忌陷害,太子也遭到楚平王的猜忌,伍子胥便帶著娘娘和太子建一同外逃宋國。在逃跑的途中,騎馬經過烏江時,一匹馬馱了三個人,過了江這匹馬累得氣喘吁吁,娘娘一看,知道不能再拖累兒子逃命。她看見路邊一口井,便藉口休息下馬來到井邊,一頭投進井裡。伍子胥和太子建含淚掩蓋了這口井,便逃向宋國,因宋國有內亂,便又逃到鄭國,再後逃到晉國。但因太子建聽信了晉頃公的話,策劃滅鄭,但因事泄露,被鄭國所殺。伍子胥便隻身一人逃到了吳國。後來,藉助吳國的力量,一直打到了楚國都城郢,楚平王被掘墓鞭屍。報過仇的伍子胥便在娘娘投井的地方建了這座寺院。
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個類似又不盡相同的故事。玉禪寺又名灰角寺,戰國時,楚平王為太子迎娶秦國公主,因路經雞毛嶺(今原牆鎮),怕有強盜搶親,乃將公主所坐的金頂轎與宮女馬安逸所坐的銀頂轎互換。後倉促之間,誤以金頂轎內的宮女為公主,與太子成親。公主被送入楚莊王中。因此民間常說:“金頂轎換銀頂轎,公主是個丫環命,丫環倒有娘娘福。”楚平王死後,太子做了楚王,宮女馬安逸成了娘娘,又生了太子。適逢敵國攻打楚國,伍子胥保馬娘娘及太子出逃,被困玉禪寺。馬娘娘將太子交給伍子胥,命保太子逃生,乃投井自殺。伍子胥在井上豎立一巨石,用寶劍在巨石上刻了“天長地久”四字,懷抱太子,躍馬越烏江而去。烏江流經玉禪寺門口,因江土黑色,故名,即今白玉港。後來,楚國平定外患,伍子胥保太子還朝。他本來有保駕大功,但奸臣費無忌卻設計陷害。伍子胥全家被害,他隻身逃奔吳國。但無論怎樣傳說,歷史上的娘娘並沒有和伍子胥一同逃走,也沒有投井自殺。由顧德融、朱順龍兩人所編著的《春秋史》載:公元前519年,吳人進攻州來(今鳳台),楚和陳、蔡、許、頓、胡、沈等諸侯軍救援,吳人駐軍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恰好楚令尹子瑕去世,楚軍士氣渙散。吳、楚軍在雞父(今河南固始)開戰,吳王聽從公子光的建議,先用三千名罪犯攻擊胡、沈和陳國,三國之軍爭搶吳軍俘虜,造成混亂,吳軍隨後猛攻,三國之軍敗退,吳人斬獲胡、沈兩國君主和陳國大夫夏齧。吳軍又釋放胡、沈兩軍俘虜去擾亂許、蔡、頓國的軍隊,接著吳軍擂鼓吶喊衝上去,三國之兵紛紛奔逃,楚軍也跟著潰敗。這時楚國太子建的母親住在郹(今河南新蔡),因怨恨平王廢逐她的兒子,也召來吳軍,為他們打開城門。吳公子光進入郹,帶了楚夫人和她的寶器回國。《史記·吳世家》載:“吳使公子光伐楚,敗楚師,迎楚故太子建母於居巢以歸。”《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載:“吳太子諸樊入郹,取楚夫人與其寶器而歸。”此時吳王為僚,其伯父諸樊早已死,王僚子不應是諸樊,《左傳》此條記載吳大子諸樊有錯。由此我們得知了,這座灰角寺並不是給娘娘建的廟,也許另有所因。站在灰角寺遺址處,放眼四望,四面全部是綠油油的莊稼地,北面和南面還能看見有村莊,東西則相對是一片空曠而望不到邊的麥田地。可以說,今天的灰角寺遺址和鉅陽城遺址在歷史上應該是連成一體的。但僅僅因為某段歷史斷了線,成為我們今天的謎。自古以來,大凡寺院的輝煌多是相伴最高統治者,及其達官貴人的光顧而提高聲望,壯大寺廟。灰角寺應該說也不會例外,自楚考烈王東遷至此,這兒一直是王侯大臣的所居之地。後來,隨著秦國的步步威逼,楚考烈王再次東遷至壽春,楚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相繼東移,灰角寺也就逐漸衰落了。悠悠烏江水,滄桑灰角寺,鉅陽城遺址棲身何處?楚國的興起追溯楚之遷都太和鉅陽,就無法拋開一部楚國史,楚國的興起、鼎盛及至衰弱。一部“功虧一簣”的楚文化史,讓我們禁不住扼腕嘆息。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後裔陸終生子六人,坼部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子參胡;三子彭祖;四子會人;五子曹姓;六子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兒子在文王手下,早年死亡。其子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周成王封熊繹於楚蠻,子爵,以“丹陽”為都城(楚早期都城“丹陽”的地望所在,自古至今一直爭論不休,一般有五說:一是今河南淅川縣境內的“丹陽”,後多次遷徙仍以“丹陽”為都;二是今安徽當塗北;三是今淮南謝家集;四是今湖北枝江西;五是今湖北秭歸縣東)。傳到熊通時,正值中原地區各諸侯國互相爭鬥之時,在南方屬蠻夷之邦的楚國在熊通的治理下,開始強大。西周后期,楚受到壓迫而中衰,西周滅亡,楚開始復興。(《國語·鄭語》),“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熊通乃自立為武王”。(《史記·楚世家》)。《春秋史》載:“楚在南方長江流域,西周后期熊渠時雖開始發展,興兵伐庸、楊粵,至鄂,還封其子為王,但到周厲王時因畏周討伐,只能去掉王號。春秋初期楚國發展較慢,內部矛盾又多,一直到公元前740年熊通自立為武王后,其勢力才逐漸向北方發展。”公元前689年,楚武王的兒子楚文王熊貲即位,他一上台就將都城遷到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此後楚國便日益強大,到楚成王時則“楚地千里”。楚成王在位四十六年,被太子商臣逼迫自殺。商臣就是楚穆王。楚國至穆王時勢力日強,先後滅江(今河南息縣西南)、六(今安徽六安北)、蓼(今河南固始東北)等國,當其看到晉國衰落,就向北推進。至此,又先後多次打敗其他諸侯,楚穆王向外擴張之勢已咄咄逼人。楚國的巔峰“問鼎中原”楚穆王死後傳位給他的兒子侶,即楚莊王。而至楚莊王,達到楚國的鼎盛時期,以至“問鼎中原”。楚莊王即位三年,日夜尋歡作樂,不理國政,並傳出命令說,有誰敢去諫勸他,立即處死。後經過伍舉(伍子胥祖父)前往諫勸,楚莊王不再沉湎於淫樂,任用伍舉主持政務,出國作戰,多次獲勝。公元前606年(莊王八年),楚國出兵討伐陸渾戎(今河南嵩縣東北)。莊王率領軍隊經過洛陽,並在周天子都城的郊區檢閱部隊,藉以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孫滿前往行郊勞禮迎接。莊王問王孫滿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在此以前的夏、商、周三代,都把九鼎看作國家政權的象徵,尊為傳國寶。莊王問鼎,流露出了他要主宰天下的意思,這便是後世“問鼎中原”的典故。但聰明的王孫滿回答說,能夠取得天下的人,在德不在鼎!莊王聞聽不高興地說,現在哪個諸侯能夠阻攔我取得九鼎!我楚國只需把折斷了的戟尖收集起來,也就足夠澆鑄成九鼎了。王孫滿嘆息說,你難道忘記了九鼎的來歷嗎?虞夏盛世鑄成九鼎,夏桀無道,九鼎被搬遷到殷,殷紂暴虐,九鼎又搬行遷到周。現在周天子雖然已衰弱,但還不至於被人取而代之,你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還不是時候。莊王只好回去了。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再傳而至楚靈王。伍子胥復仇破楚都楚靈王生四子,因互相殘殺,太子祿先被殺,後子比為王,再後公子棄疾設計而使兩個哥哥自殺。於是,公子棄疾即位,也就是楚平王。公元前527年(楚平王二年),楚國派大夫費無忌到秦國去替太子建迎娶秦女。費無忌見秦女長得漂亮,便趕在秦女的前面回到了楚國。對楚平王說,秦國的這位女子長得太漂亮了,你自己娶了吧!太子嘛,另外再給他娶個老婆就是了。好色的楚平王聽從了費無忌的話,把原本想娶作兒媳婦的秦女,拿來做了自己的妃子,並生了個兒子熊珍。當時伍奢是太子的太傅,費無忌是少傅。平時,太子不太寵幸費無忌,費無忌便常常在楚平王面前詆毀太子。楚平王把兒媳婦娶作自己的老婆後,費無忌心想,現在已得罪太子,將來太子得了天下還不殺了我,索性一不作,二不休,將太子置於死地,才能有我今後出頭之日。於是,他先找藉口讓楚平王將太子調離國都戍守邊疆。再後來對楚平王說,聽外面大臣議論,為著秦國女子,太子不但怨恨我,也怨恨你呀!太子在外正招兵買馬,和國外的諸侯也來往,他想準備打回來做楚王呀!而伍奢父子是太子一黨,將來要做個裡應外合,現在不早動手,只怕將來會後悔莫及呀!楚平王一聽,認為有道理,便囚禁了伍奢,並命人去召回太子,太子知道要殺他,便逃到宋國(河南商丘)去了。伍奢有兩個兒子,老大伍尚,老二伍員(子胥),兩人武藝都很高強,尤其是伍員更是聰明。費無忌意識到殺伍奢不同時殺掉他的兩個兒子,終究是個隱患,便勸平王派人去對伍奢說,把你的兩個兒子都叫來吧!兒子來了就釋放你,兒子不來就殺了你。伍奢說,伍尚會來的,但子胥不會來的。楚平王問他是什麼緣故,伍奢說,伍尚為人慈孝而仁德,聽說父親叫他,明知是來送死,也會來的。子胥就不同了,他勇敢聰明而有謀略,知道來了便是死,決不會來。將來替楚國招來災難的必定是他。果然不出伍奢所料,伍尚對弟弟說,兒子聽說可以解救父親也不及時趕去,那太不孝了。父親被人殺害而不能報仇,那太無謀了。我們兄弟二人,按照各自的能力,各人辦各人的事,才是明智的。你逃走吧,我去陪父親一起死。伍尚回到國都,與父親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了。伍員則奔向他國。公元前515年(楚昭王元年),太子熊珍繼位,即楚昭王。同年,令尹子常治了費無忌讒害太子建和枉殺伍奢等人的罪,費無忌被處死。公元前506年(昭王十年冬),吳國闔閭、伍子胥等聯合唐、蔡等國一起討伐楚國。楚國被打敗,吳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楚國都城郢(今湖北紀南城)。楚平王被伍子胥掘墓鞭屍。
楚昭王逃亡到了雲夢,後來又經過鄖而奔逃到隨。楚國由於派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得到了秦國軍隊的援助,同時自己也集結起了殘餘部隊,便聯合起來與吳軍作戰,打了一次勝仗。這樣,便又重新收復了都城郢。楚國頻頻遷都公元前504年(昭王十二年),為了迴避吳軍襲擊,楚國把都城遷移到鄀(今湖北宜城縣)。楚遷都鄀後,國力逐漸恢復。公元前496年,頓國(今河南項城)想事奉晉國,背叛楚國,當年楚滅掉了頓國。公元前495年,胡國(今阜陽市)君主趁吳、楚爭戰時,搶掠俘虜了楚國邊境的百姓。吳、楚戰爭停止後,楚進攻胡國,將其滅亡。公元前476年,楚軍攻打東夷(今浙江濱海處),夷人和楚在敖(今浙江寧波、台州、溫州三地間)結盟,東夷臣服楚,楚國勢從此復振。至戰國時代,楚更強大。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大敗越國,殺越王無疆,越分裂成無數小國,臣服於楚。公元前318年,(楚懷王十一年),蘇秦倡導合縱,齊、楚、燕、趙、韓、魏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以楚懷王為縱長。自此之後,秦國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關雷池半步。《史記·蘇秦列傳》:“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但我怎么也不明白,是史書記載不詳,還是記載有誤,我始終沒有看到秦國十五年不敢越函谷關,而是短短的幾年,張儀便拆散了六國聯盟,並開始不斷征伐。公元前313年(楚懷王十六年),秦欲伐齊國,而楚國與齊國是盟友,秦惠王憂之。而秦相張儀則自告奮勇願拆除他們之間聯盟。張儀對楚懷王說,當今七國之中,以秦、楚、齊最為強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國最強,齊、楚兩國相當。如果楚國與秦國聯盟,則楚國就比齊國強大;反之,如果齊國先與秦國聯盟,則齊國就比楚國強大。所以,楚國最好的出路就是與秦聯盟。他許諾,楚國與齊國斷交,同秦國結盟,秦國會把商於之地六百餘里歸還楚國。這樣,齊國被削弱了,秦國感謝楚國,楚國又得到了大片領土,真是一舉可獲三利。楚懷王為眼前的利益迷惑,不顧屈原的反對,公開宣布他與齊國絕交,連日隆重款待張儀,並且派一名將軍隨張儀回秦國取回商於之地。然而,張儀回秦之後,佯裝有病,幾個月不露面。楚懷王得知後,竟以為是自己與齊國絕交不夠,於是又派人到齊國辱罵齊王,齊王大怒遂決定與秦結盟。這時,張儀告訴在秦國的楚將,自己答應楚懷王的不是六百里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懷王得知上當受騙了,勃然大怒,立即決定出兵攻秦。
公元前312年春,秦、楚戰於丹陽(此丹陽地在漢中),楚軍大敗,死亡八萬人,漢中郡被秦占領。懷王不服輸,集中全國之兵與秦軍再戰於蘭田(今陝西蘭田縣東南),又被打敗。韓、魏等國乘機南下攻楚,楚懷王只好領兵歸國。次年,秦國願與楚國講和。楚懷王說可以,但你得把張儀交給我。秦王答應了,結果張儀來到楚國,貪婪而無大志的楚懷王聽信妃子之言又放了張儀。待屈原從齊國出使回來,張儀已回到秦國。在這以後的幾年中,楚國時而親秦,時而親齊。在楚懷王執政的最後兩年中,秦國不斷伐楚,並奪取八城。公元前298年,楚頃襄王執政,秦昭王發兵出武關攻楚,楚敗死五萬人,失陷十五城。楚懾於秦國的實力,主動與秦國修好。但到了公元前280年,秦國便又重新開始伐楚國。公元前278年,秦國將軍白起攻破郢都,至竟陵、洞庭一帶,建南郡。楚頃襄王東逃到陳城(今河南淮陽)定都。當年,屈原投水而死。公元前262年,楚頃襄王死後,他的兒子楚考烈王即位。此時,秦軍不斷征伐各諸侯國,沒有再征伐楚國。但擔心秦國的征伐,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遷都鉅陽(今太和宮集鎮)。
遙想若干年後,再次踏進宮集殿頂時,看到的將不再是綠油油的麥田,一定是高大巍峨的宮殿,古色古香的青磚琉璃瓦在陽光映照下,閃爍著溫暖而迷人的光芒。而在殿頂東北角的灰角寺,寺院內噹噹的鐘聲響徹雲霄。

行政區劃

安徽省太和縣宮集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