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前鄉

宮前鄉

宮前鄉位於秦、晉、豫三省交界處的黃河金三角地區,三門峽市陝縣東南部,西距三門峽市區38公里。境內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氣候宜人,歷史文化悠久,土特產品眾多,自古就是休閒避暑勝地,有“三門峽後花園”的美譽。

基本信息

宮前鄉宮前鄉
宮前鄉位於三省交界處的黃河金三角地區,三門峽市陝縣東南部,西距三門峽市區38公里。東連古都洛陽,西通雁翎雄關,北靠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公路,南依伏牛群山,面積:197.87平方千米,人口:15265人(2005年),代碼:411222211。2006年,轄宮前村、卸花池村、韓川村、黑山溝村、池頭村、蔡家灣村、明山村、竹園村、太子溝村、劉家莊村、鐵爐溝村、葦元溝村、三道院村、金鳳村、瓦窯溝村、楊河村、青澗村、農場村、頭峪村、西坡村、馬圪塔村、五峪村、岳家溝村、池蘆村、杏花村25個村委會,192個村民小組。

介紹

宮前鄉現有省道318、249線橫穿全境,縣鄉公路(觀音堂鎮-宮前鄉、硤石鄉店子鄉)縱貫南北,交通通訊便利,境內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氣候宜人,歷史文化悠久,土特產品眾多,自古就是休閒避暑勝地,有“三門峽後花園”的美譽。昔日女皇武則天在此建避暑行宮,故曰宮前。該鄉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曾留下武則天行宮遺址、萬歲山、擂鼓山、點將台、跑馬道、卸花池、太子溝等眾多名勝遺蹟和許多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故事。該鄉西部雁翎關為古代東西出入門戶,為兵家必爭之地。

記載

宮前鄉宮前鄉
歷史上著名的“崤之戰”和“赤眉軍崤底大戰”就發生在這裡。位於境內西北部的響平山海拔1309米,山頂有一塊10餘畝大的平地,人行其間可聞清晰的腳步回聲,響平山由此而得名。山上有一石碑記載:“平山為最靈焉,蓋非靈不響,惟響故靈也”。登臨峰頂,西可觀蜿蜒古黃河,東可望莽莽洛陽川,還可體味腳下神奇的山鳴谷應聲。西南部的明山景區群山競秀,山泉密布,鳥語花香,風景秀麗,野生的土特產品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白龍潭、蒼龍潭、明山寺、上宮寺(皇姑寺)、仰天池、原始森林區等,遊人到此除遊山玩水外,還可品嘗農家風味,體驗農家生活。可供開發的旅遊項目有女皇行宮遺址歷史古文化游;響平山和名山景區自然生態山水游和大石澗河漂流等。

歷史上著名的崤函古道即是古代對洛陽至潼關這段道路的通稱。在陝縣境內分南北二路,南崤道即由陝州古城經交口鄉、菜園鄉、宮前鄉、蔡家灣折北抵硤石,東過七里入澠池,此為春秋至東漢時期的要路。現存雁翎關和硤石關兩個重要關隘。其中雁翎關位於陝縣菜園鄉與宮前鄉交界處,關口海拔高度851米,寬度約200餘米,最窄處寬約30餘米,關口東西均為陡坡,形勢頗為雄險。雁翎關春秋時期稱其為南陵,北魏至唐又稱西崤,關口東面響屏山為西崤諸山之宗,其附近諸山,據《水經注》記載有千崤、盤崤之稱。崤、雁二字聲同韻近,疑雁翎關本名崤陵關,因民眾訛傳,稱其為雁翎關。在雁翎左邊的一片高阜處,有一座古冢-夏後皋墓。《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載:“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即指此。

據《陝州志》引舊志記載:“避暑宮在朱家原社,其山高聳,林木陰鬱,武后營以避暑。”行宮遺址坐北朝南,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60米,居高臨下,地勢平坦。遺址背靠海拔1309米的響屏山,面臨清碧秀媚的永昌河,距橫亘在河谷之中的唐代“兩京(西安洛陽)官道”———南崤道僅數百米之遙。《陝縣文化志》記載:“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巡幸東都,途經陝州,作詩《游九龍潭》,並在縣境東南朱家原建避暑行宮。”行宮建成後,朱家原村因地處行宮之前而更名為宮前村。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