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歷

宣明歷

宣明歷》有一些新發現和新成就,如在日食計算中引出時差、氣差和刻差三差,所用近點月與交點月的數值與今採用值相同,是一部較好的曆法。唐代最後使用的一部曆法是邊岡編撰的《崇玄歷》,昭宗景福二年(893)頒行。

簡介

徐昂制訂的《宣明歷》頒發實行於長慶二年(公元822年),是繼《大衍曆》之後,唐代的又一部優良曆法,它給出的近點月以及交點日數分別為27.55455日(今測值27.5545503日)和27.2122日(今測值27.2122206日);它尤以提出日食三差,即時差、氣差、刻差而著稱,這就提高了推算日食的準確度。

徐昂簡介

徐昂徐昂

徐昂唐代人。籍貫、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9世紀初年到20年代。天文學
唐憲宗即位時(公元806年),他任司天之官,這時他曾獻上一部名叫觀象歷的新曆法,次年,該曆法即被正式頒行全國。這部曆法的內容沒有流傳下來,我們只知道史家對它的評價並不高。到公元820年,唐憲宗駕崩,兼之經由測驗發現觀象歷與天象多不合,新繼位的唐穆宗於公元821年詔令徐昂重新改定曆法,其時,徐昂正任日官之職。公元822年,徐昂製成新曆法上呈,被命名為宣明歷,即被正式頒用。雖然宣明歷有不少地方系繼承一行大衍曆的數據和方法,但史家對它的評價頗高,以為它具有法制簡易、朔望密近的特點,是大衍曆以後出現的一部好曆法。這是因為徐昂確實在曆法的諸多方面進行了革新。在宣明歷中,他定黃赤交角為23°34'55″,這僅比理論值小37″,是歷代最佳值之一;他所取用的近點月長度、恆星年長度、交食周期值等均優於大衍曆;對於木星和土星運動不均勻性的描述,宣明歷較大衍曆有相當大的進步,由對木星運動不均勻改正數值表的分析可知,木星實際行度與平均行度之差的誤差,大衍曆為70′,而宣明歷則較之縮小了約一半,為38′。日食三差術的發明是徐昂的最重要貢獻。日食三差是指時差、氣差和刻差,徐昂給出了這三差的具體算式,它們均慮及了定朔所值的節氣早晚和定朔時太陽、月亮所處的不同方位,這兩個因素都與月亮天頂距的大小有關,也就是與月亮視差的大小相關。所以,日食三差是月亮視差對日食食時早晚或食分大小影響的三項改正值,其中,時差是由定朔時刻到食甚時刻的改正值,氣差和刻差則是與食分大小有關的改正值。徐昂第一次對月亮視差對日食的影響給出了分門別類的明晰算法,為日食推算精度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一算法為後世歷家所繼承與發展,影響十分深遠。宣明歷行用到公元891年才為崇玄歷所替代,它不但是在唐代行用時間最長的一部曆法,而且日本公元862年也開始正式頒用宣明歷,前後施行達823年之久;在古代朝鮮,宣明歷也被長期頒行,可見它是一部受到中外廣泛重視的曆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