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流地理

客流地理

研究客流產生的人文地理基礎及客流分布地域規律的領域。客流地理與貨流地理同為交通運輸布局的基礎。

正文

客流類型及其成因 人們為了一定的目的,乘運輸工具通過一定的交通線路從出發地到目的地的位移活動,構成客流。它是人類地域之間社會、經濟、文化聯繫的一種表現。旅客運輸的基本指標是客運量、運距以及二者的乘積──旅客周轉量(客運工作量),具有一定距離和方向的可運量稱為客流,其單位為人·公里。一條交通線路或一個區段平均每一公里線路所擔負的旅客周轉量,稱為客流密度(又稱客運密度),單位為人·公里/公里。
客流按旅行目的可分為:工作、學習、探親、旅遊、購銷、軍事等;按返回時間可分為:無返回(遷居者)、不定期返回(因公外出者)、節假期內返回(學生返家、職工探親)、每日往返(通勤、通學者);按行程可分為遠程、近程及市郊。遠、近程的劃分依不同國家和不同運輸方式有很大差別。
客流的產生主要取決於人口分布和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交通運輸的方便程度,社會因素和地域開發政策對客流也有很大影響。客流的產生在過去多由商業貿易和政治、文化要求等引起,因民族遷移、新大陸和人口稀少地域的開發而進行過的國際和國內地區間人口移動也使許多地域之間產生了大宗客流。近代以來隨著資源的廣泛開發和工業布局的大規模展開,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有計畫的移民,資本主義國家為解決人口過密與過疏而採取的誘導向落後地區移民的政策,也產生了大量勞動力移動。生產地域分工而帶來的人員在生產、經濟、管理上的種種交流和聯繫日益頻繁,以及旅遊事業的大規模展開等,也是大宗客流產生的原因。以上各種因素導致遠程和近程的客流不斷增加。此外,隨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地域不斷擴大,工作地點與居住地點愈益分離,產生了大量每日往返於市、郊之間、甚至近距城市間的通勤客流。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村剩餘勞動人口至城羊從業,產生了春去冬回或農閒外出、農忙返回的客流,這種客流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方向性。由於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同,使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客運量水平產生很大差異。客流在時間的分布上是不平衡的;而在方向上,由於大部分旅客往返流動,從長期來說是比較均衡的,但從短期來說,客流在時間上的不平衡往往同時表現為方向上的不平衡。對不同地區各類客流產生的人文地理因素進行分析,可為客流量的預測提供科學依據。
客流分布 在各個地域之間的旅客交流或在各種交通線路上的流量、流向、旅客構成、旅行距離,即為客流分布。各種類型的客流分布和動態變化規律是客流地理的主要研究內容。客流分布主要有3種類型:①新定居地與原居住地之間的大宗客流,例如在中國東北地區與河北省、山東省之間,新開發的工業基地與老工業基地之間等。在專業化分工相同的新老工業基地之間貨流很少,而客流卻很多。②節假日客流,多為職工探親或旅遊。③市郊客流,主要產生在大城市及工礦中心。市郊客流的方向,在居住地集中於市區而工作地位於郊區的城市,表現為早疏散晚聚集型;而工作地位於市區而居住地多在效區的城市,呈現為早聚集晚疏散型。
客流在各種交通方式間的分配,首先與客流的地理分布密切相關。如中國東北地區與山東間的客流歷來主要利用海運。其次,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已開發國家各種現代交通工具發展剿充分,長途旅客均廣泛利用航空,數百公里旅行則多以高速公路或高速鐵路為主;開發中國家多以鐵路、公路、河運為主,少數甚至至今仍在利用原始工具。

配圖

客流地理客流地理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