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工業園區

根據宜良縣工業園區建設總體思路,宜良縣工業園未來將形成以北古城工業園為“一園”和東山工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片區為二區的“一園二區”發展格局。

工業園區規劃

規劃範圍

根據宜良縣工業園區建設總體思路,宜良縣工業園未來將形成以北古城工業園為“一園”和東山 工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片區為二區的“一園二區”發展格局。結合這一發展思路,宜良工業園區總體規劃規劃範圍由三部分組成:

1、北部北古城工業園:北達金珠水泥廠,南抵巨力達鋼鐵廠、下臨燕窩村一線,西至北古城下河營村,東臨南盤江,面積約9.8平方公里。

2、中部東山工業區:北抵現宜良縣水泥廠,南以昆石高速公路為界,西臨南盤江,東達東面山腳,面積約2.5平方公里。

3、南部農產品加工業片區:北以昆石高速公路為界,南至陳所渡村一線,西臨南盤江,東達東邊公路,面積約2.6平方公里。

整個宜良工業園區規模約14.9平方公里。

發展定位

根據《昆明“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宜良縣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工業強縣產業發展規劃綱要》和《宜良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在分析宜良工業發展條件後,確定宜良工業園發展的總格局是“一園兩片”,即北古城工業園和東山工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片區。總體定位為: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使宜良成為新昆明建設中產業轉移的東部承載體。

園區建設規模

宜良工業園預計在2010年和2020年工業增加值可占到全縣生產總值的30%和45%,即24億元和90億元。規劃預測在2010年和2020年宜良工業園的地均產值約為4億元和8億元,產業用地規模約需要5-6平方公里和10-12平方公里。

規劃產業用地支撐的總人口為6萬人。

重點產業選擇

材料廠 材料廠

根據自身優勢和機遇,預測其未來近遠期發展,經過評價工業園應重點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以氮磷肥為主的化工產業、鋼鐵冶金、建築建材等重點產業;同時相應發展並伺機壯大機械製造加工業、紡織業、高新技術等產業。

產業發展目標

1、前期(2006—2010)

近期2006年至2010年,依託目前產業優勢以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氮磷化工、水泥建材、鋼鐵冶煉等產業為主,並積極發展機械製造加工、現代物流、生物資源等產業,吸納昆明城區和其他地區產業轉移。至期末,工業園形成約4平方公里,工業增加值將達24億元,完成工業生產總值70億元(年增18%)。

2、後期(2011—2020)

遠期2011年—2020年:由低端產業逐步向中高端產業方向發展,延展產業鏈,並在一些優勢產業上做大做強形成獨具特色的工業區,包括農產品加工、化工、建築建材、冶金、生物資源等高附加值產品項目,並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工業園形成11平方公里,工業增加值將達90億元,完成工業生產總值250億元(年增13.5%)。

規劃布局

規劃確定以道路網為依託、以產業園區為載體、以良好的自然環境為背景,形成“一軸、一帶、三片區”的帶狀組團空間布局結構。

1、一條產業發展軸

以東邊公路為依託,園區沿南北向空間形成今後發展的主要軸線空間,形成工業園今後發展的脊柱與主脈。

2、一條綠色景觀帶

園區規劃用地呈南北向的帶狀組團布局,南盤江從各個組團一側蜿蜒穿過,形成了聯繫園區各組團的一條重要的景觀“藍脈”,不僅對各組團與城市間形成一定的隔離,同時也是園區乃至整個城市未來重要的水體景觀。規劃從生態保護和景觀塑造的角度出發,在嚴格保護南盤江水體的同時,對匯入南盤江的重要溝渠、溪流以及周邊面積較大的魚塘等水體進行了保留,並在水體外側保留濱水綠化帶,形成貫穿全區的“水脈綠網”,在起到防護隔離的同時,塑造園區整體的景觀特色。

3、三個產業片區

規劃結合宜良縣“一園兩片”工業園區建設思路及現狀用地特點,南北向形成北古城工業園區、東山工業區、農產品加工業片區三個產業片區。

北古城工業園:位於園區北部,現有的宜九公路、宜馬公路及南昆鐵路等現狀對外交通便捷,並充分考慮未來與昆明外環公路的連線,形成便捷的外部交通,使片區的產業發展形成強有力的依託。依託北古城鎮,形成以冶金、建材、化工、機械製造加工為主的產業體系。

東山工業區:該片區為現狀工業區,其範圍內已聚集了13家工業企業,主要為水泥為主的建築建材企業和化工、造紙企業,現狀用地較為混雜。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發展要求,該片區主要是產業的過渡區,以產業的提升和改造為主。應逐步淘汰小企業,扶持大企業,推進規模化環保設施建設,通過對現有規模較大企業的改造和環保技改,使片區的污染從源頭上得到有效的治理,並逐步將工業企業遷至北古城工業片區發展。

農產品加工區:位於整個工業園區的南部,規劃在昆石高速公路以南,結合宜良現有的農產品資源及臨近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特點,以現有的漳州達隆、川達、李子園等企業為基礎,布局以禽、蛋、乳製品、蔬菜加工、乾果加工等一類工業為主的農產品加工產業片區。並可結合發展現代物流、生物資源開發等產業。

工業園區建設

“宜良‘用地上山’經歷了歷屆縣委、縣政府3次大的探索推進實踐過程。”何健升介紹,一是工業園區選址。2008年3月在荒山荒坡上建設工業園區。2009年以來充分利用南片區劣質坡荒地進行城鎮建設,將南片區城市建設規劃面積擴展到8平方公里;二是對壩區耕地保護的探索與實踐。2011年省政府“山地城鎮”發展道路的提出,堅定了宜良搶乾、大幹、特乾的信心,形成了《宜良縣調整完善城鄉建設發展思路和加強耕地保護可行性研究報告》;三是修改完善可行性研究報告,明確了“造雲南山地新城、建昆明東部新區、興宜良花鄉水城”的發展定位;確定了“農業工業化、工業園區化、園區山地化、山地生態化”發展原則;完善了“一上一下一體化”的具體內容為“城鎮工業上山、保護壩區農田,規劃綠化美化山上山下一體化”;明確了“荒坡造園區、山地建城鎮、壩區作糧倉”的發展目標。

山水田園一幅畫 城鎮村落一體化

宜良緊緊抓住國家支持雲南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和昆明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區域性國際城市的重大歷史機遇,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按照“台地工業、坡地村鎮”總體建設思路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發展要求,充分發揮山地資源優勢,推進山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全面統籌和合理調整低丘緩坡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增強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堅持統籌協調發展、集約發展、突出特色,進一步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最佳化工業空間布局,打造以宜九二級公路為主軸,北古城鎮、耿家營鄉為平台的呈“啞鈴狀”布局的“十二五”及更長遠的工業用地、園區發展新格局。

“一上一下一體化”思路即“一上”就是工業發展和城市建設上山發展,儘量使用低丘緩坡土地及未利用地和劣質耕地;“一下”就是優質耕地(含基本農田)下山,把壩區的優質耕地保護好,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後的耕地質量不但不降低,反而大幅度提高;“一體化”就是規劃綠化美化山上山下一體化,山上山下的建設秩序和生態文明建設同等要求,達到山水田園一幅畫,城鎮村落一體化的效果。

宜良工業發展規劃適應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城市總體規劃為工業上山發展提供空間,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為工業上山發展提供土地保障,工業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宜良實施工業上山,進一步最佳化工業布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宜良縣工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增強工業經濟的發展後勁。堅持保護生態環境、滿足環境容量要求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工業項目建設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環保要求,探索循環經濟的新模式,使工業經濟的發展同人口適度增長、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環境保護協調一致。統籌全縣工業園區布局,統一規劃、合理定位,園區上山建設與工業項目入園結合,企業進園區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結合,促進工業的集約化發展,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引導有共同指向的產業向工業園區集聚,促進優勢產業相對集中,形成生產專業化地區和產業密集帶;鼓勵大企業在工業集中發展區內建立企業園,圍繞優勢企業和龍頭產品,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配套能力,擴大終端產品的產能,不斷壯大產業實力,整合各種資源形成穩定、持續的競爭優勢集合體。低丘緩坡土地綜合開發利用規劃則維繫地貌的整體連續性,順應山地自然形態,維護山體穩定,留置綠色空間,實現土地開發利用,與生態建設的和諧統一。

城鎮朝著山坡建 良田留給子孫耕

宜良經濟能否實現跨越發展,重點看工業,關鍵看工業,難點在工業,突破點在工業。

“因此,我們以結構調整為重點,培育新型工業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發展非公經濟,扶持發展中小企業,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以園區建設為載體,提升新型工業化。樹立工業城市上山、保護壩區農田的理念,實施工業園區‘三年倍增、六年跨越’行動計畫,加大飼料產業園區建設,加快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資源向園區集中、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中。”宜良縣副縣長何健升說,宜良以大招商為突破,推動新型工業化。重點圍繞大項目開展配套招商,促進企業集聚、產業集群。以項目建設為龍頭,支撐新型工業化。從戰略規劃中策劃項目,從產業鏈中尋找項目,從國家和省市部門政策信息中爭取項目。以最佳化工業環境為主題,助推新型工業化。圍繞破解資金難題、破解土地難題、破解執行難題,把宜良建成全省以水泥為重點的建材行業的龍頭、全省高附加值農產品精深加工出口基地、滇中再生資源加工基地和滇中冶金產業轉移園區。

宜良雖然是農業大縣,但高產、穩產耕地集中的壩區也僅占全縣面積的16.78%。數據顯示,作為“滇中糧倉”的宜良,人均壩區耕地占有量約為0.67畝。“如何為子孫後代保住良田?宜良在這方面確實做了不少工作。”宜良縣工業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張振梁介紹,首先,宜良把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與調整完善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各項指標銜接起來;把城鎮工業的用地需求和保護耕地特別是壩區優質耕地統一起來。這既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又嚴守耕地保護的紅線,把部分基礎投入少、收益回報高的城市預留建設用地和區位較好的項目開發用地占用的優質耕地調為基本農田和優質耕地加以保護。把基礎設施差、交通區位差的劣質坡耕地和通過盤點出來的建設用地規模調為工業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做到工業園區充分利用劣質坡耕地;城市開發建設調出預留建設用地,以組團方式向縣城周邊調整,把壩區原預留為建設用地的良田劃定為優質耕地保護區和基本農田保護區。

“為切實做好各類規劃的調整與銜接,凡是總規中列為預留建設用地的林地,宜良林業部門都作調整。”張振梁舉例說,凡是具備開發條件的城鎮周邊山地,林業規劃提前調整,以利於條件成熟時的開發利用;在與城市建設規劃對接中,對已調為優質耕地的壩區則不再作為城市規劃區,對已規劃為城市建設區的山地,重新規劃為城市規劃範圍,同時對城市周邊具備開發條件的地區,以組團方式進行規劃,努力做到土地利用規劃、林業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這三個規劃的無縫對接。

為進一步保護壩區優質農田,實現工業科學發展和土地的高效利用,破解全縣工業用地制約瓶頸,宜良以“農業工業化、工業園區化、園區山地化、山地生態化”為城鄉發展原則,提出“工業上山” 的發展舉措,按照“台地工業、坡地村鎮”總體建設思路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發展要求,充分發揮山地資源優勢,推進山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全面統籌和合理調整低丘緩坡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增強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

工業反哺先覺村 失地農民得實惠

宜良縣北古城鎮鳳萊村委會有個叫先覺村的自然村,4年前北古城工業園區在這裡開建,先覺村累計被征耕地2470畝。此間,宜良以同步實現工業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升為目標,維護工業園區規劃範圍內先覺村被征地人員權益為著力點,讓被征地人員同時享有城、鄉居民兩種身份,農民權益要保障,居民權益要享受。為先覺村被征地人員提供穩定的生活來源、可靠的社會保障,切實保護被征地人員的合法權益,實現城鄉統籌和經濟社會協調、和諧發展。

如今,入駐工業園區的企業根據生產需要和崗位要求,還組織招用的先覺村被征地人員開展免費在崗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穩定性;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根據企業及市場需求,組織被征地人員開展訂單式免費培訓。職業培訓機構每培訓1名被征地人員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並在6個月內實現就業的,給予500元的培訓補助。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升建設用地布局的科學化水平,推進工業園區山地化實現工業反哺農業的同時,確保被征地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的合法權益,同步實現工業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升三大目標,宜良縣委、縣政府把北古城鎮鳳萊村委會先覺村小組作為全縣開展工業園區山地化實現工業反哺農業保障農民權益工作試點村。

工業園區風景好 如今成果甚喜人

宜良工業園區位於宜良縣東北部北古城鎮從2008年3月31日掛牌成立,至今經過近四年的開發建設,由當初的一片荒山荒坡逐漸變成“五通一平”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的工業區。隨著紅獅、金珠、匯江等水泥龍頭企業以及強力管樁、日發塑業、紅楓耐火材料等下游產業項目相繼開工並實現投產,形成了一個“葡萄串”式的上下游產業鏈。

2010年12月,宜良工業園區被省工信委確定為我省唯一的建材產業示範基地。 宜良縣按照市委、市政府整體部署,緊扣富民和強縣兩大目標,將工業發展、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城市開發列為四大工作軸心,強力實施招大商家,引大項目,帶動大產業,促進產業集群向產業基地逐漸升級。在宜良工業化進程中,秉承“做大做強產業作為工業化的總抓手,振興傳統產業,做強主導產業,做優特色產業,開闢新型產業”的發展理念,尤其是水泥行業逐步成為繼電力、菸草行業之後拉動宜良稅收增長的新亮點。園區已經成為宜良新的經濟成長點,成為培育產業集聚、發揮規模經濟效益的重要平台。

2011年9月5日,全省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工作會議在大理召開,為積極貫徹落實執行大理會議精神,結合前期的研究和探索實踐,宜良縣正式確定了“農業工業化、工業園區化、園區山地化、山地生態化”發展原則;制定了“一上一下一體化”的發展思路;明確了“荒坡造園區、山地建城鎮、壩區作糧倉”的發展目標。園區強化“未來在山、希望在山、潛力在山、發展在山”的認識,按照“工業城鎮上山、保護壩區農田”的發展思路,布局在宜良壩子東北部的荒山荒坡和劣質耕地上,修編後規劃面積將達50平方公里。園區實施“工業上山、保護壩區農田”的舉措成為省國土廳推廣的10種山地綜合開發利用類型之一。我縣被列為省國土廳工業城鎮上山試點縣、國土資源部低丘緩坡土地綜合利用開發試點縣。 因為充分利用山坡和劣質耕地,在有效保護了優質耕地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園區開發建設成本。

2008年以來,園區逐年加強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累計完成投資7.4億元(不含宜九公路6.2億元),不斷完善園區水、電、通信、道路及場地平整“五通一平”基礎設施配套,2011年,新增建成區面積5.6平方公里。2011年9月,新宜九公路全線通車,為大項目的開工建設和新項目的快速推進創造了良好條件,改善了園區面貌,提升了園區的品位,最佳化了園區投資環境。截止2011年12月,園區累計引進項目58個,協定投資金額77.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3.99億元。 園區現有企業5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5家。主要有建材、化工、冶金、造紙、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其中主導產業為建材、化工、冶金,主導產業GDP占比81.2%。截止2011年底,建材產業GDP9.14億元,占比31.88%、利稅總額1.75億元、期末從業人員l520人;化工產業GDP5.35億元,占比18.49%、利稅總額0.24億元、期末從業人員1385人;冶金產業GDP9.09億元,占比31.42%、利稅總額0.27億元、期末從業人員722人。2008年至今,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07.5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完成24.81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累計完成1.57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2.92億元。園區已經成為宜良新的經濟成長點,成為培育產業集聚、發揮產業集群效應和規模經濟效益的重要平台。目前,園區已建成全省最大優質水泥建材示範基地和全省唯一建材產業示範基地,在建全省最大的飼料產業加工基地,規劃建設全省重要的裝備製造基地、板材包裝基地。

飼料廠 飼料廠

“十二五”期間,宜良工業園區將堅持以發展新型建材、飼料加工為主導,依託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提高產業集聚水平,做大做強建材、飼料加工、農特產品加工產業,培育新型建材產業、飼料加工兩大產業集群。到2015年,飼料加工產量將達到100萬噸,實現產值150億元,建成雲南最大的飼料生產加工基地;水泥產能將達到1000萬噸,建成雲南最大的優質水泥生產基地,培育成銷售收入超300億元產業園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