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出土明代紡織品

明定陵是萬曆皇帝和孝端、孝靖兩皇后的陵墓。1956~1958年經科學發掘出土了大量紡織品,現藏於定陵博物館。其中有177整匹匹料,包括織成後用作一件服裝的袍料。

正文

 部分袍料和匹料還保留有“腰封編號”,即兩端印有雲龍紋的墨書楷體長方形紙標籤,上記織物的顏色、紋樣、質料、用途和尺寸。例如萬曆帝棺內的一匹織物,標籤上記有:“織完上用月白暗蒼龍雲肩通袖龍襴直身袍暗邊雲地熟綾一匹長五丈四寸龍領全”。有的標籤還記有產地、匠作姓名、經管官員姓名和織造年月。這些腰封題記與《明會典》等文獻記載相符合。出土各式衣服近300件,有袞服、龍袍、道袍、中單、裳、蔽膝、褲(包括單褲、夾褲、絲綿褲)、女單衣、女袷衣、女絲綿襖、裙以及大帶、綬、鞋、襪、被、褥、枕、香袋和包袱等。
出土絲織品分為、、等類別,品種有織金紵絲(原料為絲、5枚緞紋組織)、妝花緞、妝花紗、妝花羅、妝花、改機、緙絲和刺繡。以各類妝花織品最為珍貴,絕大部分為織金妝彩,部分還織入孔雀羽拈線,使織物更加金碧輝煌。圖案內容豐富,人物、動物有仙人、龍鳳、麒麟、蝙蝠、鹿、兔、蜂、蝶、草蟲;花卉有牡丹、蓮花、菊花、芙蓉、茶花、靈芝、葵花、長春花、梅花、蘭花;吉祥紋有八吉祥、八寶以及“萬壽無疆”、“洪福齊天”、“壽”、“喜”等吉祥文字。多以明暗層次相近的顏色作暈色,並以片金勾邊,使強烈對比的色彩得以統一調和。 出土刺繡品可分為灑線繡、衣線繡、絨繡和緝線繡四大類,共100餘件,製成各種衣物。比較突出的是灑線繡“雲龍肩通袖柿蒂形百子嬉戲女上衣”(圖1), 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圖案設計新穎、布局完美。前襟上部繡二龍戲珠,後襟繡正面龍戲珠,下部繡有海水山崖和祥雲,二袖各繡兩條直袖龍,而在前、後襟的中部和兩袖繡 100多個不同姿態、生動活潑的孩子。有對弈、觀魚、摔跤、撲蝶、摸蝦、沐浴、蹴踘、跳繩等姿態,巧妙地安排在山石花木之間。刺繡針法細密、配色得體,大量運用金線,使整個畫面極為光彩秀麗。 出土緙絲品共 8種29件。其中兩件通體緙制而成的十二團龍十二章袞服最具代表性(圖2)。 黃地,以“卍壽”、蝙蝠和如意云為地紋,十二團龍分別緙在前後身和前袖。左肩緙日,右肩緙月。肩飾星辰山,袖有華蟲,胸部團龍兩側飾以宗彝、藻、火、粉米、黼黻6章,各一行。每一團龍又單獨為一完整圖案,兩側飾有八吉祥圖案4種,或為輪、螺、傘、蓋,或為花、罐、魚、盤絛。下部緙壽山富海,波濤翻滾,上部流雲四繞。用色多達20餘種。“卍壽”用圓金緙出,團龍內飾以金地,龍身用孔雀羽拈線緙出,其餘部分使用雙股強拈絲線。袞服身長135厘米,通袖長234厘米,下擺寬135厘米。緙工精細、紋樣複雜。這樣大件的緙絲服飾在出土與傳世的文物中十分罕見。其他緙絲品多作為紋飾縫綴在衣物上,在具體結合上照顧到地紋與緙絲紋樣的一致。這樣既使服飾顯得高貴華美,又克服了緙絲品單獨作為實用品牢度較差的不足。
陵內出土的棉、毛織品較少,僅用作個別褥里和里(見彩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