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傳奇

定陵遺址,位了北京以北40公里處大峪山腳下,定陵建於明萬曆十一二年-萬曆十八年(公元584年-1590年),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為明歷皇帝朱詡鈞和孝端、孝靖兩皇后的合葬墓。

定陵傳奇

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東、西、北三面環山,是世界上保存較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陵區面積約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內,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莊重和諧。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建於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區第一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

此後明朝建設的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慶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別座落在長陵兩側山下。

陵區中部長達七公里的長陵神道(總神道)與各陵相通。

明崇禎帝朱由檢思陵是最後一陵,位於陵區西南隅,系妃墳改用,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始定陵名,增建地上建築。

此外,陵區內還建有明代妃墳七座、太監墓一座,並曾建有行宮、苑囿等附屬建築,周圍曾築有十個關城。

明末清初,陵區的部分建築受到戰爭破壞,此後其它建築也不斷殘壞,為此,清政府於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對十三陵的主要建築進行過一次規模較大的修茸,民國建元後,北平市政府又於公元1935年修茸了長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先後對長、獻、景、永、昭、定、思七陵和神道建築進行修茸,按計畫成功地發揚了定陵地下宮殿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長、定、昭三陵和神道四處景點對外開放。

北京的紫禁城,世界上最大的皇宮建築群,始建於中國的明朝,在明朝200多年的歷史中,先後有13代皇帝在這裡延續帝國的統治,而他們死後都葬在了北京北部的這片山谷中。
十三陵,世界上占地面積最大的皇家陵園,它也是明帝國的另一個紫禁城,陵園內的建築全部仿照皇宮建造,每一個陵墓都建築著高大的城牆和金碧輝煌的宮殿。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一項考古計畫曾試圖解開十三陵所有的秘密,而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宮被成功打開。定陵,中國第一個也是至今惟一一個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陵。陵墓的主人是一個神秘的皇帝,他在紫禁城中度過了30年與世隔絕的生活,直到長眠於這一座更加封閉的地下宮殿。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生活在公元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明朝末期,因為他在位的年號是萬曆,又被稱為萬曆皇帝

1956年5月,試掘工作正式開始。

第二年,1957年的5月,考古隊終於穿透厚厚的土層,找到了墳墓的外牆――金剛牆,而最讓人興奮的是,在金剛牆上,考古人員隱約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梯形開口。它應該就是400多年前,萬曆皇帝入葬時的入口。

在金剛牆被發現後,考古隊沒有立即打開地宮。此後整整4個月的時間裡,考古隊一直在為打開地宮進行最後的準備。

當時拍攝的一部新聞電影完整地紀錄下了打開地宮大門的過程。

一位考古人員後來回憶到“地宮裡面太寂靜了,靜得讓人心裡發慌,一股難以名狀的恐怖與淒涼之感滲入骨髓……”

地宮大門打開幾天以後,考古隊才正式開始對地宮內部的考古工作,這實際上也是人們第一次親眼目睹中國古代皇陵地宮的真實情況。

這是一座全部用巨大的條石砌成的石頭宮殿,前後沿著一條縱向的中軸線分布著三個大殿,分別是前殿、中殿和後殿。

考古隊員穿過長長的前殿進入中殿,這些擺放在中殿內的座椅在黑暗中浮現出來,這些座椅全部用白石雕刻而成,座椅上雕有龍的圖案,仍然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它們的主人卻已是死去的靈魂

座椅的前面是用來祭祀器皿,這口盛滿了黃蠟的大瓷缸,就是許多民間傳說中提到的萬年燈,而這300多年前點燃的燭火,不知何時就已早早地熄滅了。

在定陵地宮的左右還建有兩個配殿,這是仿照紫禁城中供妃子們居中的東西六宮。

考古人員在黑暗中繼續摸索著前進,最終找到了隱藏在地宮最深處的後殿,與紫禁城中的皇宮相對照,後殿相當於皇帝生前居住的寢宮。

在挖掘定陵之前,人們就已經知道定陵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合葬墓,地宮內這三口棺槨的發現印證了文獻的記載。

萬曆皇帝,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他漫長的帝王生涯卻充滿了悲劇的色彩。

1572年的一個凌晨,萬曆的父親、明朝的第十二代皇帝突然病逝,當時年僅10歲的萬曆繼承皇位。

萬曆在枯燥而乏味的生活中長大成年,在他開始有足夠的能力獨立處理朝政的時候,又處處受到大臣們的牽制,皇帝更像是一個被長期囚禁在紫禁城中的囚徒。

壓抑的宮廷生活中,一個聰明伶俐的女人給萬曆帶來惟一的樂趣,這就是萬曆最寵愛的妃子――鄭貴妃。

萬曆一直想把皇位傳給鄭貴妃所生的兒子,遭到了全體大臣的反對,因為這個兒子不是他的長子。

這是萬曆遭遇的一個重大的失敗,他無力改變,便採取了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方式進行對抗。

萬曆在位48年,其中30年的時間裡,他一直隱居在紫禁城的後宮,最後20年,他幾乎拒絕和所有的大臣見面,成為一個真正的隱身的皇帝。年僅21歲就他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

定陵的建造歷時6年,花費白銀800多萬量,相當於明朝當時兩年在農業上徵得的全部稅收。當定陵即將竣工的時候,萬曆最後一次親自到這裡視察,然後默然返回北京,從此就再也沒有走出過紫禁城。

這個悲觀的厭世者似乎一直都在絕望中等待著死亡的到來,而他終於走到人生的盡頭時,已度過了一個極為漫長的隱居生活。

這一年萬曆和自己的一位皇后先後病死並同時入葬定陵,另一位早年病死的皇后也被遷來合葬。

鄭貴妃在十年後才死去,她被大臣們看做是一個給國家帶來禍患的女人,而沒有按照萬曆的遺囑獲得入葬定陵的權利。萬曆終於沒能與自己最心愛的女人葬在一起,他似乎注定在死後依然要忍受孤獨。

萬曆的棺槨被發現後,沒有被立即打開,在棺槨周圍還有各种放置隨葬品的木箱急需清理。木箱幾乎全部都已腐爛,露出了裡面的隨葬品。許多隨葬的器皿仍然閃耀著奪目的光澤。

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爛,但在開棺前,考古人員還是忍不住猜測,萬曆皇帝的屍體是否還有保留下來的可能。

在經過精心的準備後,考古人員移開沉重的棺木,打開了萬曆的棺槨,這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個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帝棺槨。

考古人員開始對棺槨內的文物進行逐層的清理,棺槨內陪葬品的豐富程度令人驚訝。

考古人員一直清理到第11層,才找到了萬曆的屍體。屍體已全部腐爛,只留下了一個乾枯的骨架,沒有人可以真正不朽,哪怕是一個帝國的皇帝。

經過考古人員的艱苦工作,地宮內的所有文物都被成功地整理出來,當清理工作接近尾聲的時候,地宮中總計出土的文物已多達3000多件,其中有少量祭祀用的禮器,絕大多數都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這些奇珍異寶被作為隨葬品埋入地宮,是為了讓墓主人在死後仍能繼續自己奢侈的生活。

這是在萬曆皇帝的棺槨中發現的金冠,整個金冠需要用150根細如絲髮的金線,經過非常複雜的工藝才能製作完成。

定陵中還發現了4頂皇后戴的龍鳳冠。這是用黃金翡翠珍珠寶石編織而成的頭冠,其中的一頂鑲嵌著3500顆珍珠和各色寶石195塊。

中國京劇的傳統服飾就是取材於明朝的服飾,今天在京劇的舞台上還可以經常看到這種樣式的頭冠。

定陵中出土最多的還是明朝的絲織品,在此之前,還從沒有發現這樣大量的古代絲織品,整匹的絲織品在出土時依然色彩艷麗,而這些專為宮廷織造的衣物,每一件都堪稱精品。

定陵中豐富的出土文物不僅讓人聯想起萬曆的人生,同時也讓人強烈地感受到明朝發達的社會經濟和手工藝取得的驚人成就。

今天,定陵已成為北京最著名的旅遊點之一,每年都要吸引數百萬遊客來到這裡,人們被這個古老的中國皇陵深深折服,感受著一代皇帝的傳奇故事。

2003年,包括定陵在內的整個十三陵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個昔日的皇家陵園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遺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