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氣

中醫學指由水谷精微化生,聚積胸中,與呼吸之氣相合發揮作用的氣。宗氣聚於兩乳之間的膻中)。走息道而行呼吸,凡語言、聲音、嗅味、呼吸皆與宗氣有關。同時還有維持氣血運行、維持心臟運動、維持肢體體溫與活動能力的作用。宗氣聚於胸中,一方面上出於肺,循喉嚨而走息道,推動呼吸;一方面貫注心脈,推動血行。宗氣形成後,聚集在胸中氣海之處,並貫注於心肺之脈。宗氣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就會引起血行瘀滯,所謂“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靈樞,刺節真邪》)。

詞語定義

宗氣指聚積在人體胸中的氣。又稱大氣。主要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氣化生。經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輸於肺,與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相結合便成為宗氣。宗氣形成後,聚集在胸中氣海之處,並貫注於心肺之脈。其主要作用是推動肺的呼吸。凡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嗅覺的靈敏度,均與宗氣有關。還有協助心氣推動心脈的搏動、調節心律的作用,宗氣的這一作用影響著人體心搏的強弱、節律和血液的運行,並影響著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臨床上,若宗氣不足,可出現氣短,喘促,呼吸急促,氣息低微,肢體活動不便,心臟搏動無力或節律失常等症。

宗氣聚於胸中,一方面上出於肺,循喉嚨而走息道,推動呼吸;一方面貫注心脈,推動血行。三焦為諸氣運行的通道,宗氣還可以沿三焦向下運行於臍下丹田,以資助先天元氣。

基本含義

宗氣又名大氣,“膻中者,大氣之所在也。大氣亦謂之宗氣”(《靖盒說醫》)。由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結合而成,其形成於肺,聚於胸中者,謂之宗氣;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作“上氣海”,又名膻中。因此宗氣為後天之氣運動輸布的本始,故名曰宗氣。實際上宗氣是合營衛二氣而成的。所以說“宗氣者,營衛之所合也,出於肺,積於氣海,行於氣脈之中,動而以息往來者也”(《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

生成分布

(1)生成:宗氣是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氣所生成的。飲食物經過脾胃的受納、腐熟,化生為水谷精氣,水谷精氣賴脾之升清而轉輸於肺,與由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相互結合而化生為宗氣。肺和脾胃在宗氣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故曰:“膻中宗氣主上焦息道,恆與肺胃關通”(《醫門法律·明辨息之法》)。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運化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宗氣的盛衰。

(2)分布:宗氣積聚於胸中,貫注於心肺之脈。其向上出於肺,循喉嚨而走息道,經肺的作用而布散於胸中上氣海。所謂“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靈樞,五味》)。其向下賴肺之肅降而蓄于丹田(下氣海),並注入足陽明之氣街(相當於腹股溝部位)而下行於足:所以說:“宗氣留于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靈樞·刺節真邪》)。

主要功能

宗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個方面。

(1)走息道而司呼吸:宗氣上走息道,推動肺的呼吸,即“助肺司呼吸。”所以凡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故臨床上對語聲低微,呼吸微弱,脈軟無力之候,稱肺氣虛弱或宗氣不足。

(2)貫心脈而行氣血:宗氣貫注入心脈之中,幫助心臟推動血液循行,即“助心行血”,所以氣血的運行與宗氣盛衰有關。由於宗氣具有推動心臟的搏動、調節心率和心律等功能,故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相當於心尖搏動部位),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手),脈宗氣也。……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素問·平人氣象論》)。所以臨床上常常以“虛里”的搏動和脈象狀況,來測知宗氣的旺盛與衰少。宗氣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就會引起血行瘀滯,所謂“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靈樞,刺節真邪》)。

(3)人體的視、聽、言、動等機能與之相關:“宗氣者,動氣也。凡呼吸、言語、聲音,以及肢體運動,筋力強弱者,宗氣之功用也。”

綜上所述,宗氣對呼吸運動和血液循行具有推動作用,故云:“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靈樞·邪客》)。此外,“宗氣者,營衛之所合”,所以宗氣、營氣、衛氣,“三氣互為體用,有兩得而無兩離者也”。“宗氣者,為言氣之宗主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為呼,腎得之而為吸,營得之而營於中,衛得之而衛於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