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元宜

完顏元宜,本名阿列,一名移特輦,本姓耶律氏。父慎思,天輔七年,宗望追遼主至天德,慎思來降,且言夏人以兵迎遼主,將渡河去。宗望移書夏人諭以禍福,夏人乃止。賜慎思姓完顏氏,官至儀同三司。金史元宜子習涅阿補,大定二十五年為符寶祗候,乞依女直人例遷官,上曰:“賜姓一時之權宜。”令習涅阿補還本姓。

完顏元宜,本名阿列,一名移特輦,本姓耶律氏。父慎思,天輔七年,宗望追遼主至天德,慎思來降,且言夏人以兵迎遼主,將渡河去。宗望移書夏人諭以禍福,夏人乃止。賜慎思姓完顏氏,官至儀同三司。
金史元宜便騎射,善擊球。皇統元年,充護衛,累遷甌里本群牧使,入為武庫署令,轉符寶郎,海陵篡立,為兵部尚書。天德三年,詔凡賜姓者皆複本姓,元宜複姓耶律氏。歷順義、昭義節度使,復為兵部尚書、勸農使。
金史海陵伐宋,以本官領神武軍都總管,以大名路騎兵萬餘益之。前鋒渡淮,拔昭關,遇宋兵萬餘於柘皋,力戰卻之。至和州,宋兵十萬來拒,元宜麾軍力戰,抵暮而罷。宋人乘夜襲營,元宜擊走之,黎明追及宋兵,斬首數萬,以功遷銀青光祿大夫。海陵增置浙西道都統制,使元宜領之,督諸軍渡江,佩金牌,賜衣一襲。
金史是時,世宗已即位於遼陽,軍中多懷去就。海陵軍令慘急,亟欲渡江,眾欲亡歸,決計於元宜。猛安唐括烏野曰:“前阻淮渡,皆成擒矣。比聞遼陽新天子即位,不若共行大事,然後舉軍北還。”元宜曰:“待王祥至謀之。”王祥者元宜子,為驍騎副都指揮使,在別軍。元宜使人密召王祥,既至,遂約詰旦衛軍番代即行事。元宜先欺其眾曰:“有令,爾輩皆去馬,詰旦渡江。”眾皆懼,乃以舉事告之,皆許諾。
金史十月乙未黎明,元宜、王祥與武勝軍都總管徒單守素、猛安唐括烏野、謀克斡盧保、婁薛、溫都長壽等率眾犯御營。海陵聞亂,以為宋兵奄至,攬衣遽起,箭入帳中,取視之,愕然曰:“乃我兵也。”大慶山曰:“事急矣,當出避之。”海陵曰:“走將安往。”方取弓,已中箭仆地。延安少尹納合斡魯補先刃之,手足猶動,遂縊殺之。驍騎指揮使大磐整兵來救,王祥出語之曰:“無及矣。”大磐乃止。軍士攘取行營服用皆盡,乃取大磐衣巾裹海陵屍,焚之。遂收尚書右丞李通、浙西道副統制郭安國、監軍徒單永年、近侍局使梁珫、副使大慶山,皆殺之。元宜行左領軍副大都督事,使使者殺皇太子光英於南京。大軍北還。
金史大定二年春,入見,拜御史大夫,詔曰:“高楨為御史大夫,號為正直,頗涉煩碎,臣下衣冠不正亦被糾舉。職事有大於此者,爾宜勉之。”未幾,拜平章政事,封冀國公。賜玉帶、甲第一區,復賜姓完顏氏。
金史往泰州路規措討契丹事,元宜使忠勇校尉李榮招窩斡,窩斡殺榮,詔追贈榮進官四階。五月,上聞元宜將還,遣使止之。契丹已平、元宜還朝,奏請益諸群牧鎧甲。詔從之,每群牧益二十副。元宜復請益臨潢戍軍士馬,詔給馬六百匹。久之,罷為東京留守。乞還所賜甲第,上從之,賜以襲衣、吐鶻、廄馬、海東青鶻。未幾,致仕,薨於家。上聞之,遣使致祭,賻贈甚厚。
金史大定十一年,尚書省奏擬納合斡魯補除授,上曰:“昔廢海陵,此人首入弒之,人臣之罪莫大於是,豈可復加官使?其世襲謀克姑聽仍舊。”大定十八年,扎裏海上言:“凡為人臣能捍災禦侮有功者,宜錄用之。今弒海陵者以為有功,賞以高爵,非所以勸事君也。宜削奪,以為人臣之戒。臣在當時亦與其黨,如正名定罪,請自臣始。”上曰:“扎裏海自請其罪以勸事君,此亦人之所難。”遂以扎裏海充趙王府祗候郎君。
金史元宜子習涅阿補,大定二十五年為符寶祗候,乞依女直人例遷官,上曰:“賜姓一時之權宜。”令習涅阿補還本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