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師大敗

宋師大敗

《宋師大敗,》選自《春秋公羊傳》 宋公與楚人期戰於泓之陽,楚人濟泓而來,有司曰:“請迨其未畢濟而擊之。”宋公曰:“不可。”既濟,未畢陳。有司復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宋公曰: “不可。”已陳,然後襄公鼓之,宋師大敗。

文章出處

《公羊傳》

《春秋公羊傳》,儒家經典之一。古代漢族今文經學重要典籍。上起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相傳其作者為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齊人公羊高,受學於孔子弟子子夏,後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起初只是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由公羊壽與胡母生(子都)一起將《春秋公羊傳》著於竹帛。《公羊傳》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原文

宋公與楚人期戰於泓之陽,楚人濟泓而來,有司曰:“請迨其未畢濟而擊之。”宋公曰:“不可。”既濟,未畢陳。有司復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宋公曰: “不可。”已陳,然後襄公鼓之,宋師大敗。

譯文

宋襄公和楚國人約定在泓水的北面打一仗。楚國人就渡泓水過來。臣子有司建議說:“趁他們渡河還未完成,我們派軍隊攻擊楚軍。”宋襄公說:“不能。”等他們渡完後還未排行列陣,臣子有司又建議說:“現在趁他們還沒準備好,我們派軍隊攻擊楚軍。”宋襄公說:“不能。”等到楚國人準備好了,宋襄公開始擊鼓進軍,宋國的軍隊大敗。

註譯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國國君。

②期:約定時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北。

④濟:過河。

⑤有司: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這裡指宋國的子魚。

⑥迨:趁著。

⑦既:盡,完了。

⑧陳:通“陣”,這裡是擺好戰鬥佇列的意思。

導致原因

宋公放棄兩次可攻打別人的最好時機,不聽從別人的意見,過於遵從春秋時期的周禮體制,墨守成規,所以兵敗。

對比

本文區別於《曹劌論戰》,是因為曹劌把握住了有利的作戰時機,而宋襄公沒有聽取有司的正確意見,沒有把握有利的戰機。所以兩文的最終結果一勝一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