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千里江山圖卷

宋千里江山圖卷

《千里江山圖》卷,北宋,王希孟作,絹本,設色,縱51.5cm,橫1191.5cm。 《千里江山圖》卷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此圖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畫面上峰巒起伏綿延,江河煙波浩淼,氣象萬千,壯麗恢弘。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千里江山圖》卷,北宋,王希孟作,絹本,設色,縱51.5cm,橫1191.5cm。

《千里江山圖》卷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此圖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畫面上峰巒起伏綿延,江河煙波浩淼,氣象萬千,壯麗恢弘。山間高崖飛瀑,曲徑通幽,房舍屋宇點綴其間,綠柳紅花,長松修竹,景色秀麗。山水間野渡漁村、水榭樓台、茅屋草舍、水磨長橋各依地勢、環境而設,與山川湖泊相輝映。此卷以概括精練的手法、絢麗的色彩和工細的筆致表現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觀,一向被視為宋代青綠山水中的巨製傑構

畫家在構圖上充分利用傳統的長卷形式所具有的多點透視之特點,在十餘米的巨幅長卷中將景物大致分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體為主要表現對象,各部分之間或以長橋相連,或以流水溝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巧妙地連成一體,達到了步移景異的藝術效果。高遠、深遠、平遠多種構圖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畫面跌宕起伏,富有強烈的韻律感,引人入勝。

《千里江山圖》卷在設色和用筆上繼承了傳統的“青綠法”,即以石青、石綠等礦物質為主要顏料,敷色誇張,具有一定的裝飾性,被稱為“青綠山水”。此種表現方法是我國山水畫技法中發展較早的一種,在隋唐時期如展子虔、李思訓、李昭道等許多畫家均擅長青綠山水畫。縱觀宋代畫壇,雖然也有一些畫家用此法創作,但從目前存世作品看,尚無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圖》卷。王希孟在繼承前法的基礎上,表現出更趨細膩的畫風,體現了北宋院畫工整嚴謹的時代風格。此圖用筆精當,一點一畫均無敗筆。人物雖細小如豆,卻動態鮮明。微波水紋均一筆筆畫出,漁舟遊船盪曳其間,使畫面平添動感。綜觀全幅,又不失雄闊的境界和恢宏的氣勢,遠觀近睹均令人折服。在用色上,畫家於單調的藍綠色中求變化,雖然以青綠為主色調,但在施色時注重手法的變化,色彩或渾厚,或輕盈,間以赭色為襯,使畫面層次分明,色如寶石,光彩奪目。元代著名書法家溥光對此卷推崇備至,在卷後題跋中贊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此論可謂公允之見。

從此卷所描繪的景物看,系以南方清麗秀潤的山水為主體,在部分山巒的表現上加進了一些北方山水的特徵,可謂集南北山水於一體的精心之作。從畫面表現的建築形式以及江南水鄉的生活場景、生產勞作使用的工具等方面看,畫家對江南地區有著較為深刻的了解,其藝術創作當來源於生活,而王希孟於18歲時即創作出如此宏幅巨製,不可能沒有深厚的生活積累,由此筆者推測,畫家王希孟應是江南人,至於具體籍貫便無從知曉了。

作者簡介

可以稱得上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書中沒有他的記載。王希孟十多歲入宮中“畫學”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趙佶時系圖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獨具:“其性可教”,於是親授其法。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見。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終於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傑作《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此外再沒有關於他的記述,不久英年早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