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陵姓

安陵姓

安陵姓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貴族安陵君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出自史籍《史記·魏世家》。

基本介紹

安陵[安陵、安夌,讀音作ān líng(ㄢㄌㄧㄥ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安陵姓 安陵姓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貴族安陵君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史籍《史記·魏世家》中記載,安陵氏(安陵國,今河南鄢陵),為戰國時期魏國貴族安陵君的封國。魏國的安陵君,名叫魏無忌,他是魏襄王魏嗣(公元前318~前296年在位)的親弟弟,被封在安陵國,史稱“魏安陵君”。安陵君曾在周郝王姬延五十八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年,趙孝成王趙丹九年,秦昭襄王贏稷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竊符救趙”,以八萬精兵解了秦軍對趙國的邯鄲之圍,之後聯合楚、趙之軍,一舉擊敗了強大的秦國軍隊。但此後魏國的歷代君主魏安釐王魏圉、魏景湣王魏增(魏午)、魏王魏假等昏聵皆無能,在魏安陵君聯合魏、楚、趙三國擊敗秦國三十二年後的秦王贏政二十二年(魏王魏假二年,公元前225年),魏國最終被秦王嬴政派大將軍王賁攻滅,但在當時卻未攻擊僅五十里方圓的安陵國。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終統一全中國後,安陵國才自然隨之滅亡,國人貴族們皆被遷為秦國之民。

在魏安陵君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故國之名為姓氏者,稱安陵氏,後又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姬姓安陵氏、安氏皆尊奉安陵君魏無忌為得姓始祖,且不與羋姓安陵氏、安氏合譜。

第二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君主給寵臣纏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楚國宣王熊良夫執政時期(公元前369~前340年),將自己寵愛的大夫熊纏封於安陵邑(今河南固始陘山一帶),史稱其為“安陵纏”、或“楚安陵君”,以與“魏安陵君”區別開來。在楚安陵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安陵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羋姓安陵氏、安氏皆尊奉安陵君熊纏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姬姓安陵氏、安氏合譜。

得姓始祖

魏無忌、熊纏。

歷史名人

安陵君

(生卒年待考),魏國人。著名戰國時期魏國大夫,安陵氏鼻祖之一。安陵,是戰國時期魏國的一個附庸小國,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縣西北一帶,魏襄王封其弟成侯為安陵君,世襲相傳。戰國末期,魏國被秦王政派將軍王賁率大軍攻滅,卻未動安陵小國。但魏國被秦國滅亡之後,末代安陵君先後被遷為家人。安陵國人是如何在秦國大軍的刀光劍影中存活下來的?這段歷史在《戰國策》道出了原由。今中學課本中收錄了其《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是為經典古文:秦始皇派人對安陵君說:“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 安陵君回答說:“大王結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是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始皇看了回信,很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家臣唐雎出使到秦國。秦始皇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麼呢?況且,秦國滅亡了韓國和魏國,然而安陵君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這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老實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難道不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嗎?”秦始皇氣勢洶洶的發怒了,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搖頭回答道:“我未曾聽說過。”秦始皇狂傲地說:“天子發怒,會使百萬屍體倒下,能使血流千里。”唐雎回答說:“那么,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始皇不屑一顧地說:“平民發怒?那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正色地說:“這是見識淺薄的人發怒,不是有膽識的人發怒。”唐雎接著說:“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慧星的光芒衝擊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股白色的雲氣穿過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怒氣還沒發作,禍福的徵兆就從天上降下來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同我一起將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志氣的人一定發怒,就要使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使血只流五步遠,全國人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這樣!”說著,唐雎拔出寶劍,站了起來。秦始皇的臉色馬上變軟了,長跪著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為什麼要這樣呢?我明白了:為什麼韓國、魏國滅亡了,然而安陵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卻倖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你這樣的人啊!”

西漢末年,著名大臣、史家劉向在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安陵纏

(生卒年待考),楚國人。著名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安陵氏鼻祖之一。楚宣王執政時期,朝堂上有一個叫纏的大夫,很得楚宣王的愛寵。有一日,纏的好友江乙對他說:“您並沒有立過什麼功勞,又和楚王沒什麼親戚關係,卻處在如此尊貴的地位,受著厚祿,所有的人見到您無不畢恭畢敬,這是為什麼呢?”纏得意地說:“這是我的威儀和氣度使大家敬服,我儀表不凡,象天降神人一樣,否則怎么會受到君王的如此禮遇呢。”聽了纏的話,江乙就發表了一通高見。他說:“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那意思就是,財和色都是有限的,總有消失的一天,君主就會轉而寵幸其他有姿色的人或有錢財的人。君主真心喜歡一個女人時,並不計較她穿著什麼,真心寵幸一個臣子時,並不在意他坐著什麼車子。這話有些玄,令纏有些摸不著頭腦。江乙說到這兒,話題一轉,道出了他要表達的真實意思:“今君擅楚國之勢,而無以自結於王,竊為君危矣。“意思是,您如今在楚國可是大紅人,但卻沒有真正地得到楚宣王的寵幸,這就是我為您所擔心的。纏聽了江乙的這一番話,也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這江乙確實有謀略,否則纏也不會把他當成知心朋友。然則奈何?他連忙問江乙,希望給自己出個主意。江乙非等閒之輩,是有備而來的,並且對這個問題已經考慮得很成熟了,如果纏這個有權勢的朋友失勢,對自己也是個巨大的損失,所以要鼎力相助。江乙的回答也很簡潔,他告訴纏:你要設法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向楚宣王表達自己願意為君主殉死的決心,這樣才能打動君主,才能在楚國立足不倒。纏是個聰明人,聽了朋友這一說,馬上心領神會,唯唯受命。直到過了三年,才等到了一次機會。一天,楚宣王游於雲夢狩獵,光是四匹馬駕的車就有上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雲霓,點起的野火就像雲彩一樣。點火的目的就是為了把野獸趕出來。這樣四處火起,又有上千乘車馬,加上成群的獵狗、獵鷹、武士,森林裡的野獸被驚的吼聲若雷霆。這時楚宣王正好追上一種叫“皋“的野獸,車在狂奔,“狂皋依輪而至”——這野獸快和車輪挨上了。楚宣王是狩獵高手,看到機會來了,便引弓而射,只一箭,便把那皋射死了。楚宣王站在車上,從車上抽出一桿旌旗,用旗桿把那野獸的頭挑起來,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游也”——今日的遊獵太痛快了!隨行的眾人看到楚宣王高興,也都山呼萬歲。纏離楚宣王最近,萬歲喊得最發自肺腑。等到大家靜下來,楚宣王的笑容漸漸收斂了,顯得很悲觀。他已經威臨天下,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有什麼可悲觀呢?楚宣王道出了自己的心事:“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他問誰能陪著他死後到另一個世界去服侍自己。聽楚宣王這么一說,一旁的纏立即淚如泉湧,進前一步說:“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這一番話,聽得楚宣王笑逐言開,當即封纏為安陵君,賜賞安陵為其食邑(今河南固始,一說今浙江岱山高亭鎮)。楚宣王給寵愛的大臣纏封於安陵,史稱安陵纏,亦稱安陵君,其後代以其封邑“安陵”為姓氏,稱安陵氏。後人多省文簡化為安氏。

安陵纏實際上也是貴族出身,有文化,有修養,而且十分精於世道,很會做人。少年時俊美可愛,青年後瀟灑誘人,學識淵博,性格沉穩,放眼一瞧,迷倒仰慕者黑壓壓一片,其魅力非能用語言描述。後來著名詩人阮籍還對此人寫了一首著名的詩篇:“昔日繁華子,安陵與龍陽。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悅懌若九春,罄折似秋霜。流盼發姿媚,言笑吐芬芳,攜手等歡愛,宿昔同衾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