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概述

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組建於1994年,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合理的教學科研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82人,教師6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人,教授13人,副高人員18人,省學術帶頭人2人,省高校拔尖人才2人,學科帶頭人3人。博士和在讀博士生30人,碩士以上學位55人,留學回國人員10多人。現有在校學生1200多人,其中本科生1000左右人,在讀碩士生、博士生250人左右。
學院設有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蠶學和中草藥資源開發與利用四個專業。擁有微生物學、作物遺傳育種(聯合)、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聯合)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4個即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微生物學、生物物理學、遺傳學、生態學、細胞生物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神經生物學、作物生物技術(聯合)。有生物質材料與能源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蠶絲生物技術及生物物理校級重點實驗室2個;有生物物理學、作物遺傳育種學(聯合)和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聯合)三個省級重點學科,一個省級生物學基礎示範中心。
2000年以來,學院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48”項目、“863”計畫、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省“十五”攻關專項、省自然基金、留學回國基金、省人才基金等100多項,科研經費達2000多萬,獲教學成果獎、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等2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800餘篇,有10多篇論文被SCI和EI收錄。出版教材、專著40餘部。
目前學院正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十多人赴日、英、美、德、法、澳、以色列等國家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學習及合作研究。由於合作卓有成效,日本山崎株式會社社長山崎愛太郎先生在學院設立“山崎獎學金”,專門獎勵學院品學兼優的本科學生。

科研成果

近年來,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職工致力於生命科學的教學、研究、開發和人才培養,充分利用我校農林學科特長,發揮資源優勢,堅持現代生物技術和傳統學科相結合,先後主持國家948、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及省部級攻關等各類科研項目100餘項。獲省級以上成果獎28項,發表學術論文600餘篇,有六篇論文被SCI和EI收錄。出版教材、專著30餘部。在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螺鏇藻的遺傳操作、優良作物品系篩選、新品種的培育、活性物質分離純化、功能基因克隆表達等研究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先後培育出1個家蠶新品種,2個桑樹新品種,3個玉米新品種,並在GenBank中登錄4個全基因序。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霍山石斛研究課題組”自1982年成立以來,從事石斛基礎研究工作20餘年未曾間斷。在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專項的資助下,進行“霍山石斛人工繁育、種質改良和產業化技術”的研究,研究工作達國內領先水平,研究成果“霍山石斛種苗、天麻種麻脫毒快繁和工廠化繁育技術的研究” 項目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獎。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蠶絲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有一個團結協作的科研隊伍 ,現有在研人員12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9人,留學回國博士3人,碩士學位6人,本科3人,日本客座教授2人。03年以來承擔國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省自然基金、省人才基金、省教育廳基金等17項,獲基金資助近百萬元。獲省科技二等獎、三等獎、市、校科技獎及鑑定成果等十多項,“家蠶品種選育新技術及套用研究” 項目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合作)院生物物理省級重點學科為安徽省“離子束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現有教學研究人員16 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員)8人,副教授6人,講師2人,其中博士8人,已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教授、博士為主的學術梯隊。近年來主持國家 “863”、國家自然基金和國家攻關項目20餘項,發表論文200餘篇,獲省部級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獎10項,發明專利6項, 出版教材12部,培養碩士研究生40多名。低能離子和雷射農業生物學及中草藥有效成份的生物物理化學研究,在國內有明顯的優勢和較高的學術地位。“低能離子注入棉花生物效應及套用技術研究”項目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承擔農業部立項總投資810萬元的“抗黃曲霉天然香精複合油及其製劑”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實驗室建設

生物質改良與轉化實驗室

生物質改良與轉化實驗室是安徽省教育廳07年批准建設,近年來,實驗室在生物質遺傳資源發掘與改良、生物質材料研究與利用、生物質能源轉化理論與技術等方面先後承擔國家“863”計畫、自然科學基金、“十五”攻關以及省部級攻關等50多個相關項目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礎,形成了一定的優勢和特色。經過多年的建設該實驗室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博士、教授為主體的學術梯隊,具有較好的研究平台和實驗條件。
實驗室形成了單個具有明顯特點的研究方向:1、生物質遺傳資源發掘與改良方向,建立了生物質材料和能源生物遺傳改良的新技術與新方法。率先將低能離子束技術套用於玉米、棉花、能源藻及PHA、L-乳酸、D-乳酸及甲烷微生物菌種的誘變和遺傳轉化,並將分子標記技術套用於玉米對生性狀基因、高直鏈澱粉ae基因等基因定位和輔助選擇。發掘和創建了一批能源和材料生物新種質。先後收集和發掘玉米、棉花、甜高粱、蓖麻等能源和材料作物種質2000餘份,篩選PHA、乳酸、纖維素酶、脂肪酶、氫和甲烷產生菌等微生物菌種和能源藻種質100餘份。2、生物質材料研究與利用方向,突出農用生物質功能材料研究與利用。在天然高分子材料方面,先後開展了魔芋飛粉、殼聚糖、澱粉的輻照和化學改性的研究。強化澱粉和纖維基材料的創製,以玉米等澱粉、彩色棉纖維和蠶絲的材料特性和輻照與化學改性研究為基礎,開展了澱粉基材料在食品上的套用研究,探討了以純直鏈澱粉或高直鏈澱粉直接為原料的全澱粉基可降解塑膠生產關鍵技術,特別是玉米澱粉輻照改性技術,進行了熱塑性澱粉塑膠和農用地膜、食品包裝膜等產品的創製。3、生物質能源轉化理論與技術方向,利用廢棄生物質發展農村能源。立足農村富足的秸桿等有機廢棄物轉化,開展了作物秸桿和農林廢棄物生物質氣化和熱解液化製備生物油的關鍵技術研究。突出生物轉化減少環境污染。先後開展了澱粉乙醇發酵工藝、藻類和微生物產油代謝途徑的研究;還開展了澱粉質原料生產乙醇新型工程菌的構建,該工程菌可望減少乙醇生產步聚,縮短發酵時間,減少能源消耗,節省成本,形成新的工藝技術。
實驗室總面積達7100平方米(含輻照中心4000平方米、天然大分子分離加工中試基地2000平方米),擁有生物物理省級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作物生物技術和微生物三個博士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微生物等多個碩士點,建有國家林業輻照中心,以及聯合共建的“離子束生物工程”省部級實驗室。
實驗室擁有用於遺傳改良的離子注入機、10多種雷射器、100萬居里的鈷源、基因槍、螢光定量PCR儀、雷射動態散射儀、細胞遺傳工作站、脈衝電泳轉基因系統等;有用於材料和能源研究的鈷源、高效液相分析儀,螢光分析儀、色質聯用分析儀、原子力顯微鏡、超臨界萃取儀、柱層析系統、發酵罐、冷凍乾燥儀、掃描電子顯微鏡、三維成像,儀器設備總值達2000多萬元。
2005-2010年以來,實驗室共承擔國家“863”計畫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項,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轉基因專項和農業部、科技部成果轉化資金等重大課題20項,安徽省“十五、十一五”科技攻關、安徽省人才基金和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及其它各級各類省級科研項目達30多項,科研經費總額達1200餘萬元。五年來參與完成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的成果工作,獲得省部級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四項,選育了玉米、棉花和麻類等作物新品種6個,篩選微生物菌種300多份,開發農用功能材料、新型生物質材料和生物質能源轉化新產品及新裝置20餘項,申請專利14項,通過省級成果鑑定12項,出版專著及教材12本,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300餘篇。

作物生物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於2008年10月被批准建設,蓋均益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實驗室所在學科作物學為一級學科博士點,擁有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十多個碩士點,擁有作物遺傳育種、生物物理學2個省級重點學科。實驗室還擁有一批校內外實驗基地和中試轉化基地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台,現有儀器設備總值約2200多萬元。
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30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7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24人,已經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博士、教授為主體的學術梯隊。實驗室以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作物為研究對象,利用現代生物學研究手段和多學科交叉融合。設有作物分子生物學、作物種質創新與品種改良、作物生理生態三個研究方向。“十一五”以來,實驗室共承擔國家“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轉基因專項和農業部、科技部成果轉化資金等重大課題30多項,省級科研項目達80多項,科研經費總額達5000餘萬元。獲得省部級科技一等獎一項,二、三等獎20餘項,選育出小麥、玉米、水稻等作物新品種18個,申請專利16項,鑑定成果12項,出版專著及教材12本,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300餘篇。
實驗室研究進展
實驗室以玉米、小麥、水稻、棉花等主要作物為研究對象,圍繞“作物分子生物學、作物種質創新與品種改良、作物生理生態”等三個研究方向和實驗室年度建設目標與內容,開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作物分子生物學研究方向。本年度重點圍繞玉米、小麥、水稻、大麥等農作物開展了生物信息學和重要性狀基因克隆與功能分析。先後從玉米、水稻等作物里克隆出與產量性狀、光合效率、品質和抗逆等相關的基因40多個,並對部分基因進行了功能驗證。尤其是利用已公布的玉米基因組資料庫,系統分析了玉米全基因組抗病基因、WRKY調控因子、細胞分裂素調控基因等數十個基因家族,形成在玉米基因組學和比較基因組學研究中的優勢, 發表SCI論文2篇, 投稿SCI論文7篇。建立玉米等作物基因功能體外驗證的大腸桿菌分析的技術體系, 開發出了一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作物轉基因安全高效的篩選標記技術, 構建了利用玉米紅色螢光蛋白CobA以及綠色螢光蛋白的突變體的廉價通用T載體。

重點學科建設

生物物理重點學科

一、基本概況
本學科點於1996年4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批准為安徽省級重點學科,學科所依託的實驗室為安徽省“離子束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安徽省教育廳“生物質改良與轉化”重點實驗室。現有教學研究人員32 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員)14人,副教授10人,講師8人,其中博士16人,已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教授、博士為主的學術梯隊。近年來主持國家 “863”、國家自然基金和國家攻關項目40餘項,發表論文200餘篇,獲省部級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獎10項,發明專利15項, 出版教材12部,培養碩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20多名。科研工作積極面向地方經濟建設,成果轉化效益顯著,科研經費較充足。其低能離子和雷射農業生物學及中草藥有效成份的生物物理化學研究,在國內有明顯的優勢和較高的學術地位。經過幾年的建設已形成了“環境生物物理、生物物理化學、生物信息與分子育種、套用生物物理”四個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環境生物物理
該方向主要研究環境因子和各種輻射源的生物學效應及其套用技術。重點研究低能離子束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機制,低能離子的生物學效應和誘變育種技術,低能離子束生物工程技術及其套用,有益突變體的遺傳分析與利用,開闢了低能離子農業生物學研究新領域。將突變體創建和理論套用研究相結合,凸顯優勢和特色。
(2)生物物理化學
生物物理化學,主要研究生物活性物質和生物大分子的代謝、分離提取技術、結構和生物物理化學特性及其生物學作用的細胞分子機制,開發新產品。
(3)生物信息學和分子育種
主要開展動植物和微生物基因組的生物信息學研究和轉基因研究,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功能基因預測和進化分析,開展分子群體遺傳學、分子進化和微生物、作物的重要性狀的分子設計研究。
(4)套用生物物理
主要進行細胞生物物理和生物物理新技術與新方法在農產品無損檢測、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改性和農業生物優質高產安全調控的套用研究,拓展生物物理學科與農業、材料和食品的交叉研究。
三、科研條件
本學科和所依託的生命科學學院儀器設備和實驗條件較好,與中科院等離子所和合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分別聯合建有中科院和安徽省離子束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省級同步輻射農業實驗室,並擁有全國林業輻照中心(裝源100萬居里)和生物質改良與轉化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作物生物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玉米工程研究中心,具有良好的研究平台和基地。
四、科研成果
學科點近年來先後在Journal of bacteriology,Protei.Expre.Purif,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等國際刊物和《科學通報》、《微生物學報》、《遺傳學報》、《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和《作物學報》等國家核心刊物上共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共收錄15篇,主編和參編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8部,出版學術專著12部。申請和授權的專利19個,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轉基因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等項目40餘項,近五年總經費約2000餘萬元,獲得新品種權9項。
五、對外合作交流
本學科十分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先後與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大學、墨爾本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日本國立岐阜大學、北海道大學和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等國外著名大學與研究機構開展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並與國內中國科學院等離子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植物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

專業介紹

生物技術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系統掌握生物科學基礎知識,具有現代生物工程專業技能,可從事生物技術的開發研究和推廣的專業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生物化學、生理學、遺傳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蛋白質與酶工程、組織培養技術、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等。
就業方向:可從事食品、飲料、保健品、製藥、商檢、環保、現代高科技農業、生物工程,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門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專業特色和優勢:掌握現代生物技術技能,就業面廣。
生物科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生物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強實驗技能的生物科學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生物信息學等。
就業方向:可以在科研機構、大中型企業、高等學校、行政部門等單位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及管理等工作。
專業特色和優勢:具備較全面的現代生命科學理論和專業技能。
套用生物科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能在工業、醫藥、食品、環保、檢測、商業、農林等涉及現代微生物學技術的行業及教學、科研機構從事技術和管理的高級科技人才。
主要課程: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化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遺傳學等。
就業方向:在工業發酵、生物製藥、生物化工、食品加工、食品安全、環保、質量檢驗、商業、農林、土肥等相關行業,或教學、科研、行業管理、技術推廣等部門工作。
專業特色和優勢:掌握較全面的現代微生物學理論和技術,就業面廣。
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中草藥資源開發、栽培、病蟲害防治和中藥製劑提取加工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中藥藥理學、藥物分析、生物技術、中藥學、中藥資源學、中草藥栽培學、中藥炮製學、中藥藥劑學、中藥鑑定學、天然產物分離製備學等。
就業方向:可在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及企事業單位從事中藥資源的教學、科研、生產、開發和管理工作。
專業特色和優勢:採用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利用傳統的中藥資源
蠶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從事蠶桑生產、科研、絲綢生產及其進出口貿易的高級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植物生理生化、桑樹栽培及育種學、桑樹病蟲害防治學、蠶體解剖生理學、養蠶學、蠶病學、蠶種學、蠶業資源綜合利用、蠶桑生物技術、繭絲學、絲綢化學、絲綢材料學等。
就業方向:可從事蠶桑經營、科研、教育工作、生絲、絲綢產品質量檢驗技術、絲綢服裝設計、農業生物技術及產品加工工藝等工作。
專業特色和優勢:具備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知識和廣泛、堅實的蠶絲業專業技能。

學院領導

丁金鎖
黨總支書記
全面負責學院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分管成人教育及離退休教職工工作。
王 濤
黨總支副書記
分管學院學生思想教育、組織發展、群團和班主任工作。
劉朝良
院 長
全面負責學院行政工作。分管人事、財務、師資隊伍建設、研究生培養、科研、學科和實驗室建設。
蔡永萍
副院長
分管學院本科教學,協管科研,研究生培養等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